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何时走出圆明园情结
(2010-01-21 15:57:17)
标签:
情结英法联军文物国人清政府圆明园杂谈 |
分类: 正经录 |
于德清
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有关的纪念活动正在陆续开场。日前,圆明园赴美国寻找流失海外文物资料工作组在成都举办成果发布会,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图片展同日开幕。去年11月份,这个工作组赴美待了18天,只是拍回来了一堆照片和疑似圆明园文物的线索。即便如此,也算是成果颇丰,够办一个展览了。
此次,圆明园海外摸宝行动之所以进展顺利有两个关键原因。首先,这是个“无害”行动,其目的并不是要把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带回来,其不过是为了要搜集圆明园的有关资料,为建立网上的圆明园做准备。所谓的海外寻宝,倒更像是一次学术研究活动。另外,美国博物馆的开放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美国的博物馆大都是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其并不视馆藏的文物为私产,而真是把这当作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他们也没有理由拒绝中国同行们的参观、考察的要求。看来,很多爱国的人士都是多虑了。
圆明园海外摸宝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离实现追回圆明园流失文物的目标仍然有着很遥远的距离。相信很多国人对此并不满意。如果,考虑到圆明园已经成为国耻的象征和屈辱历史的符号,任何非实物性质的圆明园都不能真正补偿受辱的民族自尊。通过海外摸宝行动最终或许会掌握大量的资料,并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数字化的圆明园,然而,就现实而言,数字圆明园并没有走进国人的内心,除了美学价值和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之外,并不能满足国人民族自豪感的心灵饥渴。
圆明园虽然已经被焚150年,但是,按照受辱与补偿的心理逻辑,这桩历史案件并没有完结。中国已经不可能再像当年的英法联军一样以野蛮的行径体会复仇的快感,那么也只有让圆明园文物重新回归,才能算是弥补历史的耻辱。
然而,浓厚的圆明园情结往往让我们沉溺于受害者的悲愤叙事。这种受害者叙事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往往把自己归入无辜的阵营,并成为历史事件的无过错方,进而失去对历史的省察与反思。事实上,圆明园情结本身就是对历史缺乏反思的产物。在现有的教科书中,固然承认圆明园被焚是文明的悲剧,但其主要是对英法联军进行谴责,对这一事件中清政府让小灾变大祸的愚蠢表现却缺乏充分的认识。不过,对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简单化处理,恰恰利于将其进行符号化的宣传与使用。
在圆明园被烧之前,清政府和英国代表在通州谈判。最终在英国使节见皇帝要不要下跪的问题上陷入了僵局。如今这看来如此荒唐的事情,在当时却被看做事关大清朝面子的大事。后来,通州谈判破裂,英国代表数十人被清朝扣做人质,押进监狱。大清朝算是暂时为皇帝找回了面子,殊不知英国人深知这一点。他们把焚烧圆明园当作是对中国皇帝的惩罚。这个面子一丢150周年,都找不回来。就今日国人的圆明园情结而言,吾不知就150年前有多少本质的区别。但愿,今年对圆明园罹难有真正的纪念,倒是或许我们应该再问,国人对圆明园究竟耻辱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