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个新馆,让故宫真正属于大众
(2012-09-22 16:37:32)
标签:
台北故宫宋体故宫博物院博物馆新馆杂谈 |
分类: 戏谑录 |
前两天,北京市政协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推进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完善的建议案》。市政协建议,故宫超出承载量时不再售票;同时,可考虑新建一座博物馆专门用于展示馆藏。
此议甚佳,故宫新馆早就该建了。
去年,故宫遭遇展品遭窃、建富宫建会所等“十重门”,声誉扫地。原因何在?乃是民众看到,辛亥革命一百年了,故宫仍然没有真正走向大众。而且,宝贵的文化资源被一些文保官僚把持,甚至欲把故宫变成权贵消费的后花园。
故宫的大门每天倒是向民众敞开着,可怎么看都像是为了赚民众的钱。故宫馆藏了120多万件珍宝,多年来一直藏在深宫,罕为公众所见。故宫不是大众的故宫,其实说的正是,故宫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消极作为,其占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能为公众充分享有。
敞开大门卖门票,不能算是文化服务,这样的事情谁都会干。故宫是个高级的文化单位,服务大众总的有些技术含量才行。故宫不只是一个大众旅游景点,更应该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博物馆。
就后者而言,故宫确实不是一个好的博物馆。一方面是故宫展示的藏品少,展览少,一方面就是,游客太多,在嘈杂的环境中去看展览,想想就令人头痛。我到北京也很多年了,也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可是,故宫就只去过一次,然后,就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地方。而且故宫的建筑最初是为皇家服务的,显然,不是为了展览用的。这当然不利于藏品展示,也不利于观众的休憩。
去年,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走马上任之后,故宫倒是有了一些新气象。不久,故宫就宣布,将尝试扩大开放面积,故宫将把红墙内的办公科研场所全部迁出,到2016年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故宫开放区域已从大修前的30%升至45%以上,按照规划,故宫对公众开放的面积约占全部面积的76%。
不过,无论故宫怎么开放,似乎都难以摆脱文物保护和游客之间的矛盾。故宫越开放,搞的展览越多,就越吸引游客,故宫文保和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就越尖锐。
如果,不另建新馆,故宫不管怎样向博物馆回归,也难以改变旅游景点的社会形象。很多游客就是冲着皇家大院来的,其行程匆匆,时间紧张,也就是只能走马观花,体会一下紫禁城的皇家气象。现在,每天,故宫都在上演南腔北调大合唱,基本的安静都保证不了,教育和文化传播的职能也只能继续粗放下去。
故宫建个新馆,就能针对不同的人群,满足不同的需求。想看藏品、展览的自然就会去新馆,而不用到紫禁城去增加拥挤。这样也就起到了分流游客的作用,而且,也为故宫限制客流提供了缓冲的空间。有了新馆,那些没法参观故宫的游客,也就有了次优选择,恐怕也就不会那么愤怒,去打砸售票窗口了。
严格来说,故宫博物院并非没有分馆,只是这个分馆在台湾,也就是台北故宫。台北故宫就是典型的博物馆运营模式。台北故宫因为没有故宫的实体建筑,只能展示故宫的藏品。这倒是令其很纯粹地去作博物馆,去从事文化传播与传承。
这些年来,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交流颇多,互动频繁,想必,对于如何发挥好自己的博物馆职能,也是心中有数。这当然也不是钱的问题,关键还是有没有这样的眼光和气魄,去做这件事。
真正属于人民的故宫、大众的故宫,不是让人去一次就够了。而是,真正办成一个博物馆,让孩子们经常去、愿意去。故宫还是尽快建个新馆吧,别让大家等太久。
于德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