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考验下的行业报定位:市场说了算
——从《中华新闻报》停刊说起
范以锦 常仙鹤
因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中华新闻报》于2009年8月27日宣布停刊并进行资产清算。这是继今年3月份《中国足球报》和《市场报》先后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后停刊的又一家行业报。它的停刊,在业内引起不大不小的震动。毕竟它不是一般机构办的报纸,而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因经营不善选择“自我了断”,该报当属首家。中国记协与全国那么多地方记协、那么多新闻单位有联系,怎连一张报纸都容不下?还真有点不可思议。但只要考量一下该报的尴尬定位和分析一下深化改革下的行业报的生存环境,也就不难理解了。改革考验下的行业报定位和进退由谁说了算?当然是市场说了算!
定位尴尬,中华新闻报难逃消亡厄运
报刊深化改革,一定是适者生存,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行业报不立足于“市场”定位,势必在尴尬中消亡。
从这些年的报业状况来看,中国的报纸能生存下来的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市场化程度高,完全靠走市场打拼,比如都市类的报纸。二是权威性极强的报纸,比如党委机关报,凭借政府资源的支撑,能经营得下去,就是发生了经济困难,政府财政也会予以支持。三是背靠大机关大机构(包括大企业)的报社,由于主管主办单位经费充裕,挤点钱出来扶持报刊并非难事。如一些效益很好的垄断企业办的报纸,主要宣传企业文化,以特定范围的读者为发行对象。四是办得好的行业报,业内欢迎,以较高的价格定价发行不亏本或争得较多的业内广告。还有一种行业报尽管办得困难,并与主管机关脱了钩,但主管方依然动用权势和办公经费暗中变相扶持。
上述讲的这几种情况,有的是正常的,有的则是不正常的。但在未深化报业改革的情况下,无论“正常”还是“不正常”都有可能在维持现状中生存下来。即便如此,又有哪一条属于中华新闻报社的“优势”?它并非国家确保的类似党委机关报这样的权威报纸,国家财政不可能扶持。在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它只能寄希望于两条途径,一是求助于主管主办单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然而,这个机构的事业经费是有限的,偶尔打点“强心剂”是可以的,
但如果长期亏空,不停填窟窿则断然做不到。另一条途径是联络各媒体动用一点资源支持,但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业务关系是有一些,比如评奖、职业道德教育等,然而这种关系并非“铁”的关系,刚性不够。如果只是一种沟通、协调、联络的关系,达不到唇齿相依的程度,结不成实际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很难要求媒体全力支持你办报。有时出于友谊、感情,偶尔支持可以,长此则绝无可能。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市场了。然而,对中华新闻报来说走市场容易吗?市场化办报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资金和人才,人才也与资金相连,没有好的待遇也难吸纳到高层次人才。显然这两条中华新闻报都难做到,除非社会资本强力进入。但中华新闻报已严重资不抵债,投资人要消化现有人员、要承担原有债务,再加上金融风暴的影响和新媒体的冲击,现在并非办报的黄金时代,鲜有人敢冒这个风险。事实上,该报曾多次试图引进战略资本,但都未能如愿。面对这样的办报环境和自身的困境,如果再拖下去,该报肯定会继续亏空,债务也将越来越重。我们经常讲报纸的定位,《中华新闻报》定位定在哪里?选择艰难。
其实,早些年中国就开始启动试点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许多报纸、期刊、出版社由事业单位逐步改制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在此期间,有的行业报相时而动,弄清自己的市场定位,根据定位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顺利过渡为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有的行业报从主管部门的“温室”走出来后,没有清晰的定位和发展思路,经受不了市场的风吹浪打而倒闭。与此同时,仍有不少行业报对改革还抱着观望和犹豫的态度,寄希望于主管部门继续提供“养料”,在原有的体制下,苟延残喘。但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行业报转制已成定局。办得好的自然会留下来,走不了市场、办不下去的行业报自然要淘汰。因此,中华新闻报的退出,也正是深化报业体制改革的先兆,硬撑下去最后的结局也必然是这样。迟了断,不如早了断。从这个角度看,中华新闻报的退出是明智之举,起到了示范作用。停刊决非《中华新闻报》独自一家,之后还会有硬撑也撑不下去而不得不停刊的报纸出现。果如此,才符合报业的市场规律。
依靠领导部门“庇护”之路越走越窄
