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论(15版)13、语言和概念的基本关系
(2015-03-30 21:16:55)
标签:
股票 |
语言和概念
二十世纪初的英国剑桥分析哲学运动认为:
1、人类以语言建构观念和实在,语言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就是观念和实在的结构方式和存在方式。
2、哲学上的种种形而上学问题和悖论,是语言使用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把哲学问题还原为语言问题,通过语言的分析和治疗,消除因语言使用不当造成的混乱,从而澄清思想,达到绝对本真的哲学重建。
3、一个命题是否真确和有意义,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语言使用规则,是否会出现歧义。凡符合语言使用规则和不会造成歧义的命题,才是真确的和有意义的,凡不符合语言使用规则和有歧义的命题是虚假的和无意义的。
4、追求一种绝对标准的语言公式,如莱布尼茨所说,要建立一个标准的语言公式,把推论转变成为一种演算。一旦发生争论,我们只要坐下来,拿出笔和纸算一算就行了。
分析哲学遇到的问题是:
第一,绝对标准的、普遍适用的人类语言公式在哪里?它怎么能够和如何能够成为一种绝对标准的呢?又如何获得自身明白无误的终极证明呢?好比一把尺子,以它为度量标准,但这把尺子的本身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打造出来,又如何能够成为终极的绝对标准的呢?
第二,人类的语言是到底是怎样生成的,人类的语言使用,能不能全部地塞入运算的框架。或者说,人类语言的抽象运作,是多样概念方式的,还是单一运算方式的,以及语言的使用能不能走向终极的运算方式。
对此,分析哲学家们陷入了各自见解的设计方案:
有句法的分析,仔仔细细研判命题的句法,从句法中寻求普遍必然的语言标准。
有数理公式的设计,寻求一种数理方程的必然推导,只要把所有命题代入这种数理方程,就能够获得命题真假的运算证明,使语言终极地走向运算方式。
尽管分析哲学家们个个尽心竭力,却总是无以获得一种终极的、唯一的、完美的,没有任何质疑的、能够规范人类语言使用的普遍必然的绝对标准。
分析哲学的价值和启示是;
第一,揭示了语言的重要意义。人类的大脑用语言来思和想,用语言来名称和建构事物,用语言来表达交流和认同,用语言来记忆,用语言来建构精神和制导实践,这样的情况显现了语言的重要意义。
第二,揭示了语言与哲学的关联。人类以语言来名称事物和建构事物,用语言来想和思,用语言来表达交流和共同知晓,用语言来记忆,用语言来建构精神和制导实践,使得语言的使用具有了统摄一切的哲学意义。
第三,致力于标准公式的逻辑语言创立,推动了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展。如,C++、JAVA、VB、Delphi等编程语言。这样的编程语言应用于计算机运算的控制和执行,所达到的是编程控制和执行的逻辑必然,为机器智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基础。
分析哲学未能实现它的根本目标,其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
第一,分析哲学从未勘察过人类语言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未勘察过地球生命意识的生物性进化和文化性进化,不了解人类的意识结构是身体方式经验直观和概念方式抽象运作的联结,是以经验直观为根基的抽象运作。分析哲学始终停留于语言的使用方法,如句法、公式、标准、方案等等的研究,看不清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是概念的中介、载体和表达,是以概念和概念的抽象运作为本质的。
第二,分析哲学不懂得贯穿语言使用的核心是概念的抽象运作,因而没有能够从语言的研究深入到概念的研究,从语言的世界进入概念的世界。
