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叶晓锜
叶晓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942
  • 关注人气:1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逻辑篇:1、逻辑的起源和发展

(2023-03-25 08:23:45)

逻辑篇:1、逻辑的起源和发展。

据学者们探究,逻辑起源于古希腊的逻各斯。逻各斯在古希腊有着多种涵义,一是,逻各斯是一种有生命、有理性基质的自然的理智力量;二是,逻各斯是贯穿于一切事物运动中,是规范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尺度和秩序;三是,逻各斯通过语言的我说表达命运和人类的理性。

逻辑一词来自逻各斯的承袭。它源自《荷马史诗》,公元前6世纪,被古希腊哲者赫拉克利特首次引入西方哲学,认为逻各斯无所不在,尽管人们大多无以发现,但可以为优秀的思想者认识和知晓。逻各斯在哲学思想中,从自然的探究到人的自身探究中,由自然的理性转向人类的理性,并由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智者的论见,逐步消退了它的自然理性,成为专注于人类理性思维规则的学说。

综观逻辑学的发展,有理论逻辑和工具逻辑两种方式。

理论逻辑有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形式逻辑规定了思维中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定义、命题、归纳、判断、推论、语法、逻辑真假值等等的思维规则。形式逻辑为经验知性提供了有益的思维规范。

有康德的先验逻辑。康德认为形式逻辑是取自经验的,是从日常经验中整列出来的,而经验是或然性的而不是必然性的,因而主张了一种在先天综合和分析下的先验逻辑,即知性的先验范畴判断的逻辑规则和理性的先验二律背反和三段论格式的推论逻辑原则。从而使逻辑以先验方式统摄和整列一切杂多表象的经验材料而展现它的普遍必然性。但细察康德的学说,不过是把经验的逻辑转变为先验的逻辑罢了,其思维规则的逻辑结构与形式逻辑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有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的逻辑学批判了形式逻辑的两大缺陷,认为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则,一是,取自思维外的经验整列,而不是思维自身能动的展开;二是,形式逻辑有着“非此即彼”的知性偏执。这种非此即彼的知性偏执的根本问题是,不切合事物变易、过渡、从低级形态上升到高级形态的历史过程的辩证把握和考察。为此,黑格尔发展出了一种不同于形式逻辑的逻辑学。即认为逻辑是一种以概念自身矛盾对立统一能动展开的机制。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概念先于一切,内存于一切事物中,以自身矛盾对立统一的能动进程,从“存在”的概念潜在形态到“本质”的概念设计形态,进而到“理念”的主客统一的概念形态,内化为精神,外化为自然,创造了精神和自然的全体世界。

黑格尔的逻辑学,一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辩证法,把传统的思辨辩证法提升为了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辩证法;另一方面,以“绝对理念”的至高,确立了一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糅合的逻辑创世说,终结了西方古典哲学对世界的整体描述。黑格尔逻辑创世说的根本问题是,没有察觉到概念并不是先于一切的,概念由来的真切所在是生成于人类意识结构种的符号指称抽象构造,是以人类意识结构为自身界限的。黑格尔的逻辑创世说完全偏离了人类意识结构的界限,成为一种包罗万象的创世说的体系。

还原逻辑的真实。我的见解是逻辑学的发展应转向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逻辑探究。以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逻辑为新视角,切实把握概念逻辑是建立在人类生命意识基础上,概念逻辑既是有生命的、理性的,同时又具有语言表达的理智功能的,并贯穿在人类意识结构的表象到概念,感知到认知,自主到自我,本能到智能,自然之物利用到概念之物创造,建构人类文化世界的进程中。探求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逻辑,是逻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逻辑学发展的另一条途径是工具逻辑。从古至今,工具逻辑经历了数理逻辑、数码逻辑、集合逻辑、程序逻辑的一系列发展:

1、数理逻辑。运用于形和数的数值计算;

2、数码逻辑。运用于一切信息转换为二进制数码的数据;

3、集合逻辑。运用于无限集和有限集的对应处理;

4、程序逻辑。程序逻辑是数码逻辑和集合逻辑的融合,运用于计算机电脑逻辑智能的设计。它把智能设计和逻辑机制紧密地结合了起来。程序逻辑分为系统平台和生态应用两类。至于模态逻辑、模糊逻辑、工程逻辑、识别逻辑、搜索逻辑等等,不过是各种运用于电脑逻辑智能中的各种程序建模。

今天我们每个人只要接触电脑、互联网、智机器人、自动驾驶、手机等等,都在和逻辑智能打交道。就现代逻辑学的发展而言,面临智能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契机,即通过人类意识结构中的概念逻辑探究,把由概念生成、概念建构、概念智能组成的的概念逻辑机制,引入电脑智能逻辑的系统开发和程序应用,使人脑智能和电脑智能在人机融合中,实现人类意识结构的更高发展。

由此,逻辑学有了一块新的大陆。一方面,这块新的大陆发现将使哲学培育自身领域的科学;另一方面,为当代电脑逻辑智能向人类智能水平的发展和人机一体的实现,提供哲学的启示和哲学与科技的紧密协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