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言:电视连续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正在全国热播:虽然电视剧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但主人翁周莹、县令赵白石、丈夫吴聘生活中均有原型,其中“赵白石”就是当时担任泾阳县令的涂官俊。涂官俊亲民勤政,深受泾阳百姓的爱戴。近日有学者和作家纷纷撰文认为赵白石的原型就是东乡在泾阳担任县令的涂官俊。笔者于2010年走访了其故里东乡黎圩涂家村,查阅了相关族谱,写了这篇文章发在《玉茗花》杂志上,现在此转发以飨读者。
东乡历史清官涂官俊的传说
——原载《玉茗花》2011年1-2期
惩治恶霸窦槐真
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初春的一天,家住江西东乡县黎圩镇涂家村的涂官俊走马上任来到隶属咸阳的泾阳县任县令。泾阳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境内有北仲山、嵯峨山两座名山,更有泾河、渭河从中流过,可谓山清水秀。可是因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近邻西安的泾阳也日渐衰落。所过之处,天地荒芜、满目疮痍,眼前一片萧条的景象。县城所在地泾干镇的大街小巷,虽有不少店面、商铺,可生意都很清淡。路上行人稀少,却有不少人心事重重,怨声载道。
涂官俊与家眷、随从一行5人来到街心,见不少老人小孩都在街上乞讨。春寒料峭,细雨蒙蒙,他们穿着破衣烂衫跪在地上。偶尔也有好心人在向其施舍。
身材高大魁梧、性情内敛庄重的涂官俊见一位盲人老妇也在其中。她蓬头垢脸,骨瘦如柴。衣衫早已被雨水淋湿,孱弱的身子在寒风中颤抖。老人眨巴着眼睛不时的向路上晃荡着她手里那个破瓷碗,嘴里一遍遍地向人哀求。
涂官俊见状,即刻来到老人身边,紧紧地拽着老人的手,从布兜了掏出三块银元,塞在她的手里。老人十分感激,就要起身向涂官俊磕头致谢。涂官俊连忙阻止,叮嘱她快趁早回家避寒。
就在他转身刚要离开的一刹那,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骑马人穿着的油靴重重的撞在涂官俊的腰上。循着马的背影望去,只见一位乞讨老人的瓷碗被踩瘪,一位挑担的路人被迎面撞翻。
涂官俊起身揉揉疼处,愤怒地看着骑马人和他的一班随从扬长而去。
有人告诉涂官俊,这人就是泾阳城内的一霸,名叫窦槐真。窦槐真仗着朝里有人、家族人多势众,又生就一副凶煞相,便骄横跋扈横行乡里,经常寻衅滋事欺压百姓。当时,正值外敌入侵,皇亲国戚四处逃生。国运衰败、法纲无常,民不聊生,窦槐真便趁机作乱,敲诈勒索、欺良扰民的事无恶不作。前不久,还因一件小事,残忍的将一位农民的双腿砍下。由于窦家有靠山,为人又残忍。泾阳百姓谁都惧怕他三分。也曾有人将他告到县衙,县令怕他报复不敢对他动刑,案子最后都不了了之。于是,窦槐真更加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几年下来,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涂官俊听罢,顿生一个念头,那就是要铲除这个恶霸。他决定将窦槐真列为他正式上任泾阳县令后要着手办理的第一件大案。他对身边的随从说,泾阳不除窦槐真,天下不得太平,我也当不好这个县令。
当然,要除掉窦槐真不是一件易事。别的不说,仅前几任留下的包括窦槐真在内的各类积案就达千余件。涂官俊一边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对这千余件陈积案卷逐一清理,一边着手对窦槐真擅自砍断他人双脚一案展开调查。在掌握了一系列确凿证据之后,涂官俊派人将他拘捕归案,并选择一个圩日,在县衙开庭审判窦槐真。县衙来了不少泾阳的百姓。其中不少人平日里深受窦槐真的欺压和凌辱,审判现场各个情绪激动,大家纷纷控诉窦槐真的种种劣行。
因打抱不平说了一句窦槐真不是的话而被窦槐真残忍地砍去双脚的受害人在族人的簇拥下也来到县衙,字字句句诉说了事情的经过。
一个严寒的冬天,窦槐真的手下酒后在泾干镇的一条街上调戏一位姑娘。好打抱不平的他那天赶集正好碰见,便上前指责他们不该光天化日在大街上欺负民女。谁知,窦的手下说,是我们窦大爷看上这位姑娘,打算请她进门纳小。你一个乡巴佬管什么屁事?