第三,分析哲学不了解概念运动的语言方式,即从语词概念到语句概念进而到语篇概念的语言方式。不懂得语言的使用规则,句法等等都是从语词概念到语句概念进而到语篇概念的概念运动中生成的。不是句法造就概念运动,而是概念运动造就句法。纯粹的、自我的、先验的、绝对的句法是没有的。
第四,分析哲学不懂得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定义方式,即实指定义和词组定义。在词组定义中,一个语词的概念意义不是自我绝对和唯一的,而是取决于它所采用的词组。如对于一块被称之为“石头”的对象,其概念意义可以是自然方式的“岩石”,也可以是建筑方式的“建材”、亦可以是工具方式的“石器”,还可以是送礼方式的“礼品”。一个命题的概念意义,取决于它的语境和词组择取,不同语境和词组择取,其概念意义是不一样的。在这样的意义上,一个命题发生概念意义的分歧是非常正常的,唯有不同分歧的发生,才能获得更大的包括、更高的综合和概念进阶,以及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制导的生成。
第五,分析哲学不懂得一个命题的真伪不能由句法论断。一个完全符合句法的命题,可以是一个真确的、有效的命题,也可以是一个虚假的、无效的命题。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是一个真确的、有效的命题,这个命题在平面几何中具有观念和实在的联结,抽象和经验的统一。可是,当我把这个命题中的某些语词改动一下,变为“流线形的外角和为180度”,这样一个命题,尽管在句法上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是一样的,但这样的命题是荒唐的和无意义的。其缘由何在呢?关键不在于它的句法,而是取决于两点:一是这个命题是否具有观念和实在的联结,二是这个命题是否能够达到抽象和经验的统一。
第六,分析哲学不懂得哲学是概念逻辑的导致。概念逻辑的集合进阶,会生成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进阶,进而以其概念方式的抽象运作,在根本概念阶乘上统摄一切,生成事物的共性,生成世界的本原所在、终极所在和绝对所在,生成以绝对为对象的哲学思维运动。黑格尔说得非常明白,哲学是一种以绝对为对象,追求绝对的思维运动。这是哲学的本质所在。
第七,分析哲学不懂得人类的语言使用和交流,是以经验直观为根基的抽象运作,这样的抽象运作既不是运算方式的,也不会以运算方式为单一的和终极的。正如,自然世界的历史进程不是按照运算来执行的,人类的历史进程和语言的历史进程亦不是运算来执行的。当代计算机运作的机器语言出现,是一种程序性运算,这样的程序运算如不走向更高的概念逻辑的抽象运作,是永远不能走向真正的人类语言的。
语言和概念的关系是:
1、语言是概念和概念运动的中介、载体和表达。是概念决定语言而不是语言决定概念。尽管语言和概念是互为关系的,但从根基上说,语言的本质是概念。概念是语言的内质,语言是概念的外显,概念运动推动了语言发展,驱动了语言从语词到语句,语句到语篇的发展,造就了语词概念、语句概念和语篇概念。
2、任何一个语词,都有它的抽象构造的概念意义。一些学者认为,不是所有的语词都是具有概念意义的,只有实词才具有概念意义,而虚词不具有概念意义。然而,这些学者并不懂得,任何一个语词都是有它的指称,有它的对象联结的,有它的指称、定义和统摄的抽象构造的。在概念方式中,实词有它的指称,有它的指称和对象的联结,虚词亦有它的指称,有它的指称和对象的联结。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对象”,在概念世界中,语词所指称的对象,不仅有种种“实体”对象,亦有种种非实体的“摹状”对象和“关系”对象。虚词是以种种非实体的“摹状”对象和“关系”对象为对象的。不仅实词具有概念意义,虚词亦具有概念意义。
我们只有从语言到概念,从语言的分析深入到概念的分析,才能揭示语言的本质,搞清语言和概念的关系,把分析哲学引向正确的途径。
以下,简要作几个命题的概念分析:
一、“上帝是万能的,上帝能不能画一个方的圆?”
