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天一新泉温泉乡 |
丹霞地貌景观旅游资源特性及可持续发展
杨明德
(贵州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中国贵州
贵阳 550001)
提
要:丹霞地貌既是一种独立的地貌类型,也是一类独具特色的景观旅游资源。本文首先论述了丹霞地貌景观资源的五大特性:1)丹霞地层形成分布独特地貌成景集中。2)地貌成景中有多种造型动力过程和地区差异。3)地貌景观类型和组合类型复杂多样。4)厚重的丹霞文化沉积。5)高品位的生态旅游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能变的经济为唯一目标的旅游开发指导思想,开展生态旅游、实施保护性开发、利用好旅游发展生命周期律和推行与旅游大市场的有序竞争的认识,这些问题是涉及与国际旅游发展接轨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丹霞地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发展
前 言
完全从中国诞生发展和命名的丹霞地貌,不仅已经成为独立研究的地貌类型,而且也是一类独具特色的景观旅游资源,因为“红色的石头”被雕塑成天然红石公园——丹霞山,其“色若渥丹,灿若明霞”正是丹霞地貌景观特点的生动描述。实际上早在360年前我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就在他旅游考察闽、粤、湘、皖、赣时对丹霞地貌的特色山如城堡、赤壁丹崖、陡峰深涧、壁嵌檐洞、丹崖飞瀑做了十分精辟的描述和总结,并给予了惊、奇、险、秀、幽的评价[1,
2]。因此,深入研究,深层次开发科学的保护、有效的管理这一旅游资源,不仅是高层次上推进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能否做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本文试图从这一观点出发,以中国丹霞地貌景观特点为基础,探讨其可持续发展。
1
丹霞地貌景观资源的基本特性
丹霞地貌景观资源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独特的红层地貌自然景观属性和鲜明的丹霞文化景观属性,并随着地理—地质环境的地域差异,而显示很强的区域景观异质性色彩,这也正是造成丹霞地貌景观有很多旅游开发价值和很强吸引力,并被不断地确定为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基本原因,如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就已达22处[3],而其中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还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就是表明丹霞地貌独特的自然品格和巨大的旅游价值。
丹霞地貌景观旅游资源特性集中表现在下列5大方面:
1.1 丹霞地层分布独特 地貌成景相对集中
丹霞层(红层)——红色陆相碎屑岩,由于它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气候环境下,即地壳发展中一定阶段地壳形成大面积陆块时,在板块内又有活动。形成比较封闭的内陆断陷盆地时才出现的,这些封闭的盆地在形成时又多处于较低纬度和较低海拔,炎热干旱
气候环境下沉积了由山麓洪积相、河流湖泊相、三角洲相组成的砾岩、砂砾岩、砂岩和泥岩陆相碎屑岩系。由于在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氧化环境中形成,因而具有红色(包括棕黄、紫红、褐红、灰紫等色)并含较多的可溶性盐类,其中Al2O3、Fe2O3、CaO、K2O、Na2O等均较丰富。含量远超过砂岩的克拉克值[4],由于这种红盆沉积是在一种构造活化内陆红盆沉积旋回中形成,所以又有相当的厚度常达800-2500m,构成沉积相复杂的类磨拉石建造[5,
6],这就是造成了沉积相在短距离内变化和垂向空间上的多元组构(砾岩——含砾砂岩、砂岩——泥岩),并深刻地影响着丹霞地貌的发育和分布规律。
红层广泛分布于我国西藏板块以东的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秦岭、祁连褶皱带及中朝地台内部,由于它以独立的在空间分布上不连续的,沉积厚度变化大,且不整合地复盖在不同时代地层上,并造成独特丹霞地貌发育的红层大面积分散分布,小范围(局部)又相对集中分布格局,加上红盆沉积中不同部位沉积相不同,而只有那些属于湖盆边缘地带的粗碎屑岩沉积如山麓角砾岩洪积相、冲积扇相、河流相及入湖的三角洲相堆积的砾岩、砂砾岩和砂岩沉积相才是丹霞地貌和丹霞喀斯特地貌最佳发育地层,相反,那些近湖心的细碎屑粉砂岩、泥岩沉积相反而不发育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多形成红岩丘陵、台地,因此,这就又造成了红层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中,丹霞地貌景观也更加集中分布的特点。我国丹霞地貌景观分布在26个省(区、市)的577处[7],且都独自成景,如武夷山风景区在面积仅72km2
内其景点就有100余处,广东丹霞山在面积215 km2
内有景点200处,湖南崀山景区在108km2
内有景点77处,贵州赤水在1300余km2 内,景点集中分布在不到200km2