他一听是横行乡里、作恶多端的窦槐真更是愤怒,便大声说,阎王老子娶亲也要明媒正娶、两下同意,那有先调戏后抢人的道理。难道泾阳天底下就真没有王法了吗?就这一句话激怒了窦槐真的手下,他们二话没说,丢下民女贸然将他带回了窦槐真家。还没等他争辩,穷凶极恶的窦槐真便将这位农民的双脚砍下。寒风中,他忍着剧痛拖着血淋淋的双脚回到家中,面对苍天诉冤无门,欲哭无泪。
好容易盼到窦槐真入囚的这一天,这位受害人对窦家的满腔怒火终于可以倾情喷发了。法堂上,他一再请求涂县令要严惩窦槐真。在他的影响下,庭下百姓纷纷诉说窦的许多罪恶,也呼吁对他处以极刑。在众人的齐声呐喊中,一向高傲不羁的窦槐真最终无奈的低下了头。这时,只见涂县令高举了惊堂木,他“斩”字还没说出口,窦槐真就瘫软在地。
窦槐真伏法这天,泾阳百姓欢天喜地,不少人都到现场看热闹。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夸涂县令为人除了害,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那位被砍去双脚的农民特地买了炮仗在泾干镇的街上燃放,有地方绅士还为县衙送来了“明镜高悬”的牌匾。
窦槐真伏法后,泾阳一度得以太平。
安吴寡妇与“涂公祠”
这天一大早,泾阳县衙的鸣冤鼓就被人敲得咚咚响。县官涂官俊不敢怠慢,当即派人查看情况。经打听才知道,是家住蒋路乡嵯峨山麓安吴堡的安吴寡妇周玲要告状。
这安吴寡妇在泾阳、甚至整个关东都赫赫有名。她十七岁嫁到安吴堡吴家,许配给通判大夫吴蔚文之子吴介侯(吴聘)。丈夫吴聘因疾病不愈,婚后十余天就病故了。吴家无男丁承嗣,同样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周玲(吴周氏)便成为吴家惟一继承人,同时对吴家在当地和各省的店铺、商事进行精心打理。由于用人得当、管理有方,日渐衰败的家业在她的悉心经营下又繁荣起来,重新成为富甲一方的秦商之一。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仓皇逃到西安时,吴家寡妇周玲向慈禧太后捐献了十万两白银。由此这位传奇女性被慈禧太后诰封为“一品夫人”,并认作干女儿,当朝皇上在慈禧的授意下亲书“护国夫人”金匾相赐于她。
这位被人“借女冲喜”的女子凭借独有的智慧和谋略,不仅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和广泛的人脉,同时大肆购置土地,建置房产,一面在陕西、上海、四川、江西等地增设商行、店铺;一面大兴土木,指令工匠仿照北京紫禁城,建了一座堡内之城,含偏正两院,正院仅一座大厅就有住房百余间。除老家安吴之外,在泾阳县城山门角以西的20多处房产,首尾呼应,几乎占了半条街。
安吴寡妇的大名,涂官俊早已听闻。一个在商场叱咤风云、经商如鱼得水,家财万贯,守寡守节的一品夫人为何来到县衙,又会有何冤屈呢?
