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尔夫教学体育知识/探索教育 |
先回复留言:
1.博士:同意您的意见,应该添加长草中挥杆模式的灵活应用,比如hitting方面的解释和内容。当草作为杆面-球之间碰撞的“介质”时,碰撞的恢复系数降低,耗散较大。现代球杆利用深的沟槽减小介质的影响,这种杆2010后禁用,以惩罚忽视准确性的球手,是“英明伟大”。
2.绿野兄:hitting在概念上定义为右侧(手,肘,肩)在挥杆“甜点线”运动方向上用力推送。主要是利用小关节的稳定性提高击球质量,或制作特殊弹道,对付特殊击球。对杆头的实际作用仍然是使杆头加速旋转,所以以研究圆周运动的词汇来描述较好。如果说“杆头质量加大”了,似乎不妥当。我以前曾用过这种说法照顾看不懂物理的学生。实际上,应该使用转动惯量比较准确,即“当量质量”与“角加速度”的概念。又:那个学生的确没有进行过专项训练。照葫芦画瓢地模仿和请教,能到如此地步,不容易。我选材,看身体条件,性格,还有最重要的是“感知能力”,这个孩子没有“蛮劲”!讲求效率。有偿引用的“僵力尽除”,通常需要多年才能做到。但我估计他会快很多。注意他的表情:上挥不对抗,下挥是“试着”(控制)走,而非“雷霆万钧地去打伤自己或将球打歪”。没错,他的训练第一步就是握杆。视频中记录了他这两天的握杆训练。另一个视频是一个女生,已经开始去除僵劲,走向自由王国了。正好一年的训练,不易,开心。今年计划“入圈”,打业巡,但是,经济环境恶劣,业巡,乃至中巡,恐怕都岌岌可危。
3.阿宣搞网站,“另立山头”?当山寨大王,如果压寨夫人多,俺来入伙。
(杠杆作用和握杆训练)
人体中肌肉和骨骼组成许多组杠杆。肌肉以关节为支点,利用杠杆原理驱动人体各个环节的运动。在握杆教学中,特别需要重视对两组组杠杆的作用原理详细向运动员做说明,以免发生严重错误,并提高训练效率。
第一组:左臂杠杆。这组杠杆决定了左臂作为引导臂(leading arm)是否能正确发挥作用。通过附图1,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手臂的结构:三个环节分别为:大臂,前臂,手-杆环节,(注意手与杆为一个整体环节)。三个支点包括:左肩关节,左肘关节,桡腕关节。涉及的肌肉可参看肌肉解剖图谱。
正确的握杆方式是:自左肩关节到桡腕关节通过外旋手臂,尽量形成一个整体的杠杆,以桡腕关节为支点,通过小鱼际对杆尾构成支撑。使支撑后这个支点受到的压力可以完整地传导到左肩关节。左臂肌肉群通过左手四个第二指节形成方向一致的拉力。具体到各个手指拉力的分配则根据挥杆模式的不同进行调整。见图2.
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是,握杆训练中做单臂持杆摆动时,左肘弯曲,形成肘关节的“第二支点”,俗话说的“左臂不直”的现象,见图3。虽然这并不严格被定义为“错误”,但因多一个支点后,肌肉运动力线容易出现连接错误,下挥杆时,弯曲的左肘很难在释放时,做到自肩关节到手指的全部“打直”(flat left wrist),造成左臂肌肉无法在杆头甜点线方向提供方向一致的肌肉收缩张力,为杆头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加速度并维持杆头运动方向准确。
另一个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桡腕关节只是起到“支点”的作用,手指只是通过第二指节提供拉力,许多球员训练时倾向利用全部手指将杆尾“环绕地握紧或攥紧”。这样,大量启动前臂中的指伸屈肌张力,造成前臂紧张。启动挥杆时,身不由己的利用前臂启动,并在触球时前臂肌肉主动出力(即:经常听到的“用手打球”)。所以应该反复强调“支点,拉力”的杠杆作用,手指(含拇指)只需提供轻松的“夹钳”(clamp)作用,防止握把在指尖晃动即可,不得用力攥紧。
在进行左臂握杆训练中,教练员的“临场”(on site)监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球员在单臂摆动击球时,很难避免出现加速杆头而“打远”的意识。由于屈肘后,球员可以利用左肘的制动传递角动量到腕关节,提供较高的杆头速度;同时,屈肘后,球员“感觉”比直臂时“舒服”,所以球员总是倾向于屈肘。其实,这恰恰是训练必需克服的问题。教练员应做严格要求,并不断提醒:以左肩关节的转动带动左臂和杆头;杆头与肩关节的转动必需同步;杆头不得快于左肩转动而前出;杆头围绕左肩转动;..等等。反复加深学员印象。另外,“攥紧”容易造成后三指和小臂的酸胀,甚至关节损伤。攥紧后,食指和拇指指端神经对杆头甜点线位置及其运动规律也会失去“触感”(sensing)。
