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德清:谁将是第一家倒闭的中央级出版社

(2009-09-18 08:49:14)
标签:

电信

出版企业

出版业

壳资源

柳斌杰

杂谈

分类: 正经录

于德清

 

前两天《中华新闻报》倒闭的消息引发业内一片惊呼。在金融海啸和互联网浪潮的双重夹击之下,外国的报纸已经有若干死在了沙滩上。不能不说,报纸刊号尤其是中央级的,仍然是市场上稀缺的壳资源,不过,《中华新闻报》的倒掉则说明,这个壳资源也已经在经济不景气中失去了利用的价值。

虽然,报纸行业的企业化改革还没有大规模推动,不过,《中华新闻报》的倒闭却令某些即将转制的出版社惊出了一身冷汗。

据媒体日前报道,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2009年和2010年分批转制名单已确定。列入第一批转制名单的出版社101家,要求2009年年底前完成转制;列入第二批转制名单的出版社47家,要求2010年年底前完成转制。此次,新闻出版总署下了死命令,出版社不改制就注销。

应该说,随着148家中央级出版社改制的启动,出版社改革进入了高潮。出版社从事业单位变为企业,是大的方向。如今,中国出版业已经高度市场化。有的中央级出版社其实早就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向市场的迈进和转向,改制只是给他们去掉了体制的束缚,有利于其更快的发展。然而,对于那些靠端着财政饭碗和部委资源过日子的出版社来说,改制为企业其实就是被改革的浪潮冲向了生死线。因此,在改制之后,出现中央级出版社的倒闭也应是必然的。这也非常符合柳斌杰署长的看法。柳斌杰认为,出版社改制为企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将是产权改革和产业升级。在其后两个阶段中,必然要有一批出版社退出、有一批要被兼并重组。

应该说着充分竞争的市场领域,企业的倒闭和退出是为常态。没有这些事件或现象,则就不成为一个市场。然而,接下来的问题在于,当出版业大规模改制为企业之后,中国出版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监管,又该如何进行。

为了尽快实现出版社改制为企业的目的,有关部门与出版社之间也做出了一些妥协。很多中央级出版社仍然可以继续享受其部委资源。而在过去很多中央出版社之所以能够有很好的效益,恰恰是对某块出版资源的垄断性占有。如果说,这是为了推动改革而对某些出版社设定的特殊保护措施,那么,这个保护期是否应该有个明确的时间限度。倘若不从根本上打破这种对出版资源的垄断,那么就缺乏基本的市场公平。垄断的低效率只会是劣币驱逐良币,这其实也违背了出版社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方向和目标。

而另外一个阻碍出版业市场化的因素则来自于对刊号资源的行政管制。如果刊号资源不放开,那么,也就使国有和民营出版企业处于不对等的竞争关系。行政管制为市场进入设定了门槛,既不利于市场公平的建立,也限制了市场的竞争与发育。将来出版业进入产权改革阶段之后,如果允许民营出版企业控股甚至是兼并国有出版企业,这个问题也可以曲线解决。不过,这使一些濒临破产的国有出版企业成为壳资源,而民企购买这些壳资源其实只是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当然,最佳的改革路径是以行政监管代替行政管制。这样行政部门所做的是对市场竞争主体的严格监督。

如果,我们出版业改革的目标定位高远。那么,在出版社改制为企业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如何致力于出版市场的制度建设,也只有建立和完善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才会有真正的出版商业航母出现。打破资源垄断和放弃行政管制,恰恰是建立市场公平的基础。出版业不是能源等垄断行业,这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已经投身于这场改革中的人士,应放弃很多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只有以真正的市场竞争心态去经营出版企业,方能活下来,也才会有大的发展。否则,中央级出版社的名头将无任何价值,《中华新闻报》也是中央级媒体,其结局又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