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故里——名乡四堡
(2011-06-03 23:16:32)
标签:
旅游 |
分类: 雕版宣纸墨香飘 |
雕版故里——名乡四堡
sibaowudexiang的博客
武夷山支脉南段,延伸到闽西连城与清流的鳌峰山麓,便画上了休止符。而在鳌峰山的西面,扩展出一个长约5公里,宽约1.2公里的长条盆地,盆地上坐落着大大小小十余个村庄,这就是清代名播江南的书籍印刷之乡——四堡。
四堡位于连城、清流、长汀、宁化四县的结合部,宋代时称永宁乡四堡里,由长汀县管辖,其时该里囊括今清流、宁化、长汀、连城的结合部村落,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宋元符元年(1098年),其长校、里田等处村落划归清流。宋绍兴三年(1133年),其到湖、大坑源、焦坑等村落划归连城。1951年2月,其珊坑、南柴坑、龙头坊、义家坊等村仍归长汀,其余部份则划归连城管辖,称为四堡乡,全境面积仅58.8平方公里。虽经几次析变,至今,四县结合部的旧四堡里区域内,其方言、民情风俗仍保持一致,尤其是女妆独具特色,至今还体现在一些老妪身上,与周边其他客家妇女服饰迥异,形成一道独特的服饰景观。
南宋末以后,由于大量客家人涌入四堡,以致人口剧增,并严重影响当地土著畲民的生活与生存,在客家人与畲民长期争夺地盘和生活物资的争斗中,畲民渐成弱势群体逐渐减少,有的被迫外迁,有的被客家人同化,大约至清中叶时,畲民已在四堡完全消失,四堡成了纯客家村落的聚集区。至今,只有大量以“畲”字命名的地方,还可证实历史上畲民居住的处所。
四堡是传统的手工业之乡,至今,这里的客民仍然还保存有多种颇具特色的手工制作业,如锡器工艺、金、银手饰工艺、竹木工艺等。而在清代,四堡的马屋、雾阁、枧头、严屋等村落兴起大量的木刻雕版印刷业,更是使四堡声名雀起,名播海外。如今,四堡仍存有大量古雕版、古书籍、古印刷工具和古书坊、古牌匾、古碑等。1999年,四堡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乡”,2001年,四堡古书坊建筑群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印刷之乡
据《临汀府志》记载,早在宋代,长汀就有了一定规模的官刻印刷出现,当时印刷的古籍至今还保存的有《嵩山集》、《九章算术》等20多部。四堡雾阁《范阳邹氏族谱》载:十五世邹葆初“壮年贸易广东兴宁县,颇获利,遂娶妻育子。因居其地刊刻经书出售,至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年)方搬回本里,置宅买田,并抚养诸侄,仍卖书治生。闽汀四堡书坊,实公所开创也。” 到了清乾隆(1736-1795年)、嘉庆(1796-1820年)年间,四堡书坊已有100余家,遍布雾阁、马屋、枧头、严屋四个自然村,较著名的书坊有林兰堂、祖述堂、翰宝楼、碧清堂、文海楼、素位堂等40余家,此外还有上百家中小型书坊。据马云章的回忆文章《四堡印书业的兴衰梗概》称,当时马屋“印坊栉比,刻凿横飞,从事印书业者不下一千二百人,约占人口总数的60%”,可谓“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可见当时印刷规模之大,印刷业之兴盛。据调查,四堡所印书籍多达九大类近千种之多,囊括历代经典之作和民间实用畅销书籍,远销13个省150多个县市,有“垄断江南,远播海外”之说(销往越南、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四堡印刷业不仅以种类繁多,规模宏大引人注目,在印刷上的一些独特方式和罕见现象也为我国印刷史留下了重要的研究价值。如把《三国演义》和《水浒》用墨线截为上下两半合刊(上刊《水浒》下刊《三国演义》)。这种版本在印刷史上就较为罕见,而《西箱记》则用连史纸套印,黑字、红圈点和批注同印,也是古籍中的精品,还有如现在的电话号码小日历一般的微型小书,字如蚂蚁却清晰可辨……
四堡古书坊是清代印刷业者从事印刷的作坊场所,现存的古书坊主要分布在雾阁、马屋、枧头和严屋四个自然村,现存有40多座。四堡古书坊建筑当初都是作为印刷场所来设计构建,而又兼作民居之用的。因为是大规模的雕版印刷作业,这就注定了它的建筑必须以宏大为特征,其建筑面积少则上千平方米,多则上万平方米,且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从整体看,四堡书坊多呈回字形构建,厅堂居中,中轴对称,四周横屋和围屋。厅堂有前、中、后、私之分,谓为“重堂递进”,围屋和横屋有前、后、左、右之分。因房屋庞大且紧凑,采光就造天井了,一座房往往有十几个天井,“九厅十八井”之谓即是说一座房屋有九个厅堂、十八个天井,这些厅堂、横屋均依靠走廊来贯通。为作业和生活方便,大门前还筑有院坪,作晒书、版之用,院外再设一门楼,连接起院墙。四堡古屋有“千金门楼四两家”之说,门楼的向位是一座房的主要风水所在,又是一座房的门面,因此门楼的建筑显得极为重要,各种雕塑、书画便都表现在门楼上。门楼外,则是一个池塘或一条水圳,这即是为方便洗涮物具和取水调墨之用,同时也为风水设计之须。从外观看,整体建筑前低后高,平衡紧凑,气势雄伟。
如今,当你走进四堡,走进雕版印刷展览馆,走进古书坊林兰堂、子仁屋、中田屋、在兹堂、素位山房……面对一座座雕梁画栋,结构庞大的豪宅大院,一块块漆黑的雕版,一册册泛黄的古籍,一套套陈旧的印刷工具……古老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你仿佛又看见当年那雕印繁忙、书商络绎的繁盛景象——南中国大山丛中的一片文化奇迹和商业奇迹!