原来,就因为她膝下无子,又富甲一方,周玲男人的一位远房亲戚的后生想以过继到她名下的形式继承她家的丰厚财产。周玲深知此人不学无术又游手好闲,怕受他做继子难保吴家大业,便一口回绝。谁知,这人不知趣,硬是吃了称砣铁了心。他见周玲不答应就胡搅蛮缠、赖皮撒泼,天天上周玲家闹事,搅得周玲心神不宁。
这之前,周玲有心让吴家一位名叫吴怀先的侄子过继到自己名下。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让她家财万贯却平添一份烦恼。她曾多次拒绝与吴家沾亲的那位后生的要求,可那人却一直无理纠缠。无奈之下,她只得上县衙让县官官涂官俊对此做个了结。
安吴寡妇深知涂县官的品行,他两任泾阳县令在民间均有好的口碑,尤其是在上任时顶住压力铲除过危害一方的窦槐真,由此深得泾阳人们的尊敬和信任。她想官司打到他那儿肯定没错。
县官涂官俊得知情况后,对被告的为人和意图做了一番认真的调查,所掌握的情况跟原告在诉状里的描述差不多。于是,开审这天,涂官俊差人将被告带到官衙,与安吴寡妇周玲两人当庭审理此案。周玲当着众人的面,再次申明无意接纳被告过继,并出示当年公公去世、丈夫病亡后与五位叔伯财产公平分家的所有字据,说明与被告再无财产瓜葛。法堂上,涂官俊义正词严地指出了被告希望过继周玲的不良用心和任何人无权强求他人接受自己过继及无故侵扰他人应受的律刑。同时,动员原告施舍部分银两让他度过眼前的困难。但是,要求被告在得到接济后不得再骚扰原告,并立下字据,如有再扰,严惩不贷。
周玲不忍让自己十几年积累起来的万金家业断送在一个庸人的手里,就答应涂县官的调停。被告迫于涂县官的无私与威严,无奈地接过一笔银两之后当庭签字画押,保证不再上门骚扰吴家的遗孀周玲。
这场官司了解后,周玲得以安心理财。几年下来,不仅财运亨通、财富剧增,而且如意的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继子。他就是曾经被清政府封为道员、赏二品衔的安吴家族后人吴怀先。周玲在世时,母子相处和睦。据资料介绍,辛亥革命前,吴怀先积极支持辛中山倡导的同盟会推翻满清腐败统治的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初期,他还向西北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举办的战士青年训练班提供自家的房产作为培训革命干部的场所,并在物资等方面予以资助。
安吴寡妇周玲于1910
年去世,时年42岁。之前,她与继子吴怀先在安吴堡修建的、仿照北京紫禁城建筑风格的内城的正院幸福的生活着。这是后话。
言归正传。这天,涂官俊从县衙回来,刚到家门口,便看到一大群人忙着往他家搬一箱箱沉甸甸的东西。他向夫 人徐氏一打听才知道是安吴寡妇周玲派人送来十几箱的银两,说是为了感激涂县官为她解除了一大隐忧。涂官俊二话没说,板着脸吩咐夫人赶快将银两退回。
夫人深知老爷脾气,赶紧向他解释。原来,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十几个车夫冒着烈日推着独轮车走了20多里路来到县衙,他们个个热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当得知他们是送银两“报恩”时,夫人吴氏当即回绝。可十几位车夫说若涂家不收下银两回去他们不仅不能交差,还得不到工钱。就这样,吴氏只好暂时答应他们将东西先卸下。
涂官俊听了才缓和了脸色,他吩咐家人为车夫安排中饭。饭后,又叫家人将十几位车夫来回的工钱先自付了。涂官俊对车夫说,安吴周氏为人慷慨大方、又乐善好施,可我们不能假公济私。衙门公正办案,若受了这些银子,我脸上无光,更愧对泾阳百姓对我的信任。这些银子你们原封不动的送回去,如真不给工钱,你们就别出声。若给了,我的那份工钱就算我的一点心意。
车夫只得硬着头皮将十几箱银子完璧归赵。周玲见状,心里和车夫一样充满对涂县令的敬佩。可是,她对涂县令的感激之情却一直记载心里。
几年后,当得知涂县令因积劳成疾、死于任上时,安吴寡妇周玲当即决定在离县城20多里地的云阳镇购置麦地百亩,在上面建了一座“涂公祠”,祠中造涂官俊塑像一尊,让后人祭祀景仰。每到春秋两季,方圆数百里的民众都自发地到“涂公祠”拜祭,此习绵延了数十年。
据史料记载,在涂官俊当过县令的咸阳各县,先后共建有五座祭祀涂官俊的“涂公祠”,唯安吴寡妇所建的“涂公祠”规模最大,香火最盛。
餐桌上巧断“禾虫”案
宜君县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结合部,由于山高林密,土地稀少且十年久旱。
涂官俊替补宜县君县令时,积极带领县民疏浚河道、开凿隧道,开荒造田,引水灌溉。一时间,土地贫瘠的宜君境内新增良田数百亩。一连几年稻麦产量剧增,家家存有余量。受此影响,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也开始利用山沟沼泽种上水稻,且结出沉甸甸的稻穗。世代吃粗粮的山民吃上了白米饭心里别提多高兴。
可是,之前,也因此闹过一个笑话。
转眼已经是盛夏了,宜君大地,稻花飘香,一派丰收的景象。站在窗前,远眺微风中此起彼伏的金黄的稻浪,涂官俊心中难掩欣喜。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付出总有回报。眼前的美景这正应了这句话。
这时,他突然想起曾到县衙打过“禾虫”官司的董老汉。他们家的稻子是否也获得了丰收呢?
