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存在价值,但很难广为应用流传
——浅析"寓言新闻"文体
范以锦 霍慧
时下所谓的“新闻寓言”、“寓言新闻”,在网络博客和纸媒中崭露头角。推行者试图借用传统寓言的表达方式,创新新闻文体,强化读者阅读的兴趣,这无可非议。我们在认可其有存在价值的同时,需要弄清传统的寓言与新闻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只是借用寓言的表达方式推进新闻写作方面的改革,还是完全可以创新一种新的文体即“寓言新闻“?创新这种文体的难度有多大?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也许就会觉得这种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广为应用流传实属不易。
“对牛弹琴”与“音乐与猴子对话”的大相径庭
“对牛弹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它从“对牛弹琴”的寓言演绎而来。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做公明仪,他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对牛弹琴”告诉了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这样一个处世智慧。
这则寓言先是口口传播,然后再成为成语。因此,寓言一定是好听的故事,一定是隐含深刻的涵义,一定是能广为传播,经久不息流传下来。如果这则寓言讲的完全是真实的故事,假如还有时间、地点等新闻的几个要素支撑,可称得上”寓言新闻“。再回到我们的日常报道中,如果我们的新闻报道用这种方式去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且真正达到了”寓言“的水平,无疑就是”寓言新闻“。如果我们一定要给”寓言新闻“下定义,可表述为:以寓言的表达方式去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并实现了类似寓言的表达效果。
但是,我们的新闻报道哪怕是很精彩的小故事,要达到”对牛弹琴“这样高要求的”寓言“,其实不易做到。
最近华留网的某论坛里转载了新华网的一则"音乐与猴子对话”的新闻,转载时在标题后面加了“寓言新闻”小注。文章大致如下:
用音乐与猴子“对话” 研究揭示猴也有乐感
( 2009年0903日 09:19:18 来源:新华网 )
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猴子在焦急、放松等状态下的不同叫声,为它们量“声”定做乐曲,结果发现猴类也有乐感。研究人员期待从灵长类动物的音乐偏好入手,对人类拥有的音乐赏析能力追根溯源。
……播放带有情感的乐曲时,棉顶狨表现出较少活动和社交行为并进食更多,这表明它们放松警惕。而播放人类用来放松或提振精神的音乐时,棉顶狨则几乎没有反应。
斯诺登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棉顶狨寻常对音乐毫不敏感,但在听到有它们声音的曲调后情绪出现明显变化。”
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生物学通讯》上。
人也类似这项研究显示,探寻人类的音乐鉴赏力需要穿越漫长的进化过程,追溯至人类与猴的共同祖先。
现实生活中,不同音乐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回应,比如使人镇定或令人振奋。这个特征其实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听到同伴呼唤声时的反应方式相似。
……
这则被称为"寓言新闻"的报道,与“对牛弹琴”相比,虽然素材相似,但因其”寓言“味平淡而显得大相径庭。
再举一例:从前楚国有一个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再用美玉点饰,还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了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这则买椟还珠的寓言启示不能像郑人那样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或者顾此失彼重点不分做出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在现实中,也有这样一篇谈“顾此失彼”并标有“寓言新闻”的新闻:
梅花鹿回归自然万亩苗林被毁 农夫只能看不敢动
(2009年08月21日08:29 来源:四川在线)
“5·12”大地震,安县千佛山景区梅花鹿园被毁,人工驯养的梅花鹿回归大自然后,因繁殖数量增加,食物短缺,去冬以来,原鹿园周边数以万亩的经济林成了它们蹄下的“重灾区”。
村民人工种植的云南杉等经济林木快速生长的时候,野性十足的梅花鹿仗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身份,将村民们辛劳种植的杉树、培植的竹笋等经济林,当成了它们的免费美食。面对这些“强盗”,村民只能望鹿兴叹。
保护动物不能让我们吃哑巴亏……“土办法”护林不起作用……
“假如让梅花鹿就这样无拘无束地繁殖下去,千佛山上又没有它们的天敌,那还得了,几年过后,千佛山还不被它们啃光了!”
