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与忧

标签:
高尔夫体育训练青少年 |
这两天看到匀加速,匀加加速,匀减加速等等的猜想。正好有个今天的训练视频在手边,可以猜出杆头速度到底如何变化的吗?
事实上,我们实验室是对整个杆头速度做测量的,而且是分别在实验室击球状态,和真实竞技环境,做测量比较。
报告的具体内容有保密条款,不方便公布。大致上:不同的人,方式,场景,工作意识,……都会有较大区别。一味打远时,和有目标落点时,特定的某个高水平运动员,其加速度变化也大大不同。单纯比较某两个人的数据,因样品不足,不能得到有统计意义的结论,所以无法判别优劣。
测量误差也有较大影响。
基本判断,重复性比较好的球员,加速度变化主要与其挥杆方式相关联。这些方式算不算是“模型”间的差别?我们不做判断,因为你们有关“模型”的辨别,恐怕是各说各话。
最好,烦请科里奥利老师给出个定义,从力学和工作意识两个方面说说。省得其他人自己去主观“认定”某某是个啥模型之类的。不论其他人是否认可这个定义,至少是针对“同一件事情”在谈话。
喜事较多:
霍伟当了爹了,8斤3两的大大胖小子,足足折腾三天才生下来。今天归队训练。
今年即将出生的STI龙宝宝还有小叶、春燕、王浦的,至少三个!所以我们是“蒙古军团”,到处“游牧+战斗+生养”。不耽误事!!哈哈哈哈
小运动员们有三分之一的人,基本技术结构建立完工。回北京该进行自动化和应用性训练。下半年开始做竞赛训练了。
忧:
比赛的安排混乱,引用一段看到的微博评论:“(针对某赛事突然公布又突然取消)可以说脏话吗?不可以?那我就啥都不说了!”
有才!
w必须归队,刚开始做自由屈伸的基础调整,数量差得远呢,又必须去“为国争光”!这样搞下去,啥时候完成整体的系统性训练?训练需要系统性,连续性!否则一事无成。
霍伟生子,耽误15天训练,又没有时间完成竞赛前的训练任务了,还缺一万次左右的击球训练任务呢。马上要去比赛,能否出成绩,天知道!
“不打无把握之仗”,说起来容易。权当训练赛吧。
前一篇:回南宁-2012赛事
后一篇:补一个视频:有关加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