东乡文化散文 乐鉴和他的诗作《过清湖寺》(王桥镇清湖寺)
(2015-05-26 15:36:48)
标签:
旅游 |
东乡文化散文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它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诗人特意让它掩映在迷蒙的烟雨之中,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隋唐时期,尤其是唐光化年间,由北向南,华夏境内寺庙云集,僧侣众多。这是因为盛世大唐繁华不在,地方诸侯各霸一方。因而人们都希望找一个没有纷扰、寂静安定,能够排解抑郁、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那就是出家行僧。这样的人多了,寺庙也就多了。东乡境内也曾有过许多古道古寺庙,如愉怡里梅岭的清溪道观,王桥的石建寺等东乡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建县之前,有历史记载的寺庙就有63座,道观12座。建。其中就包括清溪道观、石建寺和同样地处王桥镇清湖村小组附近的清湖寺。清湖寺究竟始建于那一年,目前手头尚无资料,至少在明嘉靖之前就已经存在,最短也有500多年的历史,而且至今还基本保留了明清时代的原貌,这在东乡乃至抚州佛教历史上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清湖寺深藏在王桥境内最高峰花尖岭东侧,与大小渐岭比邻,与桃花岭彼此相望。地处王桥镇王桥村委会清湖村小组东南,两地相聚不足500米。现存的清湖寺为明代建筑,占地面积为500平米左右,由回廊、前厅、天井、主殿及厢房组成。相传由一个考取进士却官场不得志的隐士提议始建,后由一个叫鲁福严的倡议重修。时隔数百年不仅原址未移,且基本保存。从东乡县城出发,朝东沿原浙赣公路至王桥镇,在王桥街南段尚未处境的地方,朝西往山里有一个出口,沿这个出口路过牛村,沿古道步行三、四里。或是驱车往松林林场方向前行2公里往右拐,再行一公路均可进入清湖寺。它地处三座小山之间,掩映在一片翠竹之中。寺庙坐北朝南,属砖瓦结构。天井李的青苔,瓦片上的也草,墙头上的古藤,无不显示出它的古朴和沧桑。
解放初,东乡境内的寺庙大多因饱受战火所剩无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清湖寺也日渐冷落,不仅佛像遭到破坏,寺庙的物品也被挪作他用,大部分僧人游走他乡。由于地处深山,游人甚少,加上当地村民护寺意识强,虽几经岁月,青湖寺得以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东乡、乃至境内现存的为数不多古寺庙之一。
现存的青湖寺主体为明代建筑,分上中下三进。前厅因战火部分重建,后几进基本保持明、清代重修后的原貌。前厅的立柱高耸而粗壮,石桑几经岁月的侵袭,虽呈斑驳沧桑之感,却依旧透出铮铮风骨。厅堂飞檐、梁柱、板壁上的雕刻、绘画依旧清晰可见。大殿的西侧,有十几间偏房,据称是僧侣的居室和膳堂。时隔数百年,偏房的门楣、斗拱和横梁上的精美木雕基本保留,部分佛教器具尚存。
古往今来,也曾有地方官员和文人雅士到此游玩。清代家住东乡县城的诗人乐鉴就曾来过青湖寺游玩,并写过一首题为《过青湖寺》的诗作:
霁色满青湖,幽燻兴不孤。云仍随客到,鹤也解僧呼。
竹露供茶鼎,山泉入酒壶。仰世尘世味,清贶
乐鉴,字在川,孝岗镇城内人,以食饩xi
