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艺谋把制造恶俗当作崇高

(2009-12-15 17:37:10)
标签:

杂谈

分类: 戏谑录

于德清

《三枪拍案惊奇》好似大山临盆,令很多人士的期待落空。在媒体和电影界、文化界等诸多相关的专业人士的眼中,张艺谋已经借此迅速转型为国内一线烂片导演。更有人士认为,《三枪》侮辱中国观众智商,是中国电影的耻辱。而豆瓣等多个网站给《三枪》的打分,也都是不及格。 洪晃老师在微博上说得最直接“谁看三枪,谁傻B”。这话没有任何悬疑与惊悚效果,是一枪毙命。

当年楚庄王登位三年,不发号令。就有大夫给他猜谜,“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张艺谋三年没有拍电影了,《三枪》难免会令大家产生“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期待。不过,就这几天看来,这种期待已经严重落空。

现在,唯一能够安慰张艺谋和张伟平等人的就是《三枪》的票房了。据说,公映的首个周末《三枪》已经战胜了同期上映的《刺陵》《风云》,票房突破9000万。这说明,要么《刺陵》比《三枪》更烂,要么《三枪》烂得令人拍案惊奇,而更能吸引眼球。张艺谋已经不再辩解,只是坚定地认为“电影好不好票房说了算”,一副愿赌服输的架势。唯票房论不过是一种诡辩把戏,已经被张艺谋使用了至少三次,如今也毫无新意可言。

因为《三枪》的带来的刺激,电影界的人士正在酝酿搞一个中国烂片排行榜。显然,有媒体已经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提前给《三枪》颁发了“史上最烂贺岁片”的大奖。实践出真知,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导演拍的电影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现在,才只是12月中旬,而这个贺岁档还有四十多部电影正在排队上映,说不定等到明年开春,我们对于烂片想象的底线会一再失守,关于烂片的定义会被不断地修改。

并非所有的烂片都会赔钱。根据统计学的硬道理和对近年中国票房的考古,张艺谋的商业电影总是出现票房与电影质量相背离的怪现象。经济学家们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证明,电影业具有反经济周期的效应。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唯有好莱坞一枝独秀。在中国的诸多烂片中,唯有张艺谋的烂片票房一路飘红。看来,张艺谋的作品也是具有深刻反电影规律特征的。如果,这也可以成为投资张氏烂片的理由,似乎也是富有经济理性的选择。“只要烂片能够赚钱,为什么不去拍呢”?对投资方来说,《三枪》是一部商业电影,赚钱是唯一的目的。

《三枪》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喜剧加惊悚,就摆出了一副“忽悠”中国观众的架势,中国各界相关人士,为什么此时还是这么愤怒?张伟平的解释是,“电影圈人对张艺谋就是羡慕嫉妒恨”。张伟平只是说中了一部分人的心理,也难免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相信,电影圈以及非电影圈的很多人和张艺谋也没有多少瓜葛,人家的羡妒恨又从何而来?或许对于参与到“扁张”口水战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大家太认真了,太把张艺谋当一回事了。

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如今的张艺谋之于中国电影,是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张艺谋除了自己的名气,已经不能够给大家带来什么新鲜的东西。《图兰朵》已经模式化了,《印象》也系列化了,加上《三枪》,他的电影如今也彻底地烂片化了。一个毫无创意的人到最后,只能靠透支自己的声誉来抢钱,只能靠爬上海珠桥上演跳桥秀来吸引群众的围观。

从有关的访谈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张艺谋的心中一直装着两个概念:一是为国争光,二是为人民服务。张艺谋导奥运已经为国争光,拍三枪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了。因为,有这坚定的信念,所以,他把自己的一切行为都赋予了崇高的价值。《三枪》虽然恶俗,但也是娱乐大众,也是为人民服务。张艺谋最新的困惑是,社会可以接受芙蓉姐姐,为什么就不能接受《三枪》呢?对于一个“视恶俗为正当,把制造恶俗当作崇高事业”的人,大家难道还不死心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