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得房奴者得天下
(2009-11-24 12:37:27)
标签:
蜗居士兵突击三多台词奋斗当今中国杂谈 |
分类: 戏谑录 |
最近,电视剧《蜗居》火得一塌糊涂。虽然,坊间指责该剧的台词很黄很露骨,不过,这倒并不影响大局。《蜗居》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近年来少有的关注当下的影视作品。
笔者一直以为,当下的现实比小说更精彩,作家、编剧和导演一干人等倘若能以谦卑的心态向现实生活学习,即便出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百分百地呈现现实,或者能力不济画虎不成反类犬,也自然能够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故而《蜗居》之火,非常符合逻辑。
《蜗居》中的经典台词很多,而其最能获得社会广泛认同的还是海萍的那段话,“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我哪有什么未来,我的未来就在当下,在眼前。”这是一段不足二百字的台词,却直接把大多数城市中下阶层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一下子带到了大家的眼前。当今中国“房奴”或准“房奴”一族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几乎全被海萍说中了。《蜗居》真实地呈现了,当下巨大的物质压力下的紧张人生。这是一种自我被现实撕裂的感觉,而且这种痛苦几乎伴随着每一个晨昏和清醒地呼吸瞬间。《蜗居》的火爆实质上也是当前社会大众对高房价的变相抗议。
前两年,现实题材的电视剧都很阳光如《士兵突击》、《奋斗》。现在强调个人奋斗也没错,而且如许三多这样的积极人生也很富有感染力,可是,无论是《奋斗》还是《士兵突击》,都给人以非常不真实的感觉。《奋斗》里的男主角亲生父亲是开发商,养父是规划局官员,。这原来不过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奋斗,个人奋斗好说,只是这巨人的肩膀难寻。《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英雄集体”也是太阳光,几乎全是人性美好的一面,这样的成长环境在当今中国也是实在难寻。
这两部电视剧的火爆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氛围。两年前,整个世界还都沉浸在一片金融泡沫的狂欢之中,处处一片形势大好。乐观情绪无处不在,故而一个阳光房中的美妙现实,也能为大众所接受。《奋斗》的故事其实讲的就是,一个有钱、权背景的年轻人如何成为成熟开发商的过程。当其时也,开发商还没有如现在这样全面变成“人民公敌”,《奋斗》如果放在现在播映,估计很快就会被房奴的口水淹没。《蜗居》的走红恰恰契合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社会心理的势。城市中产几乎已经全军覆没,经济不景气导致被裁员、被减薪现象普遍发生,更有今年上半年以来房价飙升,中国的城市中下层社会的生存压力空前高涨,幸福感急剧下跌。《蜗居》适时推出,反倒正好体现了影视行业所谓的反经济周期效应。该剧之所以火爆,也算是因为占了天时。
《蜗居》专为“房奴”而拍摄,道出了这个社会中下阶层人士心中的苦水。所以,每天晚上,当大家聚在电视前看《蜗居》,或者在酒桌上谈论《蜗居》的时候,就变相得成了一场集体诉苦大会,痛诉这不公的现实和琐碎而痛苦的生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