(蹬伸过程的杠杆作用理解)
人的下肢环节:足部,小腿,大腿。主要关节支点为跖趾关节(脚趾与脚掌的连接关节)、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股髂关节)。肌肉部分参看肌肉解剖图谱。(特别重视因“叉腰肌”而名扬四海的“腰肌”:它位于脊柱腰部两侧和骨盆内。由腰大肌和髂(qia)肌两部分组成。作用包括,使大腿屈和旋外;躯干前屈和骨盆前倾。可以通过蛙跳、高抬腿跑、仰卧起坐等练习可发展该肌肉群的力量。常规训练后,可在振动机上做燕式平衡来加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另一些重要的肌肉是腓肠肌和腿后屈肌,它们是提供蹬伸力的主要肌肉。)
蹬伸力在所有以足部支撑为主的运动项目中都是获得能量(外力及冲量)的首要选择,相比于单纯依靠足底摩擦阻力的旋转动作,蹬伸提供的冲量要强大有效得多。人体的蹬伸动作是通过下肢的足杠杆和大小腿的复杠杆完成的。
跖趾关节作为支点的提踵动作(见图示A),在高尔夫挥杆动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围绕这个动作的“故事”不少,常听到有人建议“左后脚跟不要抬起,那样不稳定”之类的tips。实际上,左后脚跟在身体上摆和躯干转动后,是很自然的身体平衡动作,也是提供蹬伸力(增大膝关节屈膝角)必须的动作。提踵的幅度不论大小,即使小到无法在有些著名球手的动作中“目测”观察到,它都必定存在。没有道理对提踵这种自然的平衡动作和蹬伸准备通过拉紧某些肌肉进行“自身对抗”。对抗的结果反而是破坏平衡,更加地“不稳”。我们可以参考著名的长打明星们(如Mike Austing)左足以跖趾为支点的提踵动作。一些通俗的tips里也有“踩暴脚下的橘子”等,而如果没有提踵,又如何“踩暴”。
无可争议的是,在下挥杆时,善于利用右腿蹬伸力的球手们通过跖趾关节为支撑的强烈蹬伸后迅速地提踵,直至右足完全立起。而许多业余爱好者不过是上身前冲后,立起脚尖的跟从动作。其身体重心的水平转移幅度“自我感觉”很大,实际上,不过是“从左大腿移到左脚”的虚假动作而已。重心只有通过右脚的蹬地后再向左侧移动,才构成真正大幅度的weight shift。
图B的计算说明蹬伸力的来源和计算方法。有关蹬伸的原理和训练方法因为在高尔夫挥杆动作中极其重要,需要一个完整的章节加以叙述。本节只简要说明下蹬伸的过程:站位完成后,双腿形成一定的屈膝角;上挥杆启动,身体上摆和转动,左膝通过提踵后屈膝角减小;右膝根据个人情况,髋部移动和转动使右膝屈膝角或多或少地增大(增大较多的例子有本侯根等);下挥杆时,身体重心大幅加速降低,右膝角度迅速减小后蹬起,膝关节伸展,重心向左脚转移;随后左跖趾关节压力增大,左膝关节伸展;在释放时双膝关节同时完成用力状态;随挥时,左腿膝关节伸展完成,左腿完全直立稳定地支撑身体,右脚跟从立起。
值得说明的是,身体高大强壮的球员,或做距离要求不高的击球时,以肩袖带动转肩和上摆手臂启动上挥杆,通过转肩、转髋、改变膝关节屈膝角构成蹬伸力量,即Jim Mclean倡导的“肩-足x-factor”。随后,肩关节回转,髋关节启动下肢蹬伸和支撑制动,产生双臂-杆头的角加速度。对于身体较为矮小的球员,应该学会以髋部腰肌启动的挥杆方式。
肌肉生理横断面面积大的关节称为大关节,反之为小关节。我国统计的男子各关节平均关节断面面积数据为(单位:平方厘米):肩带及肩关节139;髋关节,左261,右213;膝关节,左160,右161;踝关节,左158,右155。原则上,当需要表现大的运动速度时,运动链中大关节最好首先被激活。肌肉生理断面大,产生的肌力矩也大。充分发挥大关节的潜力,对技术动作完成有利。当然,在对动作质量要求较高,如对准确性要求高的击球中,可以利用小关节稳定、迅速的特点,使用小关节启动。总之,高尔夫的教学与训练中,不应局限于一种启动方式的训练。更不能拘泥于某种特定地肌肉活动顺序。指导和训练球员在特点环境条件和特殊需要时的“灵活应用能力”同样是教练员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