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翡翠明珠——记梅花山上客家村寨太平寮

(2008-12-07 00:46:56)
标签:

旅游

分类: 乡村美景田园诗
翡翠明珠——记梅花山上客家村寨太平寮
作者:杨海滨

    太平寮,闽西连城莒溪镇的一个自然村,地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腹地。梅花山是世界A级、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山峰林立,古木参天,原始森林郁郁葱葱,誉为“北回归荒漠带上的翡翠”;而太平寮,纯朴奇特,清新自然,流光溢彩,不愧为镶嵌在绿色翡翠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http://www.kejiaqin.com/frfs/UploadFiles_1271/200810/2008102510160062.jpg 

    从冠豸山火车站坐汽车行8公里到莒溪,沿蜿蜒盘山公路上行15公里,到一个海拔千米的山脊隘口,就开始进入梅保区了。再下行10公里,途经厦庄、陈地等村,到梅保区莒安管理站后,我们即由保护区的实验区进入缓冲区。继续沿溪下行到大灌村后岔路右行一路上坡,约7公里,就到了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外围的太平寮。

    太平寮西向,逼仄处,是陡然隆起的海拔1400多米的梅花寨。梅花寨与其西南面的白眉山、狗子脑等数十座千米峰岭及其间纵横交错的沟壑峡谷形成了梅保区广袤的核心区,其间原始森林连绵起伏,人迹罕至。而村东,则视野开阔。站在村庄高处,放眼东望,可见近山臣伏,远山逶迤,极目远眺,直视天边;五朵由群山组成的巨大梅花闪烁其间,花瓣上星星点点分布着梅花七十二村。这就是“梅花山”的由来了。

