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谈《阿凡达》:一个反工业文明的成人童话

(2010-01-12 19:34:02)
标签:

工业文明

阿凡达

纳美

圣母

杰克

杂谈

分类: 戏谑录

于德清

尽管是难得一见的精品大片,《阿凡达》还是有着若干显而易见的瑕疵。尽管,有人在《阿凡达》里边看到了“暴力拆迁”,有人看到了“卧底”,然而,不客气地说,《阿凡达》制作很精良,情节很老套,最后靠机械降神,战胜了邪恶的人类。《阿凡达》只是反工业文明童话叙事的重新演绎,是宫崎骏《森林公主》的翻版。

《阿凡达》的故事虽然发生在遥远的未来星球,但是,无处却又不指向人类的历史与当下。纳美人的形象、行为以及种族的活动怎么看都像是印第安人,而人类在潘多拉星球上与纳美人发生的纠葛,又几乎是美洲近代历史的翻版。如果说白人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史,只是发生在工业文明初级阶段的事情,那么,《阿凡达》则呈现了在工业文明高级阶段可能会出现的图景。那个时代即是,人类糟蹋完了地球,又将开始糟蹋其他的星球。《骇客帝国》就没有给人类以太空殖民的机会,其恰恰认为人类的最终命运就是自食其果,并被自己所造之物奴役。显然,《阿凡达》的导演心理没有如此灰暗与悲观,卡梅隆用最新的影视成像技术,为大家制造出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星球,更美好的是,这个星球上还存在着远比工业文明更加强大的正义力量。

潘多拉星球的正义力量的化身就是以森林为寄托的“圣母”形象。森林中的圣母是人类社会流传已久的神话原型。在古代西方社会,圣母被看做是生命的主宰,能够使人类死亡,也同样能够使人复活。圣母又往往化身为生命之树,从生命之树上取下的枝条,也具有同样的神奇效果,这段生命之枝逐渐演变为祭司或国王手中所持的权杖。在中国的故事中,也是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后来累了就用树枝沾了泥水随意撒点,那些泥点也同样变成了人。总之,无论是东风还是西方,这个生命之母总是与树木有关的。《阿凡达》中,纳美武士之所以必须用灵魂树上的树枝做弓,恐怕也是基于相同的逻辑。

在西方现代社会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中,工业文明往往被看做对自然的破坏和人性的扭曲。因而,森林与圣母原型也就成为工业文明的对立面,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内涵。其不仅仅是生命之源,更被看做是将人从堕落、虚伪、冷酷等种种变态境遇中拯救出来,让爱情萌发、让人性复苏的力量之源。一个工业社会中的人爱上森林人,又成了一个基本的故事模型。在英国作家劳伦斯笔下,查太莱夫人与护林人之间的爱情,可以说是反工业文明叙事的典型之作。《阿凡达》则让角色反转,让来自工业社会的白人男子杰克爱上了生活在森林中的纳美人公主。《森林公主》中的男一号虽然不是来自工业社会,但是,他也是坚定的反工业与保护自然的英雄代表,最终他和森林公主也走到了一起。反工业文明中的爱情总是高度相似的。

而更加高度相似的则是最后的神灵发威。往往剧情都是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当正义的一方衰到极点,眼看就要无法收场之时,导演才开始让神灵登场。救场如救火,不管,其情结铺垫是否合理、到位,总之,工业文明所代表的邪恶力量最终是要被打败的,他们的阴谋绝不能得逞。尽管这颇为有些精神自慰的意思,但是,只要电影好看,也就无所谓了。

《阿凡达》最终实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那些邪恶的地球人都被驱赶出了潘多拉星球,杰克也经过圣母之手完成了科技所不能解决的从地球人到纳美人的转化,从此,“王子”与公主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很美好,很感人。这说明,童话不只是孩子的,还是成人的,更是世界的。现在看来,在人类的工业文明尚未自我终结之时,《阿凡达》这样的美梦还会继续做下去,这样的成人童话仍将大有市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似乎在什么时候都不拒浅薄,和对浅薄的精彩重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