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运为市场不自由所支付的交易成本

(2008-01-29 12:13:17)
标签:

经济

春运

劳动力

写照

盲流

中国

杂谈

 

每到年关,“春运”就如同打一张全民“战争”,拥挤忙乱。最近十几年来,对于在外边闯世界的国人来说,过年首先要过春运这一关。今年,由于大范围暴雪的影响,春运的形势更是不容乐观,可谓是“雪上加霜”。近日,媒体报道,受雪灾影响,广州火车站羁留的旅客,已经达到了17万人之多。这是一幅怎样恐怖的场景,恐怕对每个着急回家的人来说,读罢这则新闻心情都不会轻松。

每年数亿人口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大规模迁徙,世所罕见。可是,这就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的事情,是几乎每个人要享受家庭团聚的欢欣所必然要承受的代价。

春运成为年关中国社会的头等大事,始于在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南巡讲话之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国家放开了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之后,中国社会底层的民众也就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最开始,社会上有个很热的词叫“盲流”,就是指我们今天的“外来务工人员”,意思就是盲目出去打工,没有现成的计划和目标。这不是个好词。随着“盲流”越来越多,大家发现该词的杀伤力已经失效,也就弃之不用。劳动力的市场化不但盘活了中国农民,也盘活了知识分子等人才。那时候还有一句话比较流行,就是“孔雀东南飞”,指内地人才向珠三角地区流动、集中。人口大规模的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有了劳动力的大规模自由流动,必然会增加交通部门的压力,尤其是到了过春节的时候。可以说,没有市场经济也就没有春运。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市场、没有劳动自由,当然也不可能形成如此“盛况”的春运。

另一方面,春运可以说是中国区域经济失衡发展的现实写照。由于过去中央政府政策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原因,计划经济时代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在市场化改革之后,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反而进一步加剧。地区贫富的差异和就业机会的多寡,自然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向。这些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和城市扮演了市场中劳动力需求方的角色,而内陆地区和广大的农村扮演了劳动力供求方的角色。珠三角等地成为每年春运的重灾区,也就并不令人意外。如果考虑到,中国制造业最基层劳工的工资十余年来没有大的变化,以及产业带从沿海到内地逐步转移,东部的产业工人来源也就越来越来越西部化,并且越来越深入最贫穷落后的地区。这实际上又加剧了我国人口在更大范围内的迁徙和流动。

然而,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说,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每年全国范围内迁徙,都不正常。如此高频率的人口流动性,在任何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没有过。通过市场化改革,劳动力自由流动了起来,但是,因为政策壁垒,却并没有让部分流动起来的人口稳定下来。这就在中国形成了一个现代流民社会。人人都会算自己的经济帐,谁也不想做流民。如果在当地能一月挣800,他很可能就不会去外地挣1000。如果,城市里的打工者的收入能够保障家人在一起生活,那么过年谁还会再去挤火车?户籍、医疗、社保、公共服务等等对外来务工者的歧视政策的存在,助长了东部对西部、城市对乡村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也正是这些制度的存在,农民才会一年一度进城后再被驱赶回乡村。这些制度枷锁,也是劳动力流动自由的最后的障碍。如果说,春运是因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起,那么,也是因为劳动力的不自由而存在。从这个层面来说,春运是我们社会整体为市场不自由所支付的交易成本。

如何破解春运困局,显然不能依靠疯狂地修铁路和让火车提速。如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不变,如果,国民流动起来而权利不能入乡随俗,那就让我们继续一起挤火车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