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训练最后一天:体态测量-应用性空间练习准备

标签:
高尔夫体育中体科训 |
赶在春节前最后一天,完成几件事:
1.体型体态的检查评估:吴晓薇老师将所有孩子的身体结构性问题做了检查标定。同时,大家“光着膀子”击球做视频记录。我们将依此对其技术完成状态与身体形态的关系进行关联性研究。明年每隔三个月,要进行“体适能-技术关联性训练”的训练结果检查。(我想,这帮孩子够走运的!这待遇大概只有巡回赛球员才能享受得到。)
http://s3/bmiddle/4fd5d550td4f45bfd8ea2&690
http://s13/mw690/4fd5d550td4f45c0b6f0c&690
http://s7/mw690/4fd5d550td4f465d76096&690
http://s13/mw690/4fd5d550td4f45c0b6f0c&690
http://s7/mw690/4fd5d550td4f465d76096&690
2.让孩子们尝试技术应用学习的内容:任意用杆,任意设计球路,打“响”100多吗远的一个距离标示牌。过程中,将竞技应用心理的一些知识和注意方式等概念,间隙性的“输入”,希望他们在不经意间学会“真正的打球”。
(邓俊峰居然五次“敲锣”成功,真够神的!其他人也都有很好的表现。对于职业化训练来说,他们仅仅是“菜鸟”,居然能做到这个地步,很开心。
甚至让他们开始“玩玩儿”driver。一群从未用过driver的孩子们,经过短暂的试错后,基本都能轻松送到280左右的目标区。一旦开始大量driver训练,捡球可就成了麻烦了。估计他们都能打出练习场,训练球将是笔大开销。)
几个感想: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体形态的问题非常多,脊柱,肩胛,骨盆问题几乎人人都有。相应的,他们的技术表现形态有很大差异。不同的体态,一定会造成不同的内部本体知觉,表现出的技术缺陷各异。教练如果不是“体能心理技术”的团队工作,几乎不太可能有效完成技术训练。
(有个网友“疾呼”站姿不对。这位大可以“稍安勿躁”。随着训练的深入,尤其是身体平衡敏捷力量速度等专项体能训练的开展,不仅仅是“站姿”,恐怕他们所有的动作表现都会自然地出现大量变化。
只不过,他们的站姿也永远不会是“你,或者其他任何人,认为是正确的”站姿,也不可能和“你,或者任何其他一线优秀球员的”站姿相同,而是形成“他们自己觉得正确的,可以自信的,用于完成任务的”站姿。
尤其,他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和啥子日本韩国小孩的站姿一致。中国人有实力获得单届51面奥运金牌,其中,乒羽等小球方面的贡献有多大?!
所以,我们尊重他们长达百年的经验积累,积极研究欧美的先进运动经验,并从中索取有效的训练方法,但,“要用运动科学的方法”做出合乎训练学规律的训练方案来。至于说“小白鼠”,可以大声地说:没有小白鼠,就没有科学研究和进步。
中国不是,也不应该是欧美高尔夫技术的殖民地,更不应该是日韩殖民地之后的“二等”殖民地。让那些愿意做殖民地的地方当他们的殖民地好了!
否则,所谓追赶欧美运动水平,不过是“当好奴才”。)
总结起来,我们这“第一年”也没做什么:
1.大脑功能和基本心理能力的训练:大概占用总训练时间的四分之一。13-16年龄段,是人脑功能最后成型阶段。以后,基本思维方式不会有改变了。这时候不打下基础,以后如何去当“运动员”?
2.基本(一般性)体适能训练:肌耐力,心肺,基础力量,速度知觉,核心力量和稳定性等等,与专项所要用到的身体能力还相差很远。但,如果这个阶段的一般性体适能不做,以后是“补不回来”的。
3.技术训练:就围绕着器械知觉,身体所有关节自由度的参与和协调能力进行。球能打成啥样,根本不是我们关注的事情。你现在即使打出60杆,不也是“一钱不值”。
简而言之,“能动会动”是中心任务。如果,为了“打准打远”,去牺牲自由度来打准,或者不顾少年身体发育特点,听任他们凭借骨骺都未闭合、充满各种缺陷的身体,去打“360码”,那是“自戕和害人”。
明天陪同家人去过节了。一年后,二年后,三年四年,……我们再来看看训练结果。
(小郁,刚看到您的留言。我们这里真不存在任何STI模式。训练思想简单明确:头一年按身体参与的最大自由度进行。一般商业教学或国外训练方式中,连左腕左肘都加以开发利用的技术训练,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那样,你在开始学球的时候,根本“打不着球”。毫无乐趣可言。
所以,你观察到的内打外等等,其实并不会造成“左曲线路”,而是“打得太直了”。而就在昨天,我们开始做应用学习的第二堂“准备课”,就是让他们利用已经建立的身体全面协调能力,去打出左压,左曲,右曲,……等等各种球路。一方面,检验他们对杆面运动形态的设计,预判,和身体配合完成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明白,“球是你自己按照你自己的设计打出来的,不能打出去后,侥幸地期待出现某种你希望的结果。”
又,看到老詹写的和老魏的合作。谈到左臂直的题目。请詹师弟转告,“伸直”这个词,特别tricky。有些人让他伸直,他真的会“使劲伸直”,肌肉大量参与,还真变成“绷直”了。不同的人对这个概念都会有不同的“思维理解”和“身体解释”。很是“多样性”。
你告诉他,闲得没事,节后到我这里呆几天。十多年老友,上次见面还是在两年前tileist那个讨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