    遥看梅花寨,酷似一把庞然龙椅,而小村就坐落在龙椅中。村庄平均海拔近千米,东低西高,村头村尾地势高差竟有200多米!绿树掩映中,黑瓦白墙民居依坡就势层叠而筑,远观则连成一片,有如闻名世界的西藏“布达拉宫”。一条村道,千余级石阶垒成,腾挪蜿蜒,联结着村子里的百户人家,连接着村外的古驿道;一条小溪,汇聚梅花寨顶的清泉,绕村而下,穿行于竹林古树间,时缓时急,流沙击石,潺潺然歌唱于天地间,亘古不绝!一年四季,山花浪漫簇拥着太平寮,满树洁白的山梨花,粉红的山杜鹃,山下芳菲过后始开颜的山桃,五彩斑斓的山茶,一花独秀的石蒜,山涧怒放的洁白百合,路边的野菊,火红的枫叶,傲雪的寒梅,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太平寮,一个与古树名木原始森林一同生长的村寨。村口,卵石古道与小溪交会处,是一座古老的风雨桥。走过风雨桥,溪路并行,两边山坡生长着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其间可见满山的灌木及藤蔓牵扯缠绕着的参天古木,不时有享尽天年的老树溪边横卧。林深不知处,野性的瀑布轰鸣声不绝于耳。这里有半枫荷、鹅掌楸等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是村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水林。村中间,有一大片与村南、村口的原始森林连成一片的枫树林,将村子分成了上下村。数百棵枫树,直立高耸,或疏或密,大小不一,有如客家人的聚族而居。十多棵三人才能合抱的古枫散落其间,俨然是家族中的长者,见证山村八百年的沧桑变迁。林中空地,覆盖着厚厚的腐殖枯叶,寸草不生。风,将建兰花的种子带到了古枫高高的树杈上,阴凉湿润的环境让山兰花籽迅速的生根发芽,于是,古树上的兰花就这样东一把西一簇的生长开来。信步走在绵软的枫林地,阵阵兰香随风而来,令人流连,令人陶醉!天然野生的珍稀植物红豆杉,散播于枫林上下的路边溪旁、村居前后。深秋枫叶似火时节,红豆杉结出了红豆果,信手摘下一棵放入嘴中,不知可否品出相思之味?一棵与红豆杉同样被称为“世界珍稀孑遗植物”、“活化石”的巨型水杉,矗立在枫林之上的村道边,高30多米,4人才能合抱,冠盖如云,独木成林,堪称“中国水杉之王”!村尾的千亩青青翠竹和村北的高山茶园与村东南的原始林将村庄紧紧地包裹着。古道是山村的骨骼,溪流是山村的血液,绿色竹木就是山村的肌肤,它们和村子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太平寮,一个与云雾为友、星月相邻的村寨。梅花山,古称“白云洞”,空山新雨后,一块白云渐渐浮现出来,萦绕在梅花寨的胸前,不多时,村后的山涧就堆满了棉絮般的云雾。雨后的山岭、林际,时而白絮几缕,时而浓雾汹涌,蔚为壮观;此时村中的枫林,可见气雾穿梭游动,恍若仙境。雨夜后的清晨,村前是云山雾海白茫茫一片,慢慢的雾气退却,峰峦峥嵘而现,层层叠叠,黛色的远山与绵软的白雾刚柔相济,目之所及清澄透碧,转眼间,山坳腾云涌起,大有迷漫所有山峰之势,忽然又消失得不知所之。正如诗中所云:“洞口烟光隔世阛,白云今古自间间;无心出岫从龙去,有约返空伴鹤还。松际披风青满峡,岭边补树碧连山;藤萝月下知何处,疑在蓬莱仙岛间。”夜晚的太平寮,人声哑然,入耳的或是虫声唧唧不绝,或是蛙声如潮。搬来一把藤椅,泡上一杯清茶,摆上山中采摘来的野果,悠闲地坐在山居农家晒台上,和着山间徐来的清风,若是月朗时分,玉盘般的月亮临山近人,学古人举杯邀月共品香茗,对影成三人,古风如此,何乐可及?若是星光灿烂,满天如灯星斗近在咫尺,手可摘星辰,望星空联翩遐想,惬意之情,油然而生!夜色阑珊之际,起个大早,若是有缘,则可欣赏到斑斓壮观的日出奇景。整个太平寮,像是一个天然的日出观景台,站在上村高处的农家晒台上,两边群山如一双巨臂拥抱着东方。东方,远山铺展开重重山脊,最远处与天边衔接成一条淡蓝色地平线。日出时分,一个硕大的火轮喷薄而出,霞光万丈,云蒸霞蔚……。人们观日出,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而在自然保护区观日出,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太平寮,一个古祠是一个故事,一块牌匾是一个传奇。村子只有一个罗姓,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客家先民筚路蓝缕,举家南迁,定居闽西。元末至正六年(1346),连城人罗天麟、陈积万起义,数月,攻占了闽粤赣三省十多个州县,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元朝统治者调集三省军队征讨,义军不敌,兵败延平。罗天麟族人为防株连,又一次不得不四散迁徙,其中,罗庆一郎举家迁进了称为“梅花十八峒”(梅花山旧称)的深山,盖起草舍,并取名太平寮。“倒吊梅花”祠是村中最古老的祖祠,正厅上方悬挂“秀挺梅峰”匾,门口有半亩半月型水塘,是为纪念开基始祖罗庆一郎公所建。传说建祠者是当年闻名汀州的大木师傅,酷爱吃鸡肫,村人热情款待,天天宰鸡。师傅却餐餐不见鸡肫,想是主人故意怠慢,于是在施工时将大木倒制,建成一座立柱倒置的新祠。辞行时,主人盛情地递上一大包腊制好的鸡肫,师傅面红耳赤,因错怪主人而懊悔不已。不想祖祠落成后,太平寮不因立柱倒置而倒霉,却人丁兴旺,才人辈出,工商顺遂,小小村落在明清时期出了4个举人,多人靠造纸、经商而致富。风水先生勘测山形地理后发现,祖祠建在梅花峰“倒吊梅花”穴,屋柱倒置,阴阳相合,太平寮因而兴旺发达。村中四世祖祠挂着一块牌匾,叫“文川望族”。文川是流经连城冠豸山前的一条河,借指连城。传说村人致富后修桥铺路,乐善好施。明末崇祯五年(1632),村人罗德贵一身布衣来到连城,见人募捐建南门风雨桥,他挤进人群中伸出食指,募捐人记上一两,他摇头,又伸出食指,募捐人又加一竖,记上十两,用怀疑的眼光瞧着他,他说:“再给我在十字头上加一撇。”人们惊讶了:“一千两?”罗德贵接着说到:“若还不够,由我补足。” 连城知县为表其行,彰其德,特题赠“文川望族”牌匾。村中枫林边,有一座单独的祖祠,叫“志权公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的标语还清晰可见。连城是革命老苏区县,太平寮是为革命做出了贡献的革命基点村,是谭震林、方方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和游击队的重要据点。从1932年到解放前夕的“屏山起义”,十多年来游击队一直没有停止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大山无语,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随着时光流逝而湮没在茫茫的梅花山间!

    梅花山是一座美丽富饶的宝山,正如民谣所唱:“梅花十八峒,峒峒十八里,里里十八洋,洋洋十八厅,厅厅有把金交椅。”“梅花十八峒,峒峒十八景。”太平寮,是梅花山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是一个中国最美的山村,必有一天,她将走出深闺,为世人所称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