就千佛山梅花鹿祸害经济林一事,记者18日电话采访安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颜永碧。她说,梅花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管是野生的,还是人工驯养因地震等特别原因转化成野生的,都不能捕杀,捕杀就违法。
颜永碧告诉记者,这些梅花鹿是某公司在大地震前驯养的,地震前是83只,地震当天全部逃到野外去了。野保站也多次接到村民的投诉,他们也及时跟这家公司联系,主动提出愿意提供围捕技术,将梅花鹿回归人工驯养,某公司允许想办法,尽快回复,但“7·17”洪灾后,他们和某公司失去了联系。当日记者试图和这家公司取得联系,但未成功。
从新闻的角度看,这篇新闻写得不错;但从寓言的角度看,称得上“寓言新闻”吗?然而我们在很多网页论坛、博客以及网站新闻里,都可以看到类似的报道赫然标出“寓言新闻”。
“寓言新闻”产生的背景与积极作用
作为媒体人(包括自己上网发文章的自媒体人)对一种文体进行探讨,尽量将一些有新闻价值的生活故事寓言化,使得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文章,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对冲破新闻文体的”八股化“,也是有帮助的。
为了更好的分析理解,我们先从定义上简单了解一下。寓言,即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警世智慧或道德教育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从认识论的层面讲,新闻是主体感知到的,或是用符号传播并为受众所接收到的客观事物变动的重要信息。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必然是对客观世界抽象的反映,具有虚构性;而新闻则是对客观世界信息客观的具象的反映,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当真实的新闻有了寓言式的启示意义的时候,这种“寓言新闻”便呼之欲出了。
从微观角度看,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之于受众之间的关系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工业革命前,人类物质生活水平低下,传播工具落后,信息传播停留在口口传播和群体传播。此种情况下,道德教育与警世智慧大都以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谣、笑话等俗文学形式出现,并且因为其内容的精辟智慧以及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在信息匮乏的时代隽永回味,流传了下来。工业革命后,经济发展,社会变动对信息需求的急速增长以及印刷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登上舞台,新闻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是信息革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纸媒、广电传媒,乃至新媒体的蓬勃之势,客观上造成了信息爆炸的局面。受众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一方面,媒体应该顺应趋势,从万千信息中找出受众所关心的信息并引导受众解读信息社会的全貌,另一方面,同样由于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共享性与时效性,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发展并逐渐达到了鼎盛。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型媒体无一不在民生新闻上大做文章,渐渐的,新闻报道在贴近民众生活的优点下却逐渐流于表面化、琐碎化、同质化、平庸化,媚俗化,新闻价值随之走低,打架、婚外恋等等充斥受众的视线。受众面对如此铺天盖地的信息泛滥轰炸也变得日渐麻木,媒体有责任挖掘典型新闻背后的东西,以寓言的解读方式去引起受众麻木神经关注,引导舆论。
从宏观的角度讲,纸媒、广播电视传媒、网络媒体等新老媒体竞争激烈,鲜有独家新闻,对新闻的报道基本大同小异,竞争逐渐放在了新闻报道技巧上面。新闻不仅仅要求客观报道,而且要求媒体提供给受众解读的视角,于是就顺其自然的有了“寓言新闻”,即基本的主体还是一则新闻,只是记者在报道写作中暗暗的以一种寓言式的解读方式提供给了受众,并希望受众以此进行思考,更好的接受处理信息。
寓言与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寓言与新闻都是人主观的反映客观世界,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新闻是主体客观的具象的反映客观世界,而寓言则是主体主观的抽象的反映客观世界。“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①
寓言的流传和新闻的报道都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然而,将二者置于文化世界的大背景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寓言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仅传递着智力信息,更包容着特有的宏观的人类行为文化世界,而新闻则多流于表面客观事实信息的传递。
从文本构成的结构要素看,新闻这种文体强调六要素:谁,在哪里,什么时候,干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其中,谁、在哪里、什么时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新闻真实性的一个前提。不仅如此,它的内容也必须是客观的真实,这是由新闻的社会功用决定的。寓言强调的是干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它的人物时间地点是完全可以虚构的,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内容只要可以组合说明所要表达的寓意即可。