四堡手工艺主要有锡器工艺、金银饰品工艺、竹木工艺等。只要走上四堡街头,就能看到金、银、锡器工艺制作店和木器工艺厂等。如今竹木工艺大部份已由机械工艺代替了传统手工艺,只有锡器工艺和金、银手饰手艺基本还保持传统手工制作。
四堡妇女服饰与周边客家妇女服饰截然迥异,它蕴含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如今,当你走向四堡街头,便会时不时看到一些七、八十岁的老妪穿着彩边绣带的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相类似,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四堡女妆。
四堡女妆类似于清代皇宫贵族妇女的服饰却又不完全一样,据说这是因为清朝初期,四堡一商人在京城经商,看到皇宫贵族妇女的服饰彩边绣带,艳丽多姿,于是绘下图样,带回家乡依样仿做,给妻子穿。其他村妇看到后,也竟相模仿,这样四堡妇女的服饰就成了与周边妇女服饰相迥异了。
四堡女妆颜色选材也因婚前婚后有区别,婚前的女子多以红色、紫色做主料,而婚后的妇女则普遍用土林蓝或黑色布料。四堡女妆的显眼特征是“大边小捆”,每处的衣边均缀有三、两圈色彩各异的花边。上衣衣、袖分开,夏天短袖,露出前臂,冬天则接上前袖,以保温暖。有趣的是,短袖原本是不短的,要上翻三叠才变成“短袖”,叠与叠之间充作袖袋,可置放钱币、手帕等日用品。古人所说“袖着几两银子”说的是袖内的“袖袋”,而四堡女妆的袖袋,却是在手臂上的。
有趣的是,旧社会四堡妇女是不着袜子的,无论严寒酷暑,四堡女人的小腿及脚面都要裹一块制工精细、绣彩加边的方形布块,谓之“水裤”,水裤先一圈圈缠在脚上,缠时要注意在脚面处露出一块绣彩布角盖住脚下面,然后再用红布带一圈圈由下往上缠至脚肚上,把水裤绑紧。
四堡妇女的鞋也很特别。虽然也是绣花鞋,样式却与别处不同。它没有脚后帮,只用一条一指宽的布带围在脚后跟上,让脚后跟露在外面,鞋头则上翘,状如跃起的鱼,因此叫“鱼头鞋”。
四堡妇女的发型也极有讲究,后脑要扎一长髻,用乌黑的线网紧罩,缀以银簪和绿珠,扎着红头绳,倘若有孝在身,则改扎绿头绳。
清代武术之乡
清代,四堡乡武风兴盛。据《连城县志》记载,仅清代该乡就出了15个武举人,却只出了2个文举人。这对于当时名播江南的书业之乡的确是个有趣的事象。
在清代的武举人中,不乏卓有成就的名将。这其中就有著名的靖海名将邹经。据载,邹经,字年官,号耕庐,别号畲五,乾隆三十年中举,初授厦门提标。乾隆三十八年提升为烽火门千总,到任六日又委署本营守备。乾隆四十七年调署铜山营守备,次年又授南澳守备。因抗击海寇有功,嘉庆二年提升为铜山营参将,诰封三代。嘉庆五年提升为台湾安平营水师协镇,兼带左右二营印务,出守台湾。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海寇,屡建战功。福建巡抚余文龙特授嘉匾“人中龙虎”。嘉庆九年三月,因积劳成疾,逝于任上。台湾军民无不痛哭吊唁。是为乾、嘉年间抗击海寇,保卫海疆之名将。著名布衣学者邹圣脉(著名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作者)之子邹云亭。邹云亭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乡试,中第17名武举人,初授厦门长泰千总,后升福宁府守备。为保疆护民计,积极培育大批文武人才,多次领兵抗击海寇,保卫了福宁人民的安居乐业。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其门生成才者众多,以致六十岁生日时,有人撰联贺曰:“八邑俊杰咸感其教育;十闽勇士共沐以陶成。”此外,还有邹斌才,于清嘉庆6年考中第十名武举人。初被荐任补驻京塘务府事,后又被荐授武德骑尉五品官衔,特授湖北荆州卫正堂,兼摄左右卫篆。他在任职期间,开屯田,储军粮,治政有方,爱民如己,严禁鸦片,力劝农桑,深得荆州人民的赞誉。道光十八年期满入京觐见,调任江南宣州府(今安微宣城)任知府。更显政绩卓著,深得民心。道光十九年病逝于宣州。而邹经之子邹德辉也考中武举,至今,邹经故居的门额上题书为“父子登科”。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明清时期,四堡武风盛行,遍布各个村庄。每到秋收后,乡人就聚集坪院练功习武。据说当时很多四堡武师都以授武为业,而且有一规矩,就是师父如果被徒弟打败,就要退还全部学费。因此师父教授武艺都会留一手,绝不会倾囊相授。这样,很多拳种就此逐渐失传。而到了解放后,武风已不再兴盛。如今,四堡能武者已不多了。
如今,四堡引来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2004年,四堡古雕版印刷系列文物被列入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厦门大学、深圳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均在四堡设立实习基地,中央、省、市各级部门和海内外专家学者纷至踏来考察四堡,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为四堡写下“前世之宝,后世宝之”的勉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包筠雅教授研究四堡的专著《生意与文化》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印刷史专家吴世灯的研究专著《四堡古雕版印刷研究》也即将问世……四堡,一旦拂去历史的烟尘,必将散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