清同治《东乡县志》记载,乐鉴从小就失去亲生父母,是长嫂乐氏照料和抚养成人的。有一次,乐鉴与人喝醉了酒,一时兴起与人说着酒话。这时有人告诉他,嫂子乐氏回来了,他顿时端正的坐好且闭口不言语。这是因为乐鉴从小就无依无靠,因而长嫂乐氏曾经像慈母一样照料他,教他寒窗苦读,日后要功成名就,因而对他既疼爱又严厉。后来,乐鉴果然有了出息,诗作尤其写得出色。乐鉴对长嫂因而敬爱有加。乐鉴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待人真诚,终始不渝。曾有过当面批评过他的人在街上碰到他想躲起来的时候,乐鉴客气地出来见他。乐鉴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族人中有一位有实力,有名望的人在县属做官,大家都向他先殷勤要巴结他,有事没事跟他叙聊,以便攀亲牟利,唯独乐鉴对他不理不睬。然而对于命运相同、志同道合的人他却毕恭毕敬。成立住了一位岁贡名叫饶学,乐鉴对他彬彬有礼,恭敬温顺。乐鉴爱好写作,著有《潜波小集》二卷。除了这首《过清湖寺》外,乐鉴还写有《乌石庵琴泉诗》和《宿厚山寺》等诗作宜宾收入到清同治《东乡县志》中。
这首《过清湖寺》写诗人后来造访清湖寺时,只见山寺之间云雾缭绕,幽静之中不觉孤独反觉兴趣盎然。田间的白鹤随着白云翩翩起舞,仿佛听从了寺僧的召唤在迎接游人。竹林中,热情的主持为客人泡茶,有拿出用寺前的温泉酿制的美酒招待,实在让人感动。此时此刻,让人顿觉超尘脱俗,得失似乎也不再计较。世间的一切似乎都在虚无缥缈之间。
除佛教文化之外,这里的景致也非常优美。寺庙附近的花尖岭海拔341米.,此山为王桥境内最高峰。站在山尖,可远眺桃花岭、西隐寺、积烟岭。还有附近有大、小渐岭。海拔都在380以米,其中,大渐岭海拔419.8米,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清湖寺周边三座山峰更是各有类比且栩栩如生。其中的一座像站立的大象,一座像爬行的乌龟,一座像蹲坐的蛤蟆,因而这三座山名就叫象形山、乌龟山、蛤蟆山。大象、乌龟、蛤蟆三位精灵像忠诚的卫士终日守护在古寺的周围。正是在它们的守护和庇佑下,青湖寺才历经沧桑,逃过劫难,保存至今。
寺院一侧有一口井既神奇又深邃,一年四季清澈见底,夏天清凉无比,冬季热气腾腾。相传每年的农历五月,古井里便能看到许多条个头蛮大的金鱼在快乐地游弋。过了五月,这些金鱼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清湖寺的前厅有8根粗大的立柱,其中有一根却被缠上了铁箍。我们觉得疑惑时,知情人告诉我,那是清代一个和尚练功时不小心将柱子从石墩上踢了下来,柱子受力不均撕裂开来。传说这位和尚力大无比,可以单手举起两、三百斤的铜鼎。为了练就一身轻功,平时都穿上它那双几十斤的铁靴走路。一次晨起练功发力不小心将那根柱子踢了下来。见此情形,他只得赶紧再次发力双手抱着将整根柱子移回原处。
2013年,王桥镇政府礼聘山东出家僧人释能和法师担任清湖寺主持,并由其出资两百多万元对清湖寺进行了改造。经过近一年修旧如旧的整修,青湖寺现已重新焕发出光彩。如今,你来到离王桥镇4公里的青湖寺,你会觉得深藏在青山之中的青湖寺依旧是那么古朴淡雅,怡然幽静。作为东乡境内现存历史最悠久,又原汁原味重新修复的古寺庙,清湖寺的香火日渐兴旺。除王桥镇村民之外,临近的甘坑、虎形山、瑶圩,余江杨溪的不少信众也纷纷慕名来此朝拜。
古老的清湖寺似乎又焕发了青春。作为故乡少有的历史遗存,笔者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前来游览观光,有更多的信众来此进香敬佛。大家一同在竹林深处茗一杯香茶,在清湖泉中喝一瓢清泉,让心灵净化,让思绪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