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詹“时间比例”-TPI指型影响平面-应用训练“击发流程”

(2013-02-01 15:58:19)
标签:

高尔夫

体育

中体科训

1.老詹电话问挥杆时间比例的一个问题。费了半天唇舌讲了1234……,放下电话后突然意识到:无聊。许多朋友来电话问起各种技术问题,大多数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而是为了印证他们“已经相信了的看法”。

人脑的“选择性信息索取”是自然生理现象,尤其表现在成年人。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让学员们每周上10个小时的“大脑功能课”,不就是为了孩子们在早期建立更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习惯吗?

时间比例,或者说“挥杆节奏”,经常被球友们谈及。实际上,有关这个问题,最好先定义清楚“节奏”到底是个啥?

“动作学习与控制”是运动训练学中的精要部分。其中,对于“节奏”的文绉绉的叫法是:时间结构。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完成一次技术动作中各个阶段的时间顺序,另一个是:各个阶段所占用时间的相对比例。

简化来说,一是各个动作阶段何时发生何时结束;再就是,不论总时间长短,或快或慢,动作各个阶段所占总时间的比例,或者各时段的相互比例应该是一致的。这样,动作才可以说是具备了“可重复性”。

所以,挥杆的“快慢”不是重点。首先,分段才是第一重要的,没有明确的动作阶段划分,也就无法确定“节奏”;其次,高尔夫挥杆技术是一个预判与执行的过程,其中不应该有针对环境或任务变化而采取的修正行为。所以,每一个动作阶段都是为下个阶段进行的“准备”,所以,各个阶段所占用的时间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被称为“老太太打法”。我们有时倒转球杆头,举起来画个圆,再触球,是骗小姑娘的把戏。

具体到某个人,各阶段比例肯定有差异。Jim Furyk举起杆的动作,是他自己特定的,无论是否合理,他总能保证各个阶段所用时间占总时间比例相同。而让老米做他那样的事,肯定晕菜。

耶鲁大学的Robert D. Grober和Jacek Cholewicki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使用夹在球杆上的传感器测量了杆头静止到顶点的时间和杆头回转到触球的时间,统计了这两个时间比例,发现巡回赛球员的比例接近于3:1,而水平稍差到普通爱好者的比例,方差逐渐增大。

这个实验相当有价值。可惜,我对这个实验的应用性表示怀疑。

姑且不论其采样的有效性和广泛性,以及应用场景的特殊性等影响因素,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分段。

他们采用的分段方式是根据杆头的运动轨迹和时间特性来进行的。这个和“动作学习与控制”所讨论的“动作阶段”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动作是“人”完成的,不是杆头完成的。

一个挥杆者的行为,必然具备“后挥”,“回挥”,“释放”,三个阶段。对应着肌肉的预张,离心收缩,向心收缩。无论是走跑跳投,人类的快速动作基本都是按这个模式进行的。

实际上,许多优秀运动员在球杆尚未上挥到达最远点时,身体已经回转了。被称为“过渡”(有些莫名其妙)。

所以,单凭球杆头的轨迹,恐怕无法有效分析球员“动作”的时间特征。

因此,我们的生物力学实验室在分析“节奏”问题时,通常按运动员的身体动作行为进行分段。

通过对国际一线优秀运动员在实战状态下的影像进行分析统计,的确发现三个时段的“时间结构”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基本都符合人体肌肉的最佳快速工作模式。而,优秀运动员与爱好者的最大差异表现在:优秀运动员总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动作,(driver基本在960-1100毫秒之间),而爱好者经常大幅度浪费时间在启动挥杆过程中。(手、臂或某个部位乱动,回挥时再补偿回来,所谓“用手打球”是也?)


以前有时间做詹粉,看老詹的视频,测量其各阶段时间,能看到与优秀运动员差异不是一般的大。但他昨天告诉我,他的时间比例已经达到3:1了。那么恭喜他,至少按照耶鲁两位教授的分析方式,他“很有节奏”了。

其实,他告诉我,此事的起缘是某个造挥杆分析产品的公司让他试用产品。他不太明白其中“总时间”到底指的是啥。如果他的总时间是1000毫秒,那么下挥的300毫秒,“比例不错”。如果上挥时间是1000,他的总时间是1300多毫秒,那么,不仅“比例不好”,总时间也大大超过优秀运动员完成一次挥杆的时间了。


我这里最近也有个朋友的公司拿一个产品来试用,让我们“提意见”:使用惯性仪,夹在球杆的靠近握把一端,蓝牙发送信号到ipad iphone上,立即计算出挥杆路径,速度等等数据。


类似的复杂设备我们见过很多,像这个产品能够如此简单便携,很了不起。可惜,这个东西问题很大。设计者不太明白:球杆被挥动过程中,会产生径向形变和扭转形变。挥杆方式又分为不释放弹性的“挤压”式和释放杆身弹性产生“鞭打效应”的方式,而且越是优秀运动员越能利用到杆身的扭转弹性释放。

所以,当球杆纵轴运动路径相同时,这个仪器给米克尔森(他经常下压杆身触球),会显示inside-out;而给本侯根,则会宣布:您outside-in了。

看来, 他们需要全部重写软件了。

2.王立在国家级教练班课间和澳洲老头谈起,手指指型对挥杆平面的影响。老头说tpi最近也“发现”了。

难道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下面这几个挥杆者的平面差别,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他们手指形态的差别造成的。(当然,也和身材比例有关)

手的大小,指掌比例,各个手指的长度等等,尤其是拇指的外屈,对平面的影响很大。外屈能力是天生的,和单双眼皮一样,属于基因的显性或隐性表现,更改不了的。我这里还有孩子,一个拇指能外屈,另一个则很硬。

如果您要做本侯根的信徒,但不具备他那样外屈的拇指,那么,您或许可以按他的方式的原理来挥杆,却绝对不会和他的挥杆外观一个样子。甚至,握杆都不可能是一个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