第二天一早,他便带着随处和夫人吴氏直奔两家所在的秦岭山麓。一路上,见农民都在忙着收稻子。涂官俊不时地驻足小憩,热情招呼烈日下干得满头大汗的农民一同到田头歇歇。农民见涂县令这般亲民,都放下手中的禾镰,与涂县令在田头、树下席地而坐。彼此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聊着家常。农民说,多亏了涂县令率领我们清淤凿井,开河造地,你看今年的粮食又是大丰收啊。这辈子,我可没见过长得这么沉甸甸的稻穗。涂官俊拍着他们的肩膀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我只是跑跑腿、动动嘴皮子。我这样做,就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让大家不饿肚子。一句话把大家逗乐了。大家都说,宜君能有这样把百姓装在心里的父母官真是福分。
离开田头,顶着烈日,涂官俊一行在山间颠簸了几个钟头总是来到了离县城50多里的董家村。正在一块面积不大的稻田里收割稻子的董老汉见涂县令与夫人如约前来,顿时喜出望外,忙吩咐家人停下手里的活计,上田埂迎接涂县令。
涂大人,你这么个大热天,还真来我们董家村?董老汉忙把涂县令他们领到家中,给他倒上从井里舀来的冰凉的井水让他们解渴,同时吩咐老伴赶紧杀鸡做菜招待涂县令。
进门就是客,大老远的,总不能饿肚子。不过,鸡得留着生蛋。有“爬禾虫”、“钻禾虫”就多弄些,这东西夏天炖着吃大补哦。把它们都吃了,就没有虫子危害庄稼了。涂县令也不客气,他说话风趣,话里有话。
“爬禾虫”、“钻禾虫”我家有好多哦!我们正准备忙完这阵子将一些往你那里送。今天您来了,得好好吃一顿,这家伙还真是好东西。董老汉一边忙,一边与涂官俊逗趣。说起这事,我们山里人还真愚笨。不是你现身说法,我们还真不知道它能吃。过会,我邀上董贵一起过来陪涂大人喝几杯,我们不醉不下桌。
是要邀上董贵来,你们两家化干戈为玉帛,多好哦?涂县令又问董老汉老婆。你家孩子多大了,成亲了吗?找了谁家的姑娘?
董家女人忙拽过站在一旁的那位挺腼腆的儿子欣喜地告诉涂官俊。涂大人托您的福,不仅庄稼丰收了,还替孩子找了个对象。她就跟我家打过官司的董贵的女儿。
哦,那你们真是“不打不成交,冤家成亲家”了?涂县令一笑,更加让人让人觉得随和亲近。
这年春上,同住董家村的董仁和老汉和董贵几乎同时来到县衙,都说要找办案精明、办事公道的涂县令告状。一个说,董贵把“爬禾虫”都扔到我的到田里。那些“爬禾虫”把他家刚栽下的禾苗都弄趴下了。一家人扶了好几天,可就是扶了又倒,倒了又扶,人都给折腾死了;一个说,董仁和你不也把“钻禾虫”扔到我家的到田里,把我家的稻子一棵一棵连根都给拱起来了。我们家几口人也天天躬着背在那里重新栽禾。
他俩说的是山里地方土话,涂官俊竖起耳朵听了半天也没有听出个头绪来,只知道什么“爬禾虫”、“钻禾虫”的。涂官君问:你们说的“爬禾虫”、“钻禾虫”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这样吧,案子暂审到这里,你们先回去,明天你们分别把“爬禾虫”、“钻禾虫”拿来给我看看,再做了结。
第二天,董仁和手拎一条长两尺、粗像锄头把一样的黄鳝交给了涂县令;董贵则抓着一只面盆一样大的甲鱼送到县衙。一看这两个家伙,顿时把涂官俊笑得前仰后翻。
堂上,涂官俊对他们说,你们住山里,这东西见得少。这样吧,这个案子不需要再审了,只要把这两个家伙宰了就行。
一听这话,两位当事人都不明白什么意思。涂县令说,你们俩中午上我家用膳,吃完了饭,案子不审自明。
这一说,他们更迷糊了。心想,哪有审案子还带安排饭局的?这样的县官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
原来,涂县令安排家人将这两个东西杀了弄做菜了。董仁和、董贵吃着直觉得口味鲜美,肉质脆嫩,却怎么也想不到这就是他们弄来的黄鳝、泥鳅,还以为是什么美味佳肴。涂夫人说,这可是我们南方人喜欢的好菜。
两人仍旧不明白,夹着一块仔细瞧,就是不明白是什么东西。
涂县令夹着一块往口里送。哎,这就是你们两家扔过来、丢过去,人人都不喜欢、都嫌弃的“爬禾虫”、“钻禾虫”啊!这样吧,以后谁家再嫌弃他,都可以往县衙送,你们出菜,我出酒,为禾除害,行不行?
