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难得一见的好楹联

(2013-02-04 20:17:09)
标签:

旅游

分类: 名人书院文学县
今日难得一见的好楹联
发布时间:2012-02-23    【字体:
http://www.fjlylc.gov.cn/images/2011_lc_ind_207.jpg

     

  今日难得一见的好楹联 

    

  □张卫东 

    

  应朋友盛情邀约,今年在连城过元宵,参加山区客家狂欢节,又由好友引导参观树芳斋斋主

谢远忠杨芳夫妇收藏的数百方古匾。步入展厅,有如置身一座文化宝库,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走到展厅一角,一副木质古旧楹联更令人眼前突然一亮: 

  无富色无贵色无学问色方成士品 

  有书声有机声有孩儿声才是人家 

  这是一副楹联(没有横批,故非对联)。刻在两方长条木板上,以便挂靠厅堂楹柱。 

  在这副楹联前,我驻足良久。上联讲“士品”,读书人的品格。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追求富与贵,乃人之天性,不涉善与恶。富了贵了,可以拿来多做好事有意义的事;然而倚

富贵抬身价,拿来肆意炫耀,就是问题了。自省个人不富也不贵,况且一向受着“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圣贤教导,不炫富、不炫贵,自然不在话下。而第三个“无”,就有

点儿问题了。作为一个读书人,一辈子在 高校当老师,凭的就是像农民一样,一颗汗珠摔八

瓣儿,一辈子勤耕不辍地做学问,自信也有所收获。所以,有的时候,有些场合,会情不自

禁地高谈阔论,颇有春风得意之态。在“无学问色”面前,我不敢说“不在话下”了。“无学

问色”,可能是检验知识分子品格的第一“试金石”。若是三十年前就读了这副对子,及早修养,

今天就不至于这样惭愧了。下联讲“治家”。治家也有三条,即三“声”。“有机声”,讲的

是家中主妇勤劳贤惠。由此推测,此联当成于男耕女织的时代。然而这并不妨碍把这三条接过来

作为现代治家理念。不说别的,单说“有孩儿声”一条,足可让“丁克族”朋友们好好想想,

“不要孩子”是不是合适;让当下社会和政府也好好想想,我们的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竟让那么多好男好女成为“丁克族”。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我们的社会确实出了些问题,特别是价值观出了大问题,

个别“人民公仆”官不大僚不小,贪腐之风防不胜防;炫富、炫贵、炫名表、炫名烟、炫名车、

炫名包的男男女女,你方唱罢我登场,搅得一个穷国,一个年均国民收入奇低而贫富悬殊又奇巨

的穷国,竟成了当今世界奢侈品消费大国!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的良心、社会的脊梁。可是,

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学者、教授学术腐败,今天这个陷入抄袭门,明天那个跌进造假门!这些年

来,上上下下、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寻求并开列疗治社会痼疾的药方。可是,说实话,没有一个能

跟此联相比:它是那么质朴无华,那么切中时弊,却又那么亲切感人,那么生动给力。 

  联内用的全是轻松自如、通俗易懂的字词,说的是一目了然的事,含义却如此迥永美好,平仄

对仗又是那么工整严谨,字、词、音、义,无一丝雕凿痕,相信作者绝非等闲辈。原作者是谁?原

作悬挂何处?此件从哪里收得?可有出处?于是急急请教藏主。杨芳女士解释说,原藏主是一位老

先生,他把一生收藏一次性转让过来,我们未及逐件垂询,他老人家就走了…… 

  回到深圳,从网上查到与此联相关的信息,还真有几条: 

  201184《深圳特区报》记者梁婷报道清朝江西两座老宅迁居深圳,整体落户欢乐海岸紫

苑茶馆,其一“千金屋”(嘉庆年间1796-1820)有石匾刻此联;《茶网》转载201221日《茶博览》

105期一篇茶馆见闻和几则跟帖,亦述及该联;200919日“挥笔畅想的博客”一自传体长篇

写道:中原一农户1945年春节“请人写了副大春联恭恭敬敬的贴在了大门上”,“上联是:无富色无

贵色无学问色乃为名士;下联是:有机声有书声有孙啼声方算人家,横批是:耕读传家”。

《洛阳社区(洛阳人的网上家园)》2011124日载一原创长篇,说主人公(1977年)年三十

上午“写了春联”,春联同上,只是“有机声有书声”变为“有书声有机声”。可见,从江西富

商到中原农民,从到闽西客家,到都市记者、茶客,大家都喜欢它认同它。从清中到现代,从中

原到华南,这副楹联广为流传。加个横批,就成了农民喜闻乐见的春联。然而如今,却是难得一见。 

  在芜湖浯溪风文学社·母语潮网上,我们终于见到它跟一位清人名字连在一起。2008831

该网页《语文知识》栏发表《题居室厅堂》,有“涂晫题厅堂”一则: 

  无富色无贵色无文章色,方成士品 

  有书声有机声有小儿声,才是人家 

  《中国古代名人录》(中华博物审编委员会纂)载:涂晫,[清]字煦庵,云南石屏人。康熙二

十四年(1685)举人,昆明县教谕。而据云南《红河书法集粹》(2011119日在昆明首发)和

《建水县志》等介绍,涂晫父子为“滇南书坛开山鼻祖”。涂晫是清代滇南名士、书法家,康熙四

十四年(1705)乡试举人(此说可靠),乾隆初出任临安府师爷。“无富色……”一联,大概是涂

晫在县里为官时所作。当地有民谣赞石屏乡文风之盛:“五步三进士,对面两翰林,举人满街走,

秀才家家有。”石屏乡人称,他们许多人祖籍南京,明初平定云南,祖上随军移民至此,把中原、

长江的先进文化和耕作技术带来并发扬光大。 

  以上各处所见,联文多有出入,其中有传抄讹误,如“士品”写成“仕品”,“人家”写成

“人间”。有些虽说可视为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版本,如“有学问色”/“有文章色”,

“方成士品”/“乃为名士”,“有机声”/“有织声”,等等,意思还大体不误。然而,斜线后

面的,皆不合平仄,应视为手民篡改。目前我们所见楹联实物有二,一在深圳,一在连城,文字

相异仅一处:“有织声”/“有机声”。下联此三字应是“仄平平”,对上联“无贵色(平仄仄)”。

“有机声”合而“有织声(仄仄平)”不合,故为失对。母语潮网上的“无文章色(平平平仄)”跟

“有小儿声(仄仄平平)”亦属平仄失对。因此可以说,连城所存,与涂当年原作应该是一致的,

至少是最相近的。 

    

                                                                                                                                                                                                       2012-2-13于深圳雅颂居 

    

  (作者系深圳大学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