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没有不哭的,专家的主张是,哭是孩子的活儿,哭是有利于增强孩子心肺功能的。这点我不质疑,但如果尺度掌握不好,会让孩子养成容易哭闹的坏毛病,哪怕是一点点小事让她不满,那就麻烦了。
对于婴儿的啼哭我提倡采取“冷处理”,就是家长对哭泣的宝宝不要流露紧张夸张的情绪,冷静地观察分析孩子啼哭的原因(如困,饿,渴,便,病等),及时解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一边夸张紧张地“哄”,一边处理问题。那样,久而久之,导致“哄”成了孩子哭泣后一种必需的“ 附加服务”,或者说“哄”成了制止啼哭的附加条件和必然环节,那么即使你满足了她的需要,可能啼哭依然未能制止。真的不能让婴儿把“哭”当活儿,那“哄”的筹码也要跟着无限升级,那大人也会“崩溃”的。同时,更不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啼哭是得到关爱或索求东西的一种有效方式,那样的话,哭就真成了她的活儿了。
我对心心的啼哭,一般是及时找到原因,及时满足她的需要,确认没有什么其它异常的情况下如果还哭(这种情况极少),就抱着她严肃冷静地看着她不说话,她看着我的眼睛,慢慢地,连她自己都没哭的兴致了。所以迄今为止,她哭的程度基本没有升级和延续的趋势。心心有的时候会因噩梦,在睡着的时候突然大哭起来,很伤心很难过的样子,这时我会把她抱起来,温柔地轻抚着她说:“不怕,不怕,有妈妈呢。”或者用其他东西转移她的注意力,基本上她哭的情绪很快就中断了。
培养孩子的情绪经常处于稳定的状态是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发育的,也是情商建设的一部分。孩子在安静,愉快,开心的状态下,才可能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认识和学习这个世界上。而且对于孩子将来学会管理控制情绪也是非常有益的。
一岁以上的幼儿的哭泣,可能就不仅仅是生理需要了,因为宝宝开始有性格了,当你不能满足她的想法时,为表示不满她也会哭。因此,一岁以内对宝宝进行有意识地调整,是为将来各个阶段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