的6个景区内,湖南通道万佛山景区94km2 中,景点集中分布在66km2
内的8个景区中,这正是红层的岩性,构造及独有的沉积环境对丹霞景观在宏观空间结构上的控制性反映。丹霞地层成景的这种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规律也造成了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可以分散布局规划,集中开发建设景点的优越条件。
1.2 丹霞地貌景观造型的动力过程独特
地域差异显著
丹霞地貌景观的丰富多彩因地而异,是与红层岩性、层组结构变化在构造抬升中与多种外动力过程及其不同的组合下的作用分不开的,据现代研究,在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至少有流水侵蚀作用,风化剥蚀作用,地下水潜蚀作用和重力崩塌作用参与地貌塑造过程,而且这些外力作用的组合及强度又会因地而异,使丹霞地貌类型多样造形丰富多彩。
如丹霞地貌景观的代表丹霞方山(寨堡)——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造型[8],主要是发育在湿润气候区垂直节理发育的厚层水平红砂岩、红色砂砾岩由流水侵蚀(包括坡面侵蚀)、风化剥蚀和崩塌协同作用下造成。丹霞喀斯特地貌(峰林、石林、洞穴、落水洞、陷穴、漏斗、地下河等)是在湿润气候地区厚层碎屑岩喀斯特红层下,主要由流水侵蚀、溶蚀、潜蚀和崩塌作用下形成,当红砂岩夹有相对软弱的泥岩、沙质页岩时,由差别风化侵蚀也会形成赤壁丹崖上的大型边槽和岩屋式洞穴,形成又一种窗棂式丹崖。
大面积的丹霞峰林是在厚层沙岩、砂砾岩(或互层)垂直节理发育,在湿润气候条件下由流水侵蚀作用和崩塌作用形成,而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主要由暴流冲刷侵蚀和风化剥蚀及崩塌作用形成,且在造型外观上不同,前者以塔峰状、高大、耸峙雄秀、柱峰竖立、峰峦层迭、陡崖壁面光滑,雨水流痕、浅槽明显,甚至壁面形成天然五彩壁画,后者则浑厚粗旷,以城堡状、锥峰状为多,且岩面粗糙时见片状剥落和大小不等的风化孔、穴、壁龛或洞窟。
因此,同属丹霞地貌类型,在华北、西北形成以风化剥蚀作用显著的干旱型丹霞地貌
景观类型,而在华南、西南则形成显示水流造形作用为特点的湿润型丹霞地貌景观类型[8]丹崖群瀑就是后者最具特色的景观类型之一。
1.3 丹霞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多样,组合复杂多变
丹霞地貌不仅有两类在成因、发育过程、形态造型上不同的丹霞地貌和丹霞喀斯特[9]而且其大地貌和小地貌都是类型繁多,造型多变而不趋同。
丹霞地貌大地形,不仅以高可达百米以上的丹崖赤壁,形如古城堡的方山、单面山,还有呈线状延伸的石墙、群峰耸峙密集成林的丹霞峰林和独立竖峙形如棒状,尖塔状、蘑菇状、棱柱状的象形石柱,这些地貌还会从平坦的山岭向深切的河谷形成以台地为中心,方山、寨堡、峰墙依次交替和独立柱峰,在边缘的规律分布[10],与之相伴的负地形则是两壁陡峭的隙谷、巷谷和峡谷。隙谷因两壁夹峙,可形成“一线天”,巷谷因能交错成网而构成迷宫状通道,峡谷侧谷则常红崖赤壁连锁,谷底水激崩石流急,入注峡谷的支流又形成了三面陡崖围谷,飞瀑自顶直下,构成丹霞地貌景观独有的结构。
丹霞地貌的小地形,也是丰富多彩,一般情况,它是附着于大地形上的造型地貌,最富特色的丹霞洞穴就有多种形态成因类型,如由砂砾岩中的软弱夹层,因差异风化侵蚀形成岩壁呈水平楔状凹进的岩槽和洞顶较坚硬砂岩突出成额状形成的岩屋式洞(额状洞),以及因差别风化剥蚀和侵蚀切穿岩体或岩墙造成的穿洞,进一步扩大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天生桥,以及独特的蜂窝状洞穴都是造型奇特的小地形,这些岩槽、岩洞其规模可以不同,而且能在崖壁上成多层状分布。
丹霞地貌还因在不同地区的红层岩性、层组结构、外营力作用的差别,以及处于不同的地貌发育阶段,又会形成多种地貌景观组合类型,如丹崖峡谷瀑布型、赤壁方山寨堡型、寨堡柱峰巷谷型、丹崖峰丛峡谷型、丹崖峰林宽谷型、丹崖石林沟谷型、高原赤壁峡谷型,红岩丘陵型等,它们既是一种地貌组合类型,也是一种旅游景观类型。
丹霞喀斯特地貌,由于红层钙质砂岩及钙、铁质胶结的砂砾岩的高CaO量(16.8%—50.12%)[4],因而在水流作用下,产生明显的溶蚀作用,而可形成溶沟、石牙、溶蚀漏斗,洼地和石林,在地下形成地下河和溶洞,有的溶洞可长达数公里,如粤北连县星子红岩洞长2.4km,青城山圣母洞长300m,洞内还发育有钟乳石,石笋等钙质形态。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红层(岩性、结构、构造)的区域多变性,在地壳构造抬升基础上由多种外力组合作用下,形成多种成因形态类型才造成丹霞地貌景观的丰富多样。
1.4 厚重的丹霞文化淀积
丹霞地貌景观资源的又一重要特性就是丹霞地貌景观包含了独特的“丹霞文化”形态,因为丹霞景区的宗教文化,摩崖书画石刻文化,寺庙建筑文化,墓葬文化,以至附会文化
[11],其产生、形成和发展总是与丹霞景观自然属性联系在一起,这些文化景观反过来又融合渗透到了丹霞地貌自然景观中,并赋予了景观特有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景观高度的“天人合一”的特色,当旅游者在偿慰丹霞地貌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领略了相关的丹霞文化风韵。
如许多丹霞风景名山,常是宗教派系禅宗名刹创立的首选风水宝地,丹崖赤壁的红色象征着庄重、富贵、吉祥是宗教崇尚的主色调[3],幽雅险奇的地貌恰是宗教发展的理想环境,丹霞地貌的顶平、坡陡、麓缓、崖壁中常发育各种洞穴,又正是可供修观,建庙的多种选择的地形条件。地形顶部平坦,地势居高临下,且常林木茂盛,是适于修建寺庙,观