一句话,让两人茅塞顿开。回到家,他们都把这事对村里人说了,大家都争着抓甲鱼、捕黄鳝。钻禾根、爬禾苗的害虫没有了,粮食丰收了,人也免了折腾。
临走的时候,涂相邻对他们说,案子还审波?
两人都摇头。
不过,可不能吃绝了种,有空我还要去你们家,吃你们说的 “爬禾虫”“钻禾虫”哦。
说完,大家都笑了。
神仙洞跪求玉帝降雨
光绪十九年、二十年(1892、1893年),陕西渭北连年大旱、粮食绝收。附近不少县民因饥荒开始四处逃散,一些老弱病残被活活饿死。
泾阳境内因之前疏通、整修、新修了多条连通泾河的水渠,一度荒芜的稻田得以恢复耕种,使得粮食产量大增。为了储存节余的粮食,涂官俊在各乡、里设立粮仓,动员百姓缴纳余粮,一时间,各仓储粮总量达25000石。光绪十九年大旱袭来时,涂官俊除及时免除泾阳百姓应上交的农业税之外,还开仓放赈,救济灾民。同时,亲自去陕西西安呈请省里划拨豌豆等粗粮为泾阳百姓充饥应急。这一来,才使得泾阳百姓在大灾之年得以度过难关。
可是,没想到旱情第二年、甚至第三年春上还在持续。有的地方连几年前刚挖出的深井也干涸了,泾河也几乎断流,人畜饮水发生都发生困难。一些百姓开始着急,天天巴望着老天爷开眼下场大雨,以解燃眉之急。
涂官俊更是两年之内愁白了头发眉毛。
这天,他穿着官服、备了官轿,带着县衙一般人马准备前往几十里外的嵯峨山神仙洞里求雨。嵯峨山在泾阳的西边,山高千丈,山路崎岖。涂官俊一行顶着烈日来到山下,开始下轿步行,山路崎岖陡峭,涂官俊累得他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在离神仙洞千余米的地方,他开始三跪一拜,以示自己为泾阳百姓祈求雨的诚心。差不多走到半山腰,涂官俊的膝盖都磕出血来,一滴滴鲜血洒落在台阶上。
对百姓的爱民之情,对苍天的虔诚之心顿时感动了神仙洞里的神仙。只见位于悬崖绝壁的神仙洞口站着一位手拄拐杖、银须飘拂的长者早早的站在洞前恭候涂官俊一行。
涂官俊见到长者当即虔诚跪拜、双手合十祈求其为泾阳降雨。长者扶起涂县令后,耐心地听取他们对泾阳旱情的陈诉。当得知涂官俊两任泾阳县令期间,率领泾阳百姓清渠凿井、拓荒种粮的经历并亲自上神仙洞求雨后当即答应禀奏本方土地。由土地连夜赶往天庭,请求玉皇大帝及时为泾阳降雨。临别,手捻银须得长者告诉涂县令,最迟三天之内可能降雨,让泾阳百姓稍安勿躁。
得到“神仙”的雨讯后,涂官俊十分幸喜。回程的路上,他便将三天之内有雨落的消息沿途告诉泾阳的百姓。起初,老百姓不太相信,抬头看看天,太阳明晃晃的,碧空万里无云,都说,这样的天气哪来的雨啊?
