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票友老兄的图对应的一张图

标签:
高尔夫教学体育娱乐/八卦知识/探索 |
看到票友老兄的图。咱也发一张。
这人是个干啥的:太空实验员?魔术师?货郎?
哈,这是美国著名教练,TGM的主要倡导者Ben Doyle。
教与学:异曲同工。
(不过,不要误会俺在批评他,他只教职业和从事教练工作的人。是个很不错的“教练的教练”。)
在众多运动项目中,存在一些基本的人体运动动作,这些不可再分的动作构成千姿百态的体育动作,从而形成各种运动技术。
体育动作,如推与拉,鞭打动作,缓冲与蹬伸,扭转、相向运动与摆动以及各种跳等,正如最普通的走路一样,是经过“观察-模仿-泛化-熟练-自动化”这一过程的,由潜意识根据已经形成的图示程序来指挥、本体感知(运动神经)激发的条件反射行为。如果加入许多思考,邯郸学步,多半会成为那个“蜈蚣”。
节录一段以前和朋友的通信:
………….竞技技能是以运动技能为基础的。运动技能的习得则是人体各种基本运动能力的组合。所以,训练的“逻辑”是:首先,增强人的各种基本运动的能力。比如,跑,跳,投掷等等。其次,使这些能力有效地转化为(迁移)专项技术能力。
之后,对于运动员,应该进行该项基本运动能力的强化提高,以使受训的该项能力达到超过常人的水平。(现代竞技,“超过常人”都嫌不足,需要“大幅领先”才能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获得成绩。所以,上些“手段”,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能力提高后,如何有效的做到向专项进行“迁移”,是检验教练员水平的一个标尺。这和教授“娱乐型爱好者”完全是不同的工作。需要理解迁移的机制,包括:其生理和心理过程,人体重心的感知过程,暗示的使用,表象的使用….等等。切勿像“收钱授徒”那样,将运动技术的外观(挥杆平面,屈膝角,鸡翅膀….)或自我感觉,技巧,秘籍等等,一股脑地灌注到受训者的脑中,以至使其基本运动能力都丧失。
高尔夫教学市场上,国内外都广泛地存在这个现象,“教练”并不关心受训是否能发挥基本运动能力,而是直接传授专项运动技能,甚至不断制造和创造“技巧”、“tips”来使受训更加迷蒙。许多初学者在起初没有丧失基本能力的时间段内进步较快,之后,越学越复杂,越学越退步,或反复挣扎。
当然,许多著名球员的个人记录,书籍等,无私地奉献了其个人经验和技巧。只是,他们和学习者,大都不明白人体“运动技术的习得过程”。学习者短暂地根据这些技术描述来学习,效果不好,甚至有害无益。但对于从事这项运动的专业人员来说,他们的技术描述却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例证。同时应注意,我们必须依靠“意识与潜意识独立工作”的原理,对其中“错觉”的部分进行鉴别。
记得一个故事:国内早期最有规模的北辰高尔夫学校,教练(依稀记得是年少美?)让学生空挥三个月来建立挥杆的基本能力。三个月内,教练抱着一篮球,谁挥得好,赏赐“一粒”。学生如果得到一次赏赐,犹如“饿狼见到肉”一样。如此,刺激了学生努力练习空挥,以完整地建立身体的本体感知。姑且不论这方式是否是最有效的,但至少,它是符合运动训练规律的方法。然而,这些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一旦转为“教练”,就直接将通过长期训练习得的“专项技术”灌输给他们自己的学生。荒谬可笑。
同理,其他能力,诸如心理和竞技能力等,也需要预先判定该项运动的所需的“特质”,如:需要什么样的心理技能,战术技能,等等。然后根据这些特质,先进行某一方面的基本能力提高(称为一般性训练,或总水平提高),之后再迁移到专项上。同时,这些能力的训练与技术训练都是有机结合的。
上次谈及训练体系问题,简单说说,以后详谈。
现代训练的几个体系中,“模式训练体系”是比较理想的。即:通过长期积累获得的经验数据成为“标准”,受训达到标准后,转入下个阶段。比如,跳高运动员弹跳力的训练,将各项影响因素,诸如推举能力,深跳高度,缓冲间歇,连续纵跳,负重深蹲,…作为变化参数,代入经验数学回归方程,由此来控制训练进度。
对于高尔夫来说,国外可能经过积累(比如TPI的测定系统和美国体能协会的数据库)已经建立了比较实用的“模式训练体系”。国内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沉淀”。所以,如果你能就现有条件进行数据积累,是“填补空白”的丰功伟绩。(可怜,这样的环境,你也只能干点这个了。)
所以,模式训练现在是没有条件进行的。
另一个体系是由教练员控制的“程序训练体系”,即:依靠训练内容和一定的、严格的逻辑顺序,控制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我推荐给你的教案就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的。其中的逻辑关系诸如,大量训练绕桩折返跑,建立头部与身体相对运动时的平衡感知,之后迁移,培养挥杆平衡能力;跳深加强核心区爆发力(功率),迁移到挥杆时,重心的上下快速运动、藕联过程加速,以提供更强大的向心加速能力。…
其他体系还有,模拟法和人机辅助法,在此不多说。特别注意,目前市场上推销的电脑辅助软件与人机辅助训练法是“风马牛不相干”的,切勿混淆。那只是借用人机辅助法中的一些手段来赚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