庵之地。丹崖中的洞穴,既是可修建庙宇的天然宝地,塑造高质量佛像,壁刻处所,而且也能降低建筑费用,且洞在崖壁中,使庙宇既有地形上的安全防卫作用,又有庄重神秘气氛。所以风格不同的寺庙建筑,在不同丹霞地貌风景区无处不有,如丹霞山、武夷山、龙虎山、青城山、麦积山、崆峒山、齐云山、崀山、贵州赤水、青海坎布拉,赣州通天岩等都是闻名遐迩的佛道禅宗名刹之地。武夷山还是集儒、释、道于一山的文化名山,齐云山、青城山、崆峒山、龙虎山是道教中心,坎布拉则是藏使佛教的复兴发祥地,且其寺庙建在丹崖赤壁方山上,红墙黄瓦,喇嘛身着红色袈裟,远观形成一道自然人文和谐的独特风景线,给人留下难忘的回忆。
组成赤壁丹崖的厚层红砂岩,岩性结构致密均一,但硬度不很大,易于雕刻,利于长久保存,也是通过壁刻,造像、宣传、传播宗教的最佳形式和处所,所以在许多名山大刹所在地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摩崖造像、壁画,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和倍受保护的文物,四川大足石刻之乡,乐山大佛的山体造像,齐云山天门摩崖造像就是典型代表。丹霞岩洞往往又是石窟文化艺术的载体,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贵州习水会水寺石窟等都是著名的代表,它们也都是组成丹霞地貌景区的重要旅游文化艺术瑰宝,形成所谓“石窟无处不丹霞”的评价。
此外,丹崖赤壁上众多岩洞,通常洞内比较干燥,又为居住,悬棺葬,文物保藏提供了天然场所,特别是龙虎山、武夷山绝壁上高悬的洞穴中,大量的春秋战国时的崖墓群成为丹霞景观的墓葬文化奇观。
大量流传于丹霞地貌景区的神话传说附会文学,可以说其素材和丰富的想像,都是来源于丹霞地貌的天然象形造石,如将军石、望夫石、姊妹石、老人石、天柱石、阳元石、辣椒峰、仙女梳妆台等,几乎每一有吸引力的景点,都有一个委婉动听的传说故事,它不仅丰富了旅游文化的趣味内涵,而且也促进了传统文学的永存和发展,况且到这些名山的禅宗名刹一游,即使不参禅礼佛,也可起一扫尘心俗念,求得身心愉快,古建筑、古雕刻和历史陈迹,山水园林更是可起精神文明熏陶的作用。
1.5 高品位的生态旅游环境
生态旅游将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流,而丹霞地貌景观因能把山、水、石、林融为一体而形成奇山、秀水、异石、翠林的高品位旅游生态环境。因为红层是由含多种矿物及生命元素组成的岩石类型[9],而且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易于风化成土,因而形成一种利于多种植物生长的生态岩石类型[9],特别是在暖湿的气候条件下发育成矿物营养元素比较丰富的厚层土壤,成为能生长多种植物和茂密森林的物质基础,这也正是丹貌景区只要人为破坏未达阈值,植被总是绿郁葱葱,生态环境幽雅险奇。特别是那些原始森林保存较好的地方,不仅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植物多,甚至是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和世界孓遗植物保存地。如贵州赤水金沙沟面积不过32km2,其植物种属即达148科、406属、624种,而且是侏罗纪活化石桫椤的天然集中分布区[12],被列为国家第一个桫椤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在这些地区造成绿水青山与丹崖相映红的特有景观环境。
水清色秀是丹霞地貌景观的又一特色,也是形成良好生态环境并使景观呈现动态感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在我国南方湿润型丹霞地貌类型区,恰是水流长年不断,河、泉、瀑、湖(天池)分布普遍的风景区。因为红砂岩不仅是一种含水不渗漏的含水岩层,而且还因有岩性过滤作用和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出露,而使河网发育,泉、瀑密集,加上土壤一植被复盖层对降水的蓄积调节作用,而使水清质优,长年不断,造成低矿化度的优质软水,形
成丹崖处处有飞瀑,崖麓常常有泉水,使整个景观因有水而赋于生命感。如武夷山的九曲溪景区、赤水的四洞沟瀑布景区,丹霞山的丹霞山锦江景区、福建泰宁的大金湖景区,湖南崀山八角寨景区,通道县万佛山景区就是山、水、石、林组配良好的双佳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丹霞景观,出现青山绿水映红崖,状如画卷的多功能生态旅游景区。
2 丹霞地貌景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可持续旅游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旅游业追求的共同目标,不仅提出旅游供应多样性,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形成统一整体,而且要求旅游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协调,以达到旅游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所以旅游的发展同样也要实现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经济效益的驱动。丹霞地貌景观作为一类旅游资源,在世界旅游发展一体化的趋势中,也必须顺应世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前进。
