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篇:7、“脑机接口”的方案
(2023-03-29 16:00:40)逻辑篇:7、“脑机接口”的方案。
2009年12月16日,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的科幻电影《阿凡达》,主要讲的是人类穿上阿凡达的躯壳,飞到遥远的星球潘多拉开采资源。科学家将人类DNA和Na'vi人的DNA结合在一起,制造了一个克隆Na'vi人,这个克隆Na'vi人可以让人类的意识进驻其中,成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自由活动的化身。
在《阿凡达》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诱人的科技遐想,即通过电子信息设备实现人的意识的转移和在新的载体中的进驻。这里涉及两个要点:一是克隆躯体的感官知觉和肢体行为;二是概念思维自我意识的思想精神进驻。
当代电脑智能科技的发展,激起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脑机接口”的设想。即在人脑中植入一块微小的芯片,把人脑概念思维的自我意识的思想和记忆上传到电脑,实现人脑自我意识的思想和记忆在电脑中的进驻和永存。
人类的意识结构是两种方式的交集,一种是感官知觉,产生人类身体方式的表象和本能;另一种是概念思维,产生人类自我意识的思想和智能。因此,单纯的动物实验是无法接触到人脑概念思维的思想和智能的脑电信息的,其原因在于动物脑是没有概念思维的,单纯的动物实验只能达到身体方式的表象和本能,是无以涉及到概念思维自我意识的思想和智能的。
现在电脑科技,有三个不能,一是不能识别人脑中的感官知觉和概念思维的不同脑电信息,并加以识别的标记;二是不能把人脑自我意识的思想和记忆信息下载和传入电脑;三是不能解读输入和处理的人脑自我意识的思想和记忆信息。如果电脑能解读人脑自我意识的思想和记忆信息,那么也就意味了,电脑就能在解读人脑自我意识的思想记忆信息时,一方面,实现电脑和人脑在自我意识思想水平上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脑可以把个人自我意识的思想和记忆信息存入电脑了。
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是,动物的意向行为只有感官知觉。人类的意向行为则交集着感官知觉和概念思维的联结。概念思维则能够把感官知觉提供的表象本能信息整列转换为符号指称抽象构造的概念智能信息,发展出了人类的概念方式自我意识、思想对象、精神现象和创造智能。
由此,“脑机接口”所要解决的是:
1、植入人脑中的芯片能够识别在大脑神经中枢活跃着的两种不同的感官知觉的脑电信息和概念思维的脑电信息,转换为两种不同标记的数据信息进行下载和输入电脑;
2、电脑需要有识别和处理感官知觉的数据信息和概念思维的数据信息的系统和生态的程序逻辑建模。现在的电脑已经具有了识别和处理一定的感官知觉的数据信息能力,但缺乏的是识别和处理概念思维的自我意识和思想智能的信息数据能力。
对于“脑机接口”方案来说,有一个根本点是:人类的概念思维,究竟源自符号系统介入的概念逻辑机制呢?还是源自于人脑神经中枢的结构生理呢?这就带来了电脑智能的发展究竟应采取概念逻辑的逆向工程呢,还是采取大脑的逆向工程?大脑逆向工程认为意识产生于大脑的生理结构,致力于脑神经中枢生理结构各个区域功能的模拟、仿真和建模。概念逻辑逆向工程则认为,大脑神经中枢的生理结构只是意识运行的载体,概念逻辑逆向工程致力于探究概念思维的逻辑机制,从概念思维的逻辑机制中寻求突破,并在电脑中求取概念逻辑的电子线路和电子结构载体,使电脑在概念逻辑的电子线路和电子结构载体的融合中产生自我意识的思想和智能。
大脑逆向工程和概念逻辑逆向工程的目的都是要在电脑中形成类人的意识、感知、概念、思想、精神、智能运行的电子结构,问题是这两种逆向工程,一个是瞄准意识的生理结构;一个是瞄准概念思维的逻辑机制,两者的思考点是不相同的。这就涉及到了“脑机接口”的实现方案,究竟应放在大脑逆向工程还是放在概念逻辑逆向工程。
我的见解是,对于人类的意识活动来说,感官知觉和概念思维,都是以大脑神经中枢的生理结构为载体的。对于现代电脑智能科技来说:
第一,要破解意识并不是由大脑神经中枢生理结构直接产生的,大脑神经中枢只是感官知觉和概念思维运行的载体。
第二,要区分感官知觉的脑电信息和概念思维的脑电信息的不同,加以两种不同识别的后缀标记。好比在音频数据后面加以MP3的后缀标记,在视频数据后面加以MP4的后缀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