在全国报纸中,行业报是个很大的报纸群。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1938种报纸中,行业报纸有1129种。从产生时间看,行业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行业领域不断拓展,各种行业报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从内容上看,行业报宣传各行各业的政策、规划、业务和国内外行业动态等信息,是反映行业发展的最具权威性、专业性的舆论阵地,为各行业持续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从新闻传播链条来看,行业报弥补了综合类报纸对行业报道不全、不专、不深的缺陷,是新闻宣传媒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信息消费越来越呈现出分化的态势,传播的内容将更加专业化、对象化、阶层化,行业报的特色和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其生命力也会得以保持和延续。这一点从国外经验就可以看出,如《美国汽车新闻》报,创刊80多年来在国际汽车领域锋芒依旧。
尽管有“前景光明”的一面,然而现实却是严峻的。我们的许多行业报一开始就受到行业领导部门的高度关注,而且有不少是行业领导机关积极扶持创办起来的。因此,不少行业报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行业领导部门的庇护,采用事业单位编制,习惯于寄生式的生存模式,渐渐形成了不思进取的作风,最后导致报纸体制僵化、思路陈旧、内容死板、读者寥寥,发行靠“发文件”摊派或“打招呼”找关系征订。以这样的状态经营报纸,是没有竞争力可言的。随着报业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先是晚报、后是都市类报纸已经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开了大步,就连省市党委机关报也早已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许多媒体已实现了自负盈亏。行业报还想在行业的权力屁护下生存,显然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举凡脱离“屁护”主动寻找市场的也非常成功。如《中国汽车报》沿着造(汽车)、卖(汽车)、买(汽车)、驾(汽车)、修(汽车)的产业链分别创办了五种不同的汽车杂志,正是定位的细化才使得他们在汽车行业拥有了自己不可替代的生存空间。
如今,许多行业领导部门也觉察到,在他们庇护下的某些行业报不仅不能给主管单位带来利益,甚至还成为其累赘,想甩“包袱”的情绪越来越强烈,而国家主管部门也反对这种庇护。《中华新闻报》停刊不久,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对出版业下达“生死令”,要求国家部委所属的出版社在2010年底前未完成改制的单位,将自动给予注销出版许可。国家将对那些效益较差、资不抵债、人才缺乏、发展难以为继,或者存在严重违规行为,或者主管部门或主办单位不愿意继续办下去的新闻出版单位,下决心停办退出一批。一是中央级媒体倒闭,一是“生死令”,报刊转企改制的号角已经吹响,改制的步伐大大加快。然而,国家号召改革,目的并不是让所有经营不善的媒体都倒闭,而是要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生死由业绩和市场决定,减少资源浪费。对于行业报来说,明白大势所趋,退出“庇护”,走向市场,这才是安身立命的长远之计。
从细分市场的定位中寻找出路
《中华新闻报》陷入“首家中央级媒体倒掉”的尴尬境地,固然有其经营不善的因素,但是最根本的还在于其模糊不清的市场定位。据中华新闻报官方网站介绍,作为全国新闻行业的权威性报纸,《中华新闻报》的定位是:立足传媒界、报道传媒界、服务传媒界、开拓业内外。也就是说,全国的报刊、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以及与媒体相关的教育和研究部门、策划公司、营销部门等泛媒体单位都是其目标读者,且可以开拓“业内外”。然而,正是这样“宏大”的定位变得没有了明确定位,最终断送了它的前程。
行业报要想在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认准市场细分之后属于自己的市场。其市场定位要考虑两方面:行业报在整个报业格局中的特殊价值定位;行业报在业内众多行业报中的与众不同的特色定位。
行业报不可避免地要参与优胜劣汰的竞争,在目前的报业格局下,其竞争对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的竞争对手是综合性大报。如中央机关报和各地机关报。这类报纸宣传党和政府的决策,报道各类新闻,反映民众的意见和呼声,沟通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成为引导舆论的主阵地。其权威性的地位,决定其拥有政治资源、权威信息资源和得到政策的扶持。还有就是市场化程度极高的综合性市民报纸,如各地办的都市报重视新闻规律,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重视新闻品质的提升,经济来源完全靠自己在市场中拚搏。其次的竞争对手是行业内的其他报刊。如何应对综合性大报和本行业内的报纸的竞争呢?应对综合类报纸的竞争,要将自己办的报纸在行业领域内做得更专业。综合类报纸的特点在于内容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任何行业的内容可能都有涉及,但在涉及某行业时不一定做得到太专。针对这些“强龙”的威胁,行业报在定位时应当定在专业的”专“字上,在挖掘深度的特殊价值上下功夫,把专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至于行业报之间的竞争对手,其应对措施则应当区隔行业内的小众市场,力求办出与同行不同的特色,避免同质化的竞争。行业报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发行的精准性,因此要求定位必须准确精当。如果把一个行业比作一块“蛋糕”,那么任何一个单个的媒体都是无法独享这块“蛋糕”的,它能得到的只是一块小“蛋糕”。