寓言和新闻都是一种语言形式,新闻遵循的原则是客观忠实地记录,但是寓言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必然是忠于现实世界又超于现实世界的。新闻是就事论事的,坚决排斥虚构和造假,是有别于文艺的真实的。寓言则是把现实世界肢解之后,找出内在关系的相关成分,再进行组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寓言具有一定的虚构性。因此,”寓言新闻“在给予受众一种寓言式思考的时候,要防止寓言式的篡改或者有意无意的省去事情发展的情节。比如我们在一开始讲的买椟还珠的故事,寓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楚国人和郑国人买卖会不会做的问题,而是放一个隐喻在珠宝和放珠宝的盒子上,然后通过郑人的取舍启示我们。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选择,选项之间总是与珠宝和盒子一样有类似的内在关系。而关于梅花鹿的这则新闻恰恰就是公民、社会、政府在面对动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选择。
寓言作为一种表达的方式,是通过对美的表象的破坏,自我批判达到现实性和真理性的统一,比如所有的寓言故事都要说明一个道理或者是教训,而且,寓言的内容是吸收了时代的限制性和物质局限性的,所以可以渊源流传至今。而新闻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为了及时的传播一种信息,于是乎这种信息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而且很容易被局限在就事论事的圈子里,是否可以流传变数颇大。一则寓言不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情,而是要启发思考,如果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情究竟对不对,该怎么办?新闻则是强调告诉我们世界上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退而其次才是再进一步引读者思考为什么、该怎么办。从这个角度讲,上文提到的梅花鹿新闻其涵义有一点寓言的成分,但写作上没有艺术张力,终究与寓言无缘。
从社会功用角度讲,新闻、寓言都是通过信息的传播起着引导人们思想的作用,但是二者的方式侧重点有所不同。寓言的意象存在于语言中形象之事物与抽象之思想之间的张力,通过一个细节表现出来,一般简明扼要又出人意料,精辟的点出。“对象通过一种寓言作用直接的达到概念的高度,同时其方式又把这种概念非概念化为一种叙说。这样,实际事物的具体性的多层次、难以归纳的意义,连同它们自身固有的异质性和相互间的强烈对比,以一种无可回避的姿态呈现在意识面前”②。简言之就是通过对形象材料和隐喻的运用,将形象性和思想性结合,发人深思,是一种艺术的震撼。比如,我们在开头提到的买椟还珠,前面对盒子的描述平淡无奇,但是最后买走了盒子却不买里面的珍珠,让人大跌眼镜,引人深思。新闻的意象立足于对事件客观的叙述,探究该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而非隐喻,无法达到寓言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张力,无法达到同样的隽永。平常的新闻,倒金字塔结构居多,通常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讲,越到最后信息关注度越小,更不要提到隽永了。
“寓言新闻”很难成为广为流传的文体
我们听说过许多寓言故事,但细想一下也不是大批量的。而且这些难得的寓言是经过多少年才锤炼而成并广为流传的。我们现在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很多,如果大家都在做“寓言新闻”的话,一定是大批量的。这可能吗?要不就是滥竽充数,批量生产出变了味的“寓言新闻”。
“寓言新闻”之所以被冠以寓言的修饰,从新闻报道来看,需要一种类似于寓言的形象性和思想性之间的张力,来更好的达到信息传播效果,使受众在接收到信息之后深省,并通过字里行间语言符号组织中带有的倾向性引导舆论。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与我们的期待有距离。借鉴寓言的表达方式,将新闻做得更有可读性和内涵,是可以做到的,而要真正做出”寓言“味,成为名副其实的”寓言新闻“难度极大。许多标明了“新闻寓言”的文章,有多少可以成为传统寓言那样的广为传播直至成为成语经典?几乎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为什么很难成为一种文体广为流传?
首先,我们要看到现在仍在流行的许多传统寓言,基本上都是过去信息不发达的时代通过“口口传播”逐步形成的,当今如此浩瀚的信息中要删选出精华流传成为“寓言”,实属不易。
其次,寓言一般是以一个浅显的生活小故事用隐喻的方式将大智慧呈现出来。新闻报道也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但是在新闻选材上一定至少是事例具有典型性,所要说明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而且社会意义影响深远,比如环保。时下网络媒体中出现了很多标有“寓言新闻”标签的报道,明显思想深度不够,社会影响有限,大有噱头的嫌疑。
还有,寓言是一种文学方式,寓言的创作是在现实基础上的提炼、虚构、组合,以一个细节突出一个大智慧,将现实和思想非常有张力的结合起来,达到警醒的效果;新闻是不能等同于文学的,其真实性客观性是判定其是否为新闻的重要准则,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写作中,决不能为了达到张力的效果而一味选择性提炼组合甚至虚构。如果这样,新闻报道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意义。
尽管有以上的理由,但现实中也的确存在很有意义的真实故事,其本身具有寓言意境,无须虚构、组合就可成为“寓言新闻”。然而,这种情况毕竟不多。因此,我们可以承认这种文体存在的价值,可以借鉴寓言表达方式进行新闻的写作和文体的探索,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尝试更大限度的将现实和思想结合起来,达到“掩卷而思”的水平。但不要将根本算不上”寓言新闻“的报道随意冠名,出现标签滥用的现象。事实上,真正的“寓言新闻”是少之又少,是很难作为一种文体广为应用流传的。
注释:
①
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② 张旭东:《本雅明的意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 爷
(霍慧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