2.1 转变旧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转变狭隘的“就资源论开发”和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陈旧旅游开发方式,因为这种指导思想是导致我国旅游开发实践中生态环境恶化、盲目、无序开发甚至是破坏性开发的总根源,是重踏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复辙,是造成许多名山胜水能躲过工农业的污染,而难逃旅游的污染和破坏的根源,是造成一地旅游业昙花一现的基本原因。
由于丹霞地貌景观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为旅游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和经济未来发展动力,其基本前提就是通过对丹霞地貌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包括确定其等级和区际地位,旅游业发展模式和规模的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以达到保护旅游产品供应地环境的协调性和自然文化的完整性[13],所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发展丹霞地貌旅游唯一正确的道路。
2.2 发展生态旅游
丹霞地貌景观资源的最大旅游优势是山、水、石、林的和谐共存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景观生态环境,最适于发展生态旅游。而生态旅游恰是以大自然为主体,生态观思想为旅游指导并能把观光、休闲、度假、保健、求知、研究、探索包容在一起的品位高雅、形式多样且能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旅游活动,因而也是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把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14],是尊重自然的异质性,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所以也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一种最好形式。
由于发展生态旅游,最终将体现在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上,即生态旅游必须取得综合效益,通过资源保护、社会文化保护、经济利益保护来获得,而经济利益的保护除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外,还应包括旅游者权益在内,那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就是旅游者消费权益受到侵犯未能及时合理保护的表现。所以发展生态旅游实施全面保护是重要前提。
2.3 实施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环境的核心,也是旅游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保护旅游资源也就是保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保护性开发正是将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对旅游资源在保护的
前提下开发,在开发中全面保护。因为正是由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才使众多的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要开发这种特色,首先就是保护好这种特色,结合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和经验,保护性开发必须注意下列问题:
2.3.1 对丹霞地貌景观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和科学评价
因为旅游资源的普查和评价是旅游开发规划的前提,只有在查清资源数量、分布、类型、特点、形成环境以及资源等级、品位、资源优势与劣势,利用前景、效益预测等方面的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价基础上,才能做好开发规划。