小“蛋糕”比比皆是,行业报只有通过准确的定位,划分与竞争者的区隔,确定自己特定的受众群,才能在行业里分得属于自己的小“蛋糕”,并把这份“蛋糕”做出特色,并逐步由小变大。
以此相衡,不难发现《中华新闻报》定位的不足。在区域上它冠之以“中华”的名义,在内容上它报道的是“大中华”地区的所有新闻,听起来很大气,无所不包,实际上已经在无形中与综合性大报产生了定位上的重合。这种重合对《中华新闻报》来说,无法做出“人有我优”。因为,无论在报道覆盖面还是时效性上,专业性的报纸都无法与每天发行的综合性报纸相媲美。从传播效果看,受众宁愿选择那些指向性较强、更有亲和力的综合报。中华新闻报隶属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就”服务于新闻工作者“的定位而言本无可非议,但是任何一份报纸或期刊的受众,再多也只能是“分众”。新闻工作者的外延十分广泛,单说媒体系统就有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的区分,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有很多“新闻工作者”。当与行业内的电视报、网络报相比的时候,其专业化和深度分析就显得很无力了。
行业的发展催生出行业报。没有行业,行业报便成了无米之炊、无水之源。反过来,如果行业报不是承担促进行业有序发展的使命,不仅办这样的报纸失去了它的意义,报纸本身也会因失去行业的支撑而败落。因此,行业报的定位只能在行业之内,不能办成无所不包的综合类报纸。在行业内,行业报不仅要充当行业发展的推动者,还要明确行业内的受众指向。一方面行业报承担着行业价值塑造和行业自我表达的功能,应当成为行业讨论与利益沟通的平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我国的行业也将继续分化,行业报应当为推动行业规范和政策的形成以及行业良性竞争秩序的建立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行业报的受众群大多在行业之内,而行业内又有不同的岗位,定位就要明确针对的是行业内哪部分人。只有明确了受众指向,才能实现行业报的精准发行。同时,要经常对行业进行把脉,与同类报纸相比较,力求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差异化经营中求生存谋发展。(常仙鹤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改革考验下的行业报定位:市场说了算
——从《中华新闻报》停刊说起
范以锦 常仙鹤
因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中华新闻报》于2009年8月27日宣布停刊并进行资产清算。这是继今年3月份《中国足球报》和《市场报》先后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后停刊的又一家行业报。它的停刊,在业内引起不大不小的震动。毕竟它不是一般机构办的报纸,而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央级媒体因经营不善选择“自我了断”,该报当属首家。中国记协与全国那么多地方记协、那么多新闻单位有联系,怎连一张报纸都容不下?还真有点不可思议。但只要考量一下该报的尴尬定位和分析一下深化改革下的行业报的生存环境,也就不难理解了。改革考验下的行业报定位和进退由谁说了算?当然是市场说了算!
定位尴尬,中华新闻报难逃消亡厄运
报刊深化改革,一定是适者生存,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行业报不立足于“市场”定位,势必在尴尬中消亡。
从这些年的报业状况来看,中国的报纸能生存下来的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市场化程度高,完全靠走市场打拼,比如都市类的报纸。二是权威性极强的报纸,比如党委机关报,凭借政府资源的支撑,能经营得下去,就是发生了经济困难,政府财政也会予以支持。三是背靠大机关大机构(包括大企业)的报社,由于主管主办单位经费充裕,挤点钱出来扶持报刊并非难事。如一些效益很好的垄断企业办的报纸,主要宣传企业文化,以特定范围的读者为发行对象。四是办得好的行业报,业内欢迎,以较高的价格定价发行不亏本或争得较多的业内广告。还有一种行业报尽管办得困难,并与主管机关脱了钩,但主管方依然动用权势和办公经费暗中变相扶持。
上述讲的这几种情况,有的是正常的,有的则是不正常的。但在未深化报业改革的情况下,无论“正常”还是“不正常”都有可能在维持现状中生存下来。即便如此,又有哪一条属于中华新闻报社的“优势”?它并非国家确保的类似党委机关报这样的权威报纸,国家财政不可能扶持。在无法维持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它只能寄希望于两条途径,一是求助于主管主办单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然而,这个机构的事业经费是有限的,偶尔打点“强心剂”是可以的,
