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清:官方不应和社会争夺“感动”
(2010-12-12 17:25:58)
标签:
感动中国宋体公权力宜春学院南方都市报杂谈 |
分类: 戏谑录 |
于德清
感动中国候选人物网络投票出现“水军”刷票嫌疑。几名江西藉的候选人,短时间之内迅速上升到第一位,而投票者高度集中在江西。这一奇异的变化被怀疑有“官家水军”从中作祟。
12月8日,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宝成在微博上公布了来自宜春学院的有关网页截图。网页显示,“根据宜春市委宣传部要求,请各单位做好宣传工作,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投票。”
这份材料仍未表明,网络投票是来自当地宣传部门的直接指令,还是宜春学院的自行主张。但是,江西当地的诸多媒体均对这些票选活动做了报道,公布了投票的网址,指向也非常明显。所以,这次感动中国出现网络水军,和当地的公权力部门是脱不了干系的。
能够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必定有非常感人的事迹,也值得宣传。但是,当这些良好的动机,最终转化为通过网络投票而胜出的话,恐怕就变了味道。
“感动中国”是一个社会性质的评选活动,谁能成为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最终主要还是取决于全国范围内的民意。无论什么样的官方,都应该充分尊重民众的感情选择,不能冲上一线和社会争夺“感动”的资源。
那些组织师生以及民众投票的行为,既不尊重当地民众的感情和选择的权利,也是对其他地方候选人以及民众的不尊重。而且动用公权力进行拉票,在伤害别人 感情的同时,也有失公平。公权力的强大组织能力,必然会令民意失真,从而得出符合自己需要的结果。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样的网络评选有什么意义?
尽 管,网络评选难以从技术上保证刷票等行为的产生,而且,也仅仅是参考,并不代表着最终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公认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的 内涵就是,要能够真实反应国人的真实意愿,拒绝权力、金钱等任何直接功利目的的刷票行为。公权力部门理应作壁上观,让媒体和民众自主决定。即便出现一些不 公正的情况,那也和公权力没有任何关系。
公 权力的使用应该有边界,其既不应强制别人感动,也不应排斥别人的感动。其更不应将民间的感动,视为自己的政绩或形象工程。有些地方即便没有组织民间 投票,但是,如果有当地的人物最终能够成功入选“感动中国”,仍然可以视为一笔可以大书特书的成绩。也正是因为存在这种政绩思维,而且,不知手中的公权力 到底应该干些什么和不该干什么,所以,有些地方难免会走火入魔。
从推出“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到出现部分单位组织刷票,宜春方面的思想解放的步子迈得太大了一些,逾越了权力乃至常识的边界。对于外界的质疑,宜春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面回应。
如果确实存在官方注水行为,那么,就要立刻停止,并向公众和其他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道歉。如果没有,那么就要责令宜春学院等单位就此事给公众做出一个交代。
这个事情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当下很多地方和官员不知道权力与社会之间应该有清晰的边界。很多人官员相当然地认为,权力可以进入一切领域。权力可以介入微观经济,可以介入人们的情感偏好,可以进入人们的灵魂和思想深处。而在公民社会面前,这些做法的荒诞已经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