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篇:5、胡塞尔的现象学
(2023-04-03 08:54:00)哲学篇:5、胡塞尔的现象学。
德国哲学家胡赛尔(1859-1938)的现象学有三个核心观念,即“悬搁”的观念,“本质直观”的观念,“意向性”的观念。这三个核心观念在上世纪被西方学者誉为是认识论哲学的重大突破,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认识论哲学能否能够悬搁经验生活和自然科学,把它们存而不论,贴上无效的标志呢?或者说哲学思考能否离开经验生活和自然科学,离开认识发生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离开经验生活和自然科学的观察和发现,去寻求离开主客关系的纯意识的呢?
直观能否伸展到思维领域,求得思维的本质直观呢?考察人类意识结构,直观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意识方式。直观是感官知觉的,思维是概念抽象的,二者是两种不同意识方式的整列制作,有着完全不同的界别。在动物世界中,动物和人类一样,都有着感官知觉的直观表象功能,但动物没有人类的概念思维的抽象功能。这说明了,直观是不能跨越感官知觉领域伸展到概念思维领域的,同样概念思维亦不能跨越概念思维领域伸展到感官知觉领域的。康德的直观无思维,思维无直观的见解,是符合人类意识结构的两种不同意识方式的属性和功能的。胡塞尔关于思维具有本质直观的观念,是完全不符合人类意识结构中的两种不同意识方式的属性和功能的。
三,关于意向性。
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所在,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意向性未纯意识所打造。意向性既是对“自在事物”的意指,又是对“自在事物”构造,旨在说明认识之所以可能,认识之所以和自在事物一致。胡塞尔的“意向性”观念源自于心理学的意向性理论,即意向性具有意向和行为的双重结构。在胡塞尔的意向性观念中,意向性以纯意识的先验方式,既意指对象,又构造对象。在胡赛尔现象学观念中,纯意识的意向性首先伸出它的意指,构造一个空乏的没有内容的意指对象;然后,通过纯意识的时间性步骤充实这个意指对象的内容,直至完成这个意指对象的内容构造。这样的意向性构造,似乎很有道理,可以以此说明为何认识之所以可能和认识之所以能够与自在事物一致。
然而,我们要问:意向性是如何可以扬弃主客关系,纯意识是如何可以凭空构造一个空乏的意指对象的呢?又是如何可以通过凭空通过时间性步骤充实一个空乏意指对象的内容的呢?对此,胡塞尔并没有切实的阐述。而我们考察人类意识结构的实在情况是,在主客关系中,感官知觉把经验到的意识外的自在刺激,整列为意识中的直观表象;概念思维则通过指称和对象的联结,从名称的意指和定义的内容构造上,把直观表象的经验对象整列制作为抽象构造的事物和认识。没有感官知觉提供的经验质料,没有指称和对象联结的主客关系,没有名称指称和定义指称的抽象构造,意识是根本不可能凭空生成对象的意指和通过时间性步骤充实对象的内容的。
胡塞尔的见解对不对呢?关键在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把意识视作为一种可以完全扬弃主客关系的纯意识。而就人类意识结构考察,无论感官知觉意识和概念思维意识的发生和运行,都是不能离开主客关系而成为一种纯意识的,那种扬弃主客关系生成和运行的纯意识是不存在的。
综观胡塞尔现象学的三个核心观念,离开了人类意识结构的实在,离开了主客关系的生成和运行,试图通过悬搁经验生活和自然科学,把直观从概念思维领域伸展到感官知觉领域,用纯意识的“意向性”来指谓对象和构造对象,以其现象学的三个观念来达到他所期望的上帝应许之地 —— 认识论的新大陆,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从总体上而言,胡塞尔苦心思虑的逻辑术语构造,在悬搁、本质直观、纯意识的三个根本点上走偏了方向,不仅使他本人没有能够踏入认识论的新大陆,也未能带领他的学生们踏入认识论的新大陆。胡塞尔在1908年3月6日写道:“这里是一个新的、大的开端,遗憾的是我的学生并不像我所希望的那样理解它和接受它。困难实在太大了并且不可能一举克服。”
哲学思辨如何来纠正胡塞尔的偏差呢?纠正胡赛尔的偏差,就需要探究实在的人类意识结构,从人类意识结构的探明中,察觉胡塞尔的偏差所在。
人类意识结构是感官知觉和概念思维的联结。感官知觉和概念思维都不是可扬弃主客关系生成和运行的纯意识,它们既是在主客关系的生物进化和文化演化的经验历史塑造中形成的,又是在主客关系中激发运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