这是西方经院哲学争论的一个命题。
既然上帝是万能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请求上帝画出一个“方的圆”。这个命题在句法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在形式逻辑上也是可以成立的。上帝是万能的,其前提条件完全符合形式逻辑的充足理由律。但是这个命题所要求的“方的圆”,却是人类意识结构中的经验直观不能接受的。人类的视觉,是无以获得“方的圆”的经验直观的。人类的意识结构以身体方式的经验直观为根基、为实在和真确,“方的圆”是一种抽象运作的图像,而这样的抽象运作的图像因无法成为身体方式的经验直观,无法获得抽象和经验的统一,就显现了它的非实在性和无效性。在此我们看到,即便是万能的上帝也是不能违背人类意识结构的根基规定的。
二、“白马”非“马”。
这是中国古代公孙龙提出的命题。
“马”是对白马、黄马、黑马、枣红马、西洋马、蒙古马、大马、小马、母马、公马等等所有被称之为“马”的对象的集合指称。在概念进阶上,“马”这个集合指称以其共性的资格,在概念阶乘上高于“白马”的摹状指称,在这样的意义下“马”非“白马”,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在这样的意义上,“白马”非“马”是具有它的逻辑意义的,这里出现的实际上是以集合指称资格出现的共性“马”和摹状指称资格出现的个性“马”的区别,即共性和个性的区别。
在概念方式上,“马”的共性集合指称,在概念阶乘上高于“白马”的摹状个性指称,因而,它又能统摄“白马”,以及“黄马”、“黑马”、“枣红马”等等的个性摹状指称。这样的统摄使得“白马”是“马”
对于“白马非马”的命题真伪分析,是不能由语法分析来判定的,而要通过共性和个性的概念关系和概念界定来透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向思辨的真理。
三、“飞矢不动”,“跑得飞快的阿基利斯追不上乌龟”。
这是芝诺的悖论。
在芝诺的悖论后面潜伏着两种不同的时空概念:一种是经验直观的时空概念,一种是数学抽象的时空概念。
在经验直观的时空概念抽象中,时空是“连续的”和“不可分割的”。在经验时空的概念定义中,时空是连续的和不能切割的,飞矢能够行进、跑得飞快的阿基利斯能够追上乌龟,运动是真实的。
在数学抽象的时空概念中,时空是“可以量化”和“可以无限分割”的。在数学时空是抽象的,是可以被抽象运作地一半又一半地无限分割的。这样的无限分割生成一种无限的壁垒,于是,在无限分割所造就的壁垒面前,飞矢不能前进,跑得飞快的阿基利斯永远也无法追上乌龟,运动是不真实的。
从概念上分析:
第一,以数学时空为绝对和唯一,就会扬弃经验时空,反之一样。
第二,数学时空造就了“飞矢不动”和“跑得飞快的阿基利斯追不上乌龟”的概念判断,而这样的概念判断是纯抽象运作的,是无法求得观念和实在、抽象和经验的统一的。
第三,数学时空的悖论在于:一方面,它是一种纯抽象运作的建构,有着逻辑推理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却无法获得观念和实在、抽象和经验的统一,呈现了无以经验直观的虚假性和无效性。在人类的意识结构中,观念和实在、抽象和经验的统一,是既高于经验直观又高于抽象运作的。人类意识结构运动的本质在于,它在经验直观和抽象运作的联结中,追求着观念和实在、抽象和经验的统一的更高的现实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抽象和经验的统一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认知的现实性、真确性和有效性,这种认知的现实性、真确性和有效性高于感知的现实性、真确性和有效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人类智慧的发展中,数学时空的悖论并不能取消数学时空高于经验时空的优越,这样的优越在于,它可以对时空进行量化,进行多维构造。例如,对时空进行数学造型的计算,进行三维和四维构造等等,以及进行相对论的构造等等,使人类超越经验时空的局限,获得更为广阔的概念建构和实践制导,以及抽象和经验更高统一的人类智慧和实践创造。人类的智慧有两个基本的抽象和经验的统一,第一次是从经验直观到概念抽象的统一,第二次是从概念图像到经验直观的统一,后者是比前者更高的统一,亦是人类智慧的核心所在和精髓所在。
综上所述,哲学思考不是任意的,是以人类意识结构的基本原理为原则的。人类意识结构以身体方式的经验直观为根基,概念方式的抽象运作为加入,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经验直观和抽象运作的联结。
人类意识结构有两个层面。其中,身体方式的经验直观层面是根基性的,它提供经验感知,概念方式的抽象运作层面是加入性的,它提供概念认知。
身体方式的经验直观一经上升到概念方式的抽象运作,就会生成概念认知和概念图像,这样的概念认知和概念图像在人类意识结构运动的内在驱动中,会进而反馈于经验实证,获取比经验直观和抽象运作更高的抽象和经验统一的实在性、真确性和有效性。获得更高的人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