2.3.2 制定科学系统的丹霞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开发以规划为依据,有了科学的规划,才会有合理的开发。为了使规划建立在更科学更实际更经济有效的基础上,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持生态环境质量的稳定性,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设计的同时,对旅游开发强度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负荷加以考虑,如果开发强度过大,超过旅游环境系统承受阈值,必然导致明显的环境污染,旅游设施的破坏,旅游质量的下降,旅游经济超负荷运转,牺牲环境效益取得经济效益,最终不能实现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资金投入许可的条件下,开发规划设计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相比强度过小,又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不能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规划实践中需要寻求一种合理的方法和具体的指标,如旅游环境承载指数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调整,以使规划更加具体、科学适用和有效。
2.3.3 突出资源特色
资源特色是旅游业一切方面特色的基础,是一个地区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个性特征,景观资源特异性集中表现,需要通过开发而加强。一个旅游区,突出了特色就有了灵魂,有了品牌,也就有了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市场上有了竞争力[15],因为景区、景点主题风格不突出,修建设施与环境不协调,人工构景过多过艳,势必喧宾夺主,甚至各景区按一个模式开发建设,千篇一律,那样不仅不能吸引到旅客,提高重游率,增加经济收益,反而会最终丧失旅游资源潜在价值。
2.3.4 利用旅游地发展生命周期律
增强开发的科学指导性
根据世界许多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旅游发展史研究表明,旅游地也具有发展生命周期律[16,17]即旅游地具有循环进化过程,一般有6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探测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稳定(或停滞)阶段和衰落阶段。每一生命阶段的长短,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决定于自然景观资源自身质量、等级、地理区位及吸引力、开发投资力度和科技水平等方面。如果我们能够自觉地利用这一发展周期规律,采取有效的科学、技术措施,避免在开发中短暂的轰动效应一过,即快速进入衰落阶段。相反,使旅游地能延长巩固和稳定阶段,使旅游地尽量保持“长盛不衰”,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促进可持续旅游发展,如丹霞山红石公园当80年代以来旅游人数逐年下降,后重新进行了开发策划、深层次发掘了景观内涵,增加了阳元石、翔龙湖两新景区,从而使丹霞山旅游复苏,重新进入巩固发展阶段,且游客较前增加了3倍[11]。
2.4 实行旅游市场的有序竞争
丹霞地貌景观资源是具有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特殊生态旅游环境产品,也是一种精神经济产品,当其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时,实质上它是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旅游环境产品和相应的文化产品[13],其价值基本上是精神文明方面的,它与一般旅游产品不同,通常只有旅游者(消费者)本人亲临旅游地才能实现购买行为,
即这种产品不能异地购买,具有明显的空间特性和社会共享性。
所以丹霞地貌旅游产品,它首先是生态旅游环境产品,走向市场竞争它必须是在维护保持丹霞地貌景观的自然特性、文化价值属性和各自的个性基础上,在保护上的科学技术措施的竞争,自然景观及相关的人文景观科学合理有效开发的竞争,能滞留游客、开展多项旅游功能游览规划、布局上的竞争,旅游配套环境和协调舒适的设施科学,合理建设的竞争,这种有序的文明竞争也是21世纪世界旅游业一体化发展趋势下,丹霞地貌景观旅游业走向可持续发展和与世界旅游接轨的可行道路。
参 考 文 献
[1] 徐宏祖. 徐霞客游记[M]上册, 朱惠荣较注.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5.
[2] 刘国成. 徐霞客对丹霞地貌的描述[J]. 地理知识, 1987,1.
[3] 彭 华. 中国丹霞地貌及其研究进展[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
[4] 吴起俊. 丹霞盆地的基本地质特征[A]. 经济地理, 1994,14(增刊).
[5] 王克勇. 贵州小红盆地沉积地层时代划分[J]. 贵州区域地质, 1984,1-2.
[6] 陈国达. 地洼学说新进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7] 黄 进. 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A]. 经济地理,
1999,19(增刊).
[8] 黄 进. 中国丹霞地貌类型初步研究[A]. 热带地貌,
1991(增刊).
[9] 杨明德. 贵州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A].经济地理,1999,19(增刊).
[10] 曾昭璇. 岩石地形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60.