涂官俊也有些怀疑。但是,第二天她还是把近期可能有雨情的消息通报了各乡里。他要大家做好储水春播的准备。没想到,第三天,泾阳大地果然雷声大作、暴雨倾盆。境内百姓欢天喜地的同时夸赞涂县为民解忧求雨且不辞辛苦。
大于过后,泾阳百姓一边趁机耕作,一边纷纷传说着涂县令求雨遇仙的奇闻,大家都夸涂县令不仅是惩恶除害的“包青天”,也是呼风唤雨的“涂雨神”。
这场雨,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泾阳境内的旱情,同时为一年的粮食生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使泾阳的旱灾损失降到了最低。
连夜赶制水车把手
眼下正是稻麦拔节灌浆时节,老天爷偏偏十来天不下雨,急坏了种粮的农民。一些紧邻水渠却地势偏高的稻麦眼看着沟渠里有水,可就是得不到灌溉。涂官俊了解这一情况后,提议让他们使用江西人取水用的水车取水。
在江西特别是抚州,这种水车在天旱时经常可以看见。它长一、两丈,由木质材料制成,包括水槽、联动刮板、着力支架等部分。提水时,一头放在有水源的沟渠里,一头放在沟渠上端的田里。通过把手扭动水车龙头带动槽里的刮板从而引水上岸。用这种取水一般可提高水位一至两米,远比人工挑或是勺子舀要方便、高效。这种水车在涂官俊的家乡东乡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天旱时,它便派上用场。池塘沟渠边的烈日下,农户戴着草帽,手握把手不停地运动,池水、渠水便随着吱呀吱呀的旋律流到干涸的稻田里。
涂官俊从小就看过叔叔、大伯用这种工具取水抗旱。考上进士,到咸阳地方当县令后,见当地有渠没水,他便率县民清淤凿岩,开渠引水,没有河流、水渠经过的地方,他要求打井取水。也有一些临近水源的地方农民便用木盆舀水灌溉。可是,这种办法,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可是,当地农民不会使用甚至没有这种水车。为此涂官俊特意从老家东乡请来当地最有名的“水车王”张木匠来泾阳制作水车。
水车这种取水农具的制作工艺挺有讲究的。支架的质地、水槽的宽窄、刮片的厚薄、“龙头”的长短都有学问。每道工序,张木匠都认真细致,没有丝毫的马虎。张木匠起早贪黑一连忙了几天,一架水车很快便做好了。张木匠又在水车的角角落落涂上桐子油,放在阴凉的地方晾干。晒干了就可以使用了。
用来摇动刮板转轴的把手的制作是一道简单不过的功夫,张木匠一般都把它放在最后完成。
可就在张木匠备好材料准备制作把手时,突然接到东乡老家捎来口信。他家90岁的老母病危,家人要他这个家中的老大速回家中见上最后一面。张木匠是个孝子,二话没说,打点行装就往江西赶。
回到家,张木匠总算见了老母一面。几句叮咛之后老人就闭目合眼了。按东乡风俗,老母过世,子女得守孝四十九天。只有“满七”才能算守孝完毕,晚辈的方可出远门。
也就在这时,有性急的人就扛着张木匠那个还没有做好车把手的水车去河边取水。用过之后他们都觉得这东西是省时省力,可就是腰弯得难受。
这天,涂县令下到旱情严重的镇里察看旱情,在一条沟渠边,看见这部水车。当时一对父子正弓着背一起一伏的在取水。一看这情形,涂县令忍不住笑出声来。他问这对父子为什么不用车把手?父子俩对涂县令说,没有把手啊!扛来的时候就只有这些啊。
听了这话,涂县令心里暗想。莫不是老乡张木匠暗中留了一手。可是,这样岂不是折腾人吗?涂县令没有吱声,只是叮嘱父子改日来县衙,他要再送他一样东西,可免除弯腰弓背之苦。
傍晚他回到县衙,就要找张木匠发火。有人告诉他,张木匠娘死了,还在家中奔丧呢?不过,他们都说德高望重的张木匠不会使这个坏,都叫涂县令先消消火。
旱情严重,老那样要驼背的。我们得赶紧跟他做一副把手。涂县令来到张木匠干活的工棚,在那里他见到了两根带脑的小木料,木料上面还画了准备凿去的窟窿的墨线。显然是由于去得匆忙,把手还没来得及完工。
于是他决定自己动手做一对把手。