但如果长期亏空,不停填窟窿则断然做不到。另一条途径是联络各媒体动用一点资源支持,但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业务关系是有一些,比如评奖、职业道德教育等,然而这种关系并非“铁”的关系,刚性不够。如果只是一种沟通、协调、联络的关系,达不到唇齿相依的程度,结不成实际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很难要求媒体全力支持你办报。有时出于友谊、感情,偶尔支持可以,长此则绝无可能。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市场了。然而,对中华新闻报来说走市场容易吗?市场化办报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资金和人才,人才也与资金相连,没有好的待遇也难吸纳到高层次人才。显然这两条中华新闻报都难做到,除非社会资本强力进入。但中华新闻报已严重资不抵债,投资人要消化现有人员、要承担原有债务,再加上金融风暴的影响和新媒体的冲击,现在并非办报的黄金时代,鲜有人敢冒这个风险。事实上,该报曾多次试图引进战略资本,但都未能如愿。面对这样的办报环境和自身的困境,如果再拖下去,该报肯定会继续亏空,债务也将越来越重。我们经常讲报纸的定位,《中华新闻报》定位定在哪里?选择艰难。
其实,早些年中国就开始启动试点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许多报纸、期刊、出版社由事业单位逐步改制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在此期间,有的行业报相时而动,弄清自己的市场定位,根据定位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顺利过渡为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有的行业报从主管部门的“温室”走出来后,没有清晰的定位和发展思路,经受不了市场的风吹浪打而倒闭。与此同时,仍有不少行业报对改革还抱着观望和犹豫的态度,寄希望于主管部门继续提供“养料”,在原有的体制下,苟延残喘。但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行业报转制已成定局。办得好的自然会留下来,走不了市场、办不下去的行业报自然要淘汰。因此,中华新闻报的退出,也正是深化报业体制改革的先兆,硬撑下去最后的结局也必然是这样。迟了断,不如早了断。从这个角度看,中华新闻报的退出是明智之举,起到了示范作用。停刊决非《中华新闻报》独自一家,之后还会有硬撑也撑不下去而不得不停刊的报纸出现。果如此,才符合报业的市场规律。
依靠领导部门“庇护”之路越走越窄
在全国报纸中,行业报是个很大的报纸群。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1938种报纸中,行业报纸有1129种。从产生时间看,行业报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经济形势的好转,行业领域不断拓展,各种行业报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从内容上看,行业报宣传各行各业的政策、规划、业务和国内外行业动态等信息,是反映行业发展的最具权威性、专业性的舆论阵地,为各行业持续有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从新闻传播链条来看,行业报弥补了综合类报纸对行业报道不全、不专、不深的缺陷,是新闻宣传媒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细,信息消费越来越呈现出分化的态势,传播的内容将更加专业化、对象化、阶层化,行业报的特色和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其生命力也会得以保持和延续。这一点从国外经验就可以看出,如《美国汽车新闻》报,创刊80多年来在国际汽车领域锋芒依旧。
尽管有“前景光明”的一面,然而现实却是严峻的。我们的许多行业报一开始就受到行业领导部门的高度关注,而且有不少是行业领导机关积极扶持创办起来的。因此,不少行业报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了行业领导部门的庇护,采用事业单位编制,习惯于寄生式的生存模式,渐渐形成了不思进取的作风,最后导致报纸体制僵化、思路陈旧、内容死板、读者寥寥,发行靠“发文件”摊派或“打招呼”找关系征订。以这样的状态经营报纸,是没有竞争力可言的。随着报业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先是晚报、后是都市类报纸已经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开了大步,就连省市党委机关报也早已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许多媒体已实现了自负盈亏。行业报还想在行业的权力屁护下生存,显然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举凡脱离“屁护”主动寻找市场的也非常成功。如《中国汽车报》沿着造(汽车)、卖(汽车)、买(汽车)、驾(汽车)、修(汽车)的产业链分别创办了五种不同的汽车杂志,正是定位的细化才使得他们在汽车行业拥有了自己不可替代的生存空间。
