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倾听的良方

(2015-04-30 15:33:20)
标签:

教育

分类: 家庭工作

        学会倾听的良方----听《家庭中的音乐教育》有感

                                    ——小六班袁嘉茗的爸爸
当我像一只笨拙的小熊在台上回答毕琴老师的问题,拙劣地表演小鸡破壳而出、小青蛙找老婆时,艺术的匮乏所带来的自卑感又激励着我大胆地坚持下去。这就是4.21日我在商务厅幼儿园家长课堂《家庭中的音乐教育》上的真实写照。
好在参加这堂课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并不多,在三四十人面前展现尴尬总比在更多的人面前丢人现眼的好。这对我来说也许值得庆幸,对更多的小朋友来讲,却有可能是一种悲哀。五音不全的我,到现在都并不肯定自己是否真的没有艺术细胞。但可以肯定的是,我的父母绝对不知道音乐对我的成长有多么重要。50年代的父母,能够让孩子们活下来都很不容易。在那个收音机都属于奢侈品的年代,我们姐弟三人不敢对音乐有太多的奢求。初中的音乐课,大部分都已被语数外老师据为己有,为数不多的课堂上,也就哼唱了几首国家歌曲……我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的音乐人生,这就是我来听课的目的。
  在上一次《智慧父母教子经》课堂上,毕老师开场白中批评了部分家长不爱护幼儿园的环境,那种把家长当孩子一样对待的表达方式让我印象深刻。在今天的课堂上,我又有幸认识了一个全新的毕老师。关注到PPT上有一个博客地址(blog.sina.com.cn/biqin2007),课后查了一下,她那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学识再一次征服了我这个音乐文盲,非常感谢毕老师的音乐教育指导。虽然孩子上周一直在发烧,分耽了我不少精力,但是为了感谢老师给我带来了一堂真正的音乐课,决定腾出时间,结合自己查阅到的知识,把她讲课的内容整理下来,争取让自己的音乐细胞由单数变成复数。
毕老师的课,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音乐教育重要性,第二部分是讲解家庭中如何开展音乐教育,第三部分是毕琴老师的一点建议。尽管课堂知识是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但我还是认为:只有真正了解了音乐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一理论知识,我们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坚持家庭中的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展开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以及语言能力。
音乐,使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它与文学、美术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力。让孩子欣赏音乐、演唱歌曲、律动练习、参加音乐活动等,这些都蕴含着表达人类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对孩子的心理可以产生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刺激,这使孩子的情感激发和感染力表现得更为直接和强烈。这种情感的激发和冲动,正是对孩子智力的启迪和促进,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激发出巨大的创新思维。
孩子平常听到的一些歌曲和自己所学的歌曲日益增多的时候,他们也学会无意识的哼上几句,或者把几首歌串在一起自己编唱。在孩子们进行这种创编活动的时候,不仅使自己的语言能力更近了一层,也使他们体会到了运用语言的快乐,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音乐活动一般都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需要很多人一起完成,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也是必然的,这就使得他们的语言发展更上一层。
也许如此描述过于书本化,还是用毕琴老师的手法来表现一下吧。我们首先听一首歌《母鸭带小鸭》,歌词如下:
    呱呱 呱呱 呱呱呱
    你听这是什么声
    这是母鸭带小鸭
可以用这首歌和小朋友做一个游戏:当我们听到“你听这是什么声”时,我们就要一起大声唱:“这是母鸭带小鸭!”。这首歌会将三句简单的歌词重复四遍。小朋友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必须一直保持注意力,仔细聆听,才有可能唱好最后一句,这是不是提升了孩子的注意力呢?
我们用这首歌再做一个游戏,家长可以在这首歌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编。比如:
    唧唧 唧唧 唧唧唧
    你听这是什么声
    这是母鸡带小鸡……
家长们也可以协助小朋友来创编其它动物,这是不是提升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提升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能力是显而易见的,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2、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感。