当晚,涂县令借着灯光笨手笨脚又小心翼翼地凿着洞眼,用刨子刨光车把的四周,然后钉上一截握手的横木。忙了几个时辰,一对精巧的把手做好了,他才回家睡觉。第二天,天蒙蒙亮,他便与衙内差官一同出门,将这把他亲手制作的把手送到那位农民的手中。
到了田头,涂县令脱了官靴,下到田里,手把手地教他们父子怎样使用,还不厌其烦的指导他们根据水位高低调整水车龙头长短、高低的方法。这一来,父子两轻松多了。他俩一边干活还可以一边说说话。看这父子开心的样子,涂县令才放心离开。
不久,涂县令连夜为百姓做水车把手的故事便在云阳镇传开了。涂官俊去世后,这对父子把那对把手收藏了起来,没事的时候看看,算是对这位亲民县令的怀念。
正民风六亲不认
涂官俊到长安当县令后,老家东乡、抚州的老乡及与他沾亲带故的都跟着他到长安县做些小买卖。这些人就如同涂官俊身边的眷属、随从一样能安分守纪,即为涂官俊的声誉着想,又不丢。可是,事情总有例外,这其中就有那么几位,让涂官俊伤透了脑筋。
涂细狗、洪三多、何来福等几位都是涂官俊的老乡,他们平日里在老家靠挑些私盐谋生。涂官俊当了县令后,他们竟然把私盐挑到了咸阳一带。涂官俊还在富平当县令时,这些人就打着涂县令的旗号私下里做些挑、卖私盐的勾当,地方看着涂县令的面也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知,他们却得寸进尺,后来还嫌挑盐路途遥远,腿走得难过,肩膀压得难受,竟参与本地一些游手好闲的人聚集的赌博活动。
涂官俊对赌博深恶痛绝,富平县令上任时,他就在县城下了“禁赌令”。风声紧了,这伙人便将赌场移到城乡结合部。涂细狗他们也参与其中。有人将这一情况通报给涂官俊。涂官俊决定派人亲自前往查看。
这天夜里,月明星稀,秋风送爽。官差一行四人悄悄地来到这个地下赌场。为头的决定先将门外放风的拿下,后有他带路,在一个低矮破旧的屋里果然见一伙人在丧心病狂地聚赌。其中就有何来福、洪三多、涂细狗他们三人。一见他们,官差犯愁了。正人先正己,涂县令若是知道了肯定要拿他们开刷。可这几位是涂县令的老乡和亲戚,他们几个年纪不小、又漂泊他乡,若是真的蹲大牢,一来有碍涂县令的脸面,二来他也不好向乡亲交代。情急之中,领头想到了个一个主意,便试着用平日里跟涂县令学来的抚州土话喊了一句:抚丢个芽仔门外有您找,快出克!
何来福、洪三多,见门口站着涂官俊的部下又听到这句家乡话,便赶紧往外溜。涂细狗眼睛不太好使,耳朵又有点背,恰好又是他做庄,身边有不少钱。两个老乡什么时候走了他都不知道,还在那里吆喝着。没办法,官差只得将屋里聚赌一并带回县衙。
这些人一个个到县衙受审并被判入大牢。
临到涂细狗上堂时,涂官俊一看气得直跺脚。眼前这人是谁呢?就是涂家房下的一位单身小叔。因为从小父亲去世,母亲腿脚不便,族人便吩咐他投靠涂官俊寻思一碗饭吃,可他耳聋眼花,大事干不了,涂官俊便安排他打扫县衙。这事他倒也做得踏实,可是一有空,他便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赌博取乐。师爷私下寻思:若是涂县令判他入监服刑,于情于理都有不妥;若是涂县令徇私情,又难以服众且坏其名声。于是,师爷便瞒着县令请示咸阳巡抚,面陈实情并告知其家中尚有一八旬老母需人照料后,咸阳巡抚特别准许县衙对他从宽发落。
可是,涂官俊却不寻私情。还是郑重其事在县衙开庭审理了涂细狗。县城不少人参与旁听,当得知是涂县令审理的是他的亲侄时,都认为他老实巴交,又替县令看官衙门多年,应该网开一面。涂县令最后宣判涂细狗发配江西抚州,让他义务守护文昌桥三年。旁人不解,涂官俊后来解释理由,那就是让他小叔可以临近回家看护年迈的老母。
由于路途遥远,又无积蓄,临行钱,涂官俊吩咐夫人给了他小叔10两纹银。同时,规定他和何来福、洪三多等亲邻不得再在富平参赌或是做违法乱纪之事,否则六亲不论。
打那以后,再也没人敢轻易找涂官俊办事,他也从不为自己的三亲六故循私求情。
——本文根据《涂氏族谱》和其后人口述整理而成,如转载清著名出处,同时具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