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学设计杂谈 |
分类: 教学相关 |
《词的婉约与豪放》网络课教案
莆田一中高二语文组
http://blog.sina.com.cn/jianwen3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①比较词的婉约和豪放风格。②学会鉴赏两种风格的词作。
2、 过程与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苏轼词《江城子·记梦》体现出来的深情。
2、 比较婉约词和豪放词的不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词人的词作。
二、导入
让学生回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醉花阴》,初步感受这两种风格的词作不同之处。接着,教师给出古人对词中体现出来的婉约和豪放风格的感受,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三、探究学习,了解婉约词与豪放词的不同
探究一:婉约词和豪放词的不同
1、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找出婉约词和豪放词在代表词人、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情感风格上的不同。
|
|
婉 约 词 |
豪 放 词 |
|
代表词人 |
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 |
苏轼,辛弃疾 |
|
题材内容 |
儿女之情,离别之绪 |
对国计民生的关心;壮志难酬的苦闷 |
|
表现方法 |
多含蓄蕴藉地间接抒情 |
慷慨激昂地直抒胸臆 |
|
情感风格 |
绮丽,委婉缠绵 |
大气磅礴,气势雄壮 |
2、教师通过已学词作去引导学生感悟这些不同。
探究二:学习苏轼婉约与豪放风格的两首《江城子》
1、 苏轼《江城子·记梦》中所体现出来的深情
(1)学生自主学习材料,思考:
①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不思量”?这不显得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它真实。苏轼没有去刻意地思念亡妻,就已经“难忘”,它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从中可见词人对亡妻的感情之深。
②如何理解“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纵使”表假设,明明王氏已经辞别人世十年了,却要“纵使相逢”,要使亡妻起死回生,这是不可能的假设。表明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感情既深沉又悲痛。同时,“尘满面,鬓如霜”也包含有因为词人长久地怀念亡妻,加速了容颜的衰老。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③下片哪些词句是写梦境的?梦境中,词人写到哪些细节?这些细节给人什么感觉?它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苏轼通过写梦见妻子的情境,真实地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同时正是梦里相见更加重了现实中的生死之隔的悲凉之感。
(2)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江城子·记梦》
这首词上片写别恨。吊亡妻、叹现实、发悲痛。一层层把别恨提到了无法再高的境地。下片写梦,梦中回乡、梦中相见、梦后所感。梦醒之后,思念之情,更是凄凉沉痛,催人泪下,使人断肠。全词情调苍凉,凄厉欲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千古传唱的悼亡名句。
2、 比较两首《江城子》,通过具体词作进一步感受婉约与豪放风格的不同
①题材内容
(儿女情长/欢爱离别 /国计民生)
②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
③情感风格
(凄婉 / 奔放)
四、讨论:通过鉴赏词作加深对婉约和豪放风格的理解
1、学生在讨论区任选一首词(李清照:《一剪梅》《渔家傲》;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菩萨蛮》)进行赏析,并发表即时评论。要求:可以对整首词进行赏析,也可以对其中你感觉最深的词句进行赏析。
2、教师通过博客及时回复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讨论结束,教师简单点评学生的赏析。
五、布置作业
课堂后上网阅读延伸资料中相关内容,并从已给资料“范仲淹:《苏幕遮》(婉约)、《渔家傲》(豪放);陆游:《钗头凤》(婉约)、《诉衷情》(豪放);苏轼:《蝶恋花》(婉约)、《临江仙》(豪放)”选择一个词人的不同风格词作进行对比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