如今,许多行业领导部门也觉察到,在他们庇护下的某些行业报不仅不能给主管单位带来利益,甚至还成为其累赘,想甩“包袱”的情绪越来越强烈,而国家主管部门也反对这种庇护。《中华新闻报》停刊不久,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对出版业下达“生死令”,要求国家部委所属的出版社在2010年底前未完成改制的单位,将自动给予注销出版许可。国家将对那些效益较差、资不抵债、人才缺乏、发展难以为继,或者存在严重违规行为,或者主管部门或主办单位不愿意继续办下去的新闻出版单位,下决心停办退出一批。一是中央级媒体倒闭,一是“生死令”,报刊转企改制的号角已经吹响,改制的步伐大大加快。然而,国家号召改革,目的并不是让所有经营不善的媒体都倒闭,而是要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生死由业绩和市场决定,减少资源浪费。对于行业报来说,明白大势所趋,退出“庇护”,走向市场,这才是安身立命的长远之计。
从细分市场的定位中寻找出路
《中华新闻报》陷入“首家中央级媒体倒掉”的尴尬境地,固然有其经营不善的因素,但是最根本的还在于其模糊不清的市场定位。据中华新闻报官方网站介绍,作为全国新闻行业的权威性报纸,《中华新闻报》的定位是:立足传媒界、报道传媒界、服务传媒界、开拓业内外。也就是说,全国的报刊、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以及与媒体相关的教育和研究部门、策划公司、营销部门等泛媒体单位都是其目标读者,且可以开拓“业内外”。然而,正是这样“宏大”的定位变得没有了明确定位,最终断送了它的前程。
行业报要想在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认准市场细分之后属于自己的市场。其市场定位要考虑两方面:行业报在整个报业格局中的特殊价值定位;行业报在业内众多行业报中的与众不同的特色定位。
行业报不可避免地要参与优胜劣汰的竞争,在目前的报业格局下,其竞争对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的竞争对手是综合性大报。如中央机关报和各地机关报。这类报纸宣传党和政府的决策,报道各类新闻,反映民众的意见和呼声,沟通党、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成为引导舆论的主阵地。其权威性的地位,决定其拥有政治资源、权威信息资源和得到政策的扶持。还有就是市场化程度极高的综合性市民报纸,如各地办的都市报重视新闻规律,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重视新闻品质的提升,经济来源完全靠自己在市场中拚搏。其次的竞争对手是行业内的其他报刊。如何应对综合性大报和本行业内的报纸的竞争呢?应对综合类报纸的竞争,要将自己办的报纸在行业领域内做得更专业。综合类报纸的特点在于内容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任何行业的内容可能都有涉及,但在涉及某行业时不一定做得到太专。针对这些“强龙”的威胁,行业报在定位时应当定在专业的”专“字上,在挖掘深度的特殊价值上下功夫,把专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至于行业报之间的竞争对手,其应对措施则应当区隔行业内的小众市场,力求办出与同行不同的特色,避免同质化的竞争。行业报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发行的精准性,因此要求定位必须准确精当。如果把一个行业比作一块“蛋糕”,那么任何一个单个的媒体都是无法独享这块“蛋糕”的,它能得到的只是一块小“蛋糕”。
小“蛋糕”比比皆是,行业报只有通过准确的定位,划分与竞争者的区隔,确定自己特定的受众群,才能在行业里分得属于自己的小“蛋糕”,并把这份“蛋糕”做出特色,并逐步由小变大。
以此相衡,不难发现《中华新闻报》定位的不足。在区域上它冠之以“中华”的名义,在内容上它报道的是“大中华”地区的所有新闻,听起来很大气,无所不包,实际上已经在无形中与综合性大报产生了定位上的重合。这种重合对《中华新闻报》来说,无法做出“人有我优”。因为,无论在报道覆盖面还是时效性上,专业性的报纸都无法与每天发行的综合性报纸相媲美。从传播效果看,受众宁愿选择那些指向性较强、更有亲和力的综合报。中华新闻报隶属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就”服务于新闻工作者“的定位而言本无可非议,但是任何一份报纸或期刊的受众,再多也只能是“分众”。新闻工作者的外延十分广泛,单说媒体系统就有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的区分,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都有很多“新闻工作者”。当与行业内的电视报、网络报相比的时候,其专业化和深度分析就显得很无力了。
行业的发展催生出行业报。没有行业,行业报便成了无米之炊、无水之源。反过来,如果行业报不是承担促进行业有序发展的使命,不仅办这样的报纸失去了它的意义,报纸本身也会因失去行业的支撑而败落。因此,行业报的定位只能在行业之内,不能办成无所不包的综合类报纸。在行业内,行业报不仅要充当行业发展的推动者,还要明确行业内的受众指向。一方面行业报承担着行业价值塑造和行业自我表达的功能,应当成为行业讨论与利益沟通的平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我国的行业也将继续分化,行业报应当为推动行业规范和政策的形成以及行业良性竞争秩序的建立做出贡献。另一方面,行业报的受众群大多在行业之内,而行业内又有不同的岗位,定位就要明确针对的是行业内哪部分人。只有明确了受众指向,才能实现行业报的精准发行。同时,要经常对行业进行把脉,与同类报纸相比较,力求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差异化经营中求生存谋发展。(常仙鹤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