    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的感情,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音乐作为最具有感情的艺术形式,在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是起到别的艺术所不可代替的作用。热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满怀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来到这世界,他们竖起耳朵就要倾听母亲的声音和环境中丰富多变的音响,音乐那抑扬顿挫的音高、张弛有度的节奏、起伏相间的力度、或急或缓的速度、五彩斑斓的音色色彩便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的最好刺激。
当孩子们要入睡的时候,我们就给他们听安静,柔和的摇篮曲,使他们的情绪安定,渐渐入睡;当孩子们情绪烦躁,哭闹不停的时候,就给他们听愉快活泼的音乐,这样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当孩子们吃饭的时候,我们给他们选择优美活泼的音乐,不但可以使他们心情愉快,还可以增加他们的食欲,促进他的身体健康!由于音乐和孩子的心理,感情活动方面都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都是运动着的、看不见的、有节奏的、随现随逝的、都是一种抽象的,正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如此之多的共性,孩子经常接触到音乐,受到音乐的熏陶,心情就会愉悦,内心就会平静,情绪也就会随之稳定。所以说,音乐能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3、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德育的发展。
    我们开展家庭中的音乐教育,可以与孩子们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孩子德育的发展。 音乐在实现思想教育作用的时候,并不是靠强制的方式,而是以鲜明生动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的产生作用。例如:儿歌《我的好妈妈》,歌词如下: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妈妈、妈妈快坐下/妈妈、妈妈快坐下/请喝一杯茶/让我亲亲你吧/让我亲亲你吧/
    歌曲的意义正是对孝敬父母的品德教育,但歌曲中并没有直接的说出要孝敬父母的词句,而是以儿童那天真纯朴的语气、音调的旋律、愉快的情趣、唱出了歌曲的情节,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给儿童以启示:孝敬父母。
   父母不仅要给孩子们创造物质生活,还应该利用音乐给他们创造精神生活。音乐是儿童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将德育溶入到音乐教育中,使其真正的达到了以情感人、以情怡人的目的。
   如何在家庭中开展音乐教育呢?毕老师归纳了三个字:听,唱,做。
如何听。老师放了四种不同的声音:小猫的叫声,喇嘛的蜂鸣声,小狗的叫声,持续的闹铃声。要我们在纸上画出不同的线条,用以表达自己对声音的理解。同时,老师还用了一首《七式进阶》音乐,让我们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如听到长音举手,听到长音撕报纸等等)来表达自己对长音的理解。不论哪一种方式,都表达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就地取材,吸引孩子学会听。
  听的核心就是倾听。生活中我曾体会到,倾听他人的表达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提升了他人对自己的好感,也开启了人与人交往的窗户,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多得的一位良药。可惜我一直没有找到如何培养倾听的良方,老师的这一段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唱和做在家庭教育中基本都有运用,我也不想过多阐述。课堂上,老师用了一首《黛娜》来和我们互动,可惜我并没有查到这首歌曲。不过方法我倒是学会了,任意取一首儿歌,听到某个关键点时,我们就可以拍拍手、跺跺脚,利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材质与小朋友互动。这也算是在家庭中开展唱和做的窍门吧。
课程随着《小鸡之舞》、《小青蛙找老婆》这两个情景剧的结束而结束。尽管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但是想象着台下的观众中有我的女儿,想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我也就不是那么拘束了。
受制于自己有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无法真实和完整地再现整个课堂的情景,也许音乐的钥匙未能开启我的语言之门,但我相信,它一定能打开我孩子的语言之门。正如作家余华所说: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能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个人空间的狭窄使学习(阅读)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学习(阅读)打开了我们个人的窗户,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让我们的人生由单数变成了复数…

  写一点后记吧。开课的那天,工作太忙,公司的会到13:30才结束,会后发了几封邮件,就已经14:10分了。来不及吃午饭,从关东科技园赶到学校时,还是迟到了几分钟。临走时同事笑我:五音不全,为什么还要去参加关于音乐的这门公开课。我如是回答:“做父母的,知道的多一点,做孩子的,不知道的就会少一点,跌倒的几率就要小一点”。
课后,毕老师提供了一份适合孩子们听的歌曲清单让大家拷贝,可惜自己匆忙中未带U盘,因此也无法提供出来,我想这份后记会提醒自己去补上这个作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