[11] 彭 华.
旅游开发策划在旅游地规划中的应用研究[A]. 经济地理,
1999,19(增刊).
[12] 贵州省环境保护局.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C].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0.
[13] 杨桂华, 王跃华. 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新思路[J]. 经济地理, 2000,20(1).
[14] 徐德宽, 饶扬名. 生态旅游中的容量问题[A]. 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0.
[15] 田红, 孙文昌.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体系的思考[A]. 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0.
[16] Butler R.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 Canadian Geography, 1980,24.
[17] 余书炜.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述[J]. 旅游学刊, 1997.12(1).
杨明德
(贵州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中国贵州
提
关键词:丹霞地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发展
前
1.1 丹霞地层分布独特
丹霞层(红层)——红色陆相碎屑岩,由于它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气候环境下,即地壳发展中一定阶段地壳形成大面积陆块时,在板块内又有活动。形成比较封闭的内陆断陷盆地时才出现的,这些封闭的盆地在形成时又多处于较低纬度和较低海拔,炎热干旱
1.2 丹霞地貌景观造型的动力过程独特
因此,同属丹霞地貌类型,在华北、西北形成以风化剥蚀作用显著的干旱型丹霞地貌
1.3 丹霞地貌景观类型丰富多样,组合复杂多变
1.4 厚重的丹霞文化淀积
如许多丹霞风景名山,常是宗教派系禅宗名刹创立的首选风水宝地,丹崖赤壁的红色象征着庄重、富贵、吉祥是宗教崇尚的主色调[3],幽雅险奇的地貌恰是宗教发展的理想环境,丹霞地貌的顶平、坡陡、麓缓、崖壁中常发育各种洞穴,又正是可供修观,建庙的多种选择的地形条件。地形顶部平坦,地势居高临下,且常林木茂盛,是适于修建寺庙,观
1.5 高品位的生态旅游环境
水清色秀是丹霞地貌景观的又一特色,也是形成良好生态环境并使景观呈现动态感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在我国南方湿润型丹霞地貌类型区,恰是水流长年不断,河、泉、瀑、湖(天池)分布普遍的风景区。因为红砂岩不仅是一种含水不渗漏的含水岩层,而且还因有岩性过滤作用和相对隔水层的分布出露,而使河网发育,泉、瀑密集,加上土壤一植被复盖层对降水的蓄积调节作用,而使水清质优,长年不断,造成低矿化度的优质软水,形
2 丹霞地貌景观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1 转变旧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2 发展生态旅游
2.3 实施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环境的核心,也是旅游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保护旅游资源也就是保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保护性开发正是将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融为一体,对旅游资源在保护的
2.3.1 对丹霞地貌景观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和科学评价
2.3.2 制定科学系统的丹霞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2.3.3 突出资源特色
2.3.4 利用旅游地发展生命周期律
2.4 实行旅游市场的有序竞争
丹霞地貌景观资源是具有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特殊生态旅游环境产品,也是一种精神经济产品,当其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时,实质上它是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旅游环境产品和相应的文化产品[13],其价值基本上是精神文明方面的,它与一般旅游产品不同,通常只有旅游者(消费者)本人亲临旅游地才能实现购买行为,
参 考 文 献
[1] 徐宏祖. 徐霞客游记[M]上册, 朱惠荣较注.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5.
[2] 刘国成. 徐霞客对丹霞地貌的描述[J]. 地理知识, 1987,1.
[3] 彭
[4] 吴起俊. 丹霞盆地的基本地质特征[A]. 经济地理, 1994,14(增刊).
[5] 王克勇. 贵州小红盆地沉积地层时代划分[J]. 贵州区域地质, 1984,1-2.
[6] 陈国达. 地洼学说新进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7] 黄
[8] 黄
[9] 杨明德. 贵州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旅游资源评价[A].经济地理,1999,19(增刊).
[10] 曾昭璇. 岩石地形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60.
[11] 彭
[12] 贵州省环境保护局.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C]. 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0.
[13] 杨桂华, 王跃华. 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新思路[J]. 经济地理, 2000,20(1).
[14] 徐德宽, 饶扬名. 生态旅游中的容量问题[A]. 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0.
[15] 田红, 孙文昌.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体系的思考[A]. 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0.
[16] Butler R.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 Canadian Geography, 1980,24.
[17] 余书炜.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述[J]. 旅游学刊, 1997.12(1).
前一篇:吴兰森的“单人十番”
后一篇:连城九龙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