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暑假已过三分之一

(2025-07-31 17:38:45)
       到今天,暑假已过三分之一。盘点一下这半个月的收获吧。
       读书方面,读了二本半书,一本《山居杂忆》,一本《额尔古那河右岸》,半本《迈向权力巅峰的女人》。前两本都是妹妹推荐的,她最近半年读了很多书,推荐给我有十来本,上班的时候看的不多,放假了自己独处的时间比较多,容易静下来读书。这两本书看完后,细细回想,都是从女人的视角来看世界的。两本书都讲了将近一个世纪那么长的故事。世事变迁,风土人情,人生百态。故事发生地一个是在杭州,一个是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一个是江南,一个是东北大森林。地域跨度挺大,所体现的环境完全不同。江南富户的生活是精致的,舒适方便的。一年四季不同的节日,以及成年人的婚丧嫁娶是隆重而繁复的。东北大森林里的生活是原始的,简单的,也有婚丧嫁娶,两个体现出不同的风土人情。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都经历了生离死别,在漫长的人生路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和感伤。虽然两本书写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以我的视角来看,两本书却有着女性共同的情感。在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上,她们的人生体验曾现给大众的是永恒的记忆。是崇尚美的、自然的生活,心灵追求的是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她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对自己周遭的世界心存善意,还有坚韧不拨的意志,遇到困难不妥协的女人所独有的那种韧劲。于是在两位女主人公的漫长的人生中,她们的收获满满,内心体验也很丰富。这种丰富是对这个世界心存善念的爱以及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人生智慧。从而,我的心灵被浸润,被滋养,以善念看待周遭的一切。
       生活技能方面,我学会做了几样主食,一样香蕉松饼,一样烤欧包,还是蒸牛奶蛋糕。做菜方面,没有太多的提升,昨天参与做了烤茄子,效果不好。
       自己一个人吃饭,有时候总想凑乎,再加上体重一直超标,所以也在刻意节食。
       上周在北京,和妹妹吃了顿大餐,大夏天,我们吃了涮铜火锅,大汗淋漓,两人吃得有点撑。
       车的右后轮又缺气了,这次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原来扎了一个螺丝钉有2公分那么长。又多了一次人生体验,给汽车去补胎。我记得小时候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是一样的,都是有硬的外胎和软的内胎,内胎充起气来,人们还当游泳圈使。我小时候还把破了的汽车内胎胶皮用剪刀剪成细长条跳皮筋。我以为补胎还象以前那样抽出内胎找到破洞用胶水粘上一小块皮子。再充气还原。结果,我发现现在补胎有专业的机械,把轮胎外壳从轮毂下卸下来,里面并没有软的橡胶胎,直接用现成的小胶片,打开包装,挤上胶粘在扎钉子的地方,稍等一分钟等胶片和轮胎粘好了,再用机械把轮胎套在轮毂上,再充气即可,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充好气的轮胎再拧在车架上,用螺丝固定好即可。原来时代在发展,轮胎也在进步啊。
        上周六去监考,小谢安排我7点半去考场,结果他们8点半去,我早去了一个小时,在等待的过程中,我在那个大厅打开手机练起了瑜伽,等我练够半小时后,我才发现头顶有只摄像头。我练瑜伽时以为只我一个人,就把外套脱了,里面只穿了一件露着膀子低胸的背心。我一下就想起1984那本书了。现在人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人们大多数在监控范围内。
        前段时间因为领了退款,于是我每次去北京买了火车票就有派出所的电话打来,问我上北京去看吗,怕我去上访。其实,这件事我自认倒霉,早就不想了,突然又通知我去领钱,有种失而复得的惊喜。只是往事不堪回首,损失惨重啊!
       每次去北京看病,王大夫给我的时间很短,好似我的病无足轻重,我有点小题大作。能把把脉就不错了,有时候连把脉的环节都省去了。我的心里觉得中医怎么也得望闻问切,看看舌头,问问症状,他最多把把脉,就开始下药了。我每次去北京光车费来回三百多,挂号费三百多,医保报销后药钱小一千。但是我的病似乎没有太显著的变化,可能中医治病就这样吧。配合医生吃药吧。每次我反应睡不着,药方就会加个酸枣仁,我要是反应胃口不太好,就会有养胃的,我说掉头发,就会有防止掉头发的,但大部分的药是活血化淤的,妹妹每次拿到药方后看到不同的药就百度一下,一查不要紧,原来活血化淤的药有那么多种。我们惊叹王大夫的脑子里有多少种药方呀,每次都不同。但每次综合下来,都是活血化淤的多。我的关节疼在中医来说就是痹症,就是有堵的地方,不通了,需要疏通。
       爸爸每周三要洗澡,振华街常洗澡的地方终于经营不下去关门了。老爸只好又找地方,在领阅附近找了一家不错的,洗得挺满意,澡堂子挺大,人不多,那天只有老爸一个顾客,那么大的水池子可以游泳了。自从老爸给我写书法毛笔字以来,到领阅来的次数逐渐多了起来,现在因为洗澡,以后更是雷打不动每周至少得来一次了。当年买领阅的房子希望他们二老住电梯房,省得还得爬六楼。结果老爸念旧,不舍得离开老房子,那里有太多的记忆在里面,我每次回去都有点感伤,振华街是我和儿子一起成长的地方。儿子长大后,离家越来越远,留给我们的只有他曾经用过的书,使过的笔。儿时的欢笑回忆那么珍贵。还有那时候还年轻的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不认输
后一篇:假期也不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