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与王村(二)
(2018-12-07 14:29:45)
标签:
典籍历史文化 |
分类: 地方文化 |
读书著述
民间采风
《聊斋志异》中还有四篇故事与其东家毕际有有直接关系。《杨千总》为毕际有口述其父毕自严任洮岷兵备道时亲历事件加工而成;《颠道人》则是记叙的毕际有的姑父殷文屏之事;《五羖大夫》《鸲鹆》为毕际有亲自撰写,蒲松龄加工收入。《狐梦》为与少东家毕盛钜在绰然堂抵足而眠,说与蒲松龄的一个梦境,蒲氏铺陈而成。《马介甫》一篇则是其好友毕世持续补。甚至毕府仆佣也为他的创作提供素材。《祝翁》写一个老翁死而复活,又约其妻同卧而死的故事。篇末注明:“康熙二十一年,翁弟妇佣于毕刺史之家,言之甚悉”。
蒲松龄一生中还创作出1000余首(阕))诗词,基本内容是记录其交友、行迹和对人对物的感慨抒发。他于康熙十八年到毕府做塾师,到康熙四十八年撤帐归家,这30年不仅是小说、俚曲、杂著创作高峰期,也是其诗词创作的旺盛期。30年中在毕府共创作了780余首(阙)诗词,占到其诗词总数的近百分之八十。绝大部分是描写王村地区风物风景和与当地文友酬唱之作,其中有关石隐园的题咏占很大比例。绰然堂、万卷楼、振衣阁、效樊堂、绮霞轩,怪石修竹,奇花异草,均有入诗。
纵志游历
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乔梓、毕莱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
其一
重重花影日光微,主客开襟坐四围。
春满芳林红渐老,寒凝新草绿初肥。
君家子弟皆英妙,我兴癫狂欲遄飞。
此际不因匏系苦,便应潦倒醉忘饥。
其二
开樽琥珀漾金光,良友欢逢意兴长。
山石如林青绕座,桃花无缝锦成行。
谈顷雅剧飞觞缓,风起微尘坠粉忙。
可喜芳辰仍载酒,英英年少半门墙。
这两首诗,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的春天和毕盛钥兄弟、邱希潜等文朋诗友结伴登豹山看桃花而写。诗中抒发了与文朋诗友们登豹山赏桃花流觞狂饮的豪迈情怀,也隐约感到了作者苦闷、压抑、郁郁不得志、借酒浇愁的心境。
还是这一年的春天,再一次登临豹山,有题曰《豹山》的七律一首:
豹山喜近异人栖,景物幽芳翰墨题。
丛舍遥含春树里,危峰对插梵宫西。
眼看石阵云霞护,想见军容步武齐。
我欲凭高呼帝座,一声长啸暮天低。
这首诗以拟人化手法,感谢豹山接纳他这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潦倒书生,酣畅淋漓地描写豹山美景。
康熙二十八年(1689),蒲松龄49岁,再偕朋友登临豹山。此行有《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诗三首,其三为:
玉皇宫阙绣苔痕,白草青岚接观门。
上下云堆迷鸟道,东西雨脚暗山村。
阁中履满人盈座,殿角烟寒酒一樽。
呼吸若能通帝座,便将遭遇问天尊。
这首诗没有注明季节,但从诗中可以推知是秋天。这一次是受好友邱希潜兄弟父子邀请,到豹山之阳的巩家坞村饮酒后与邱氏兄弟父子一同登豹山,傍晚时分“东西雨脚暗山村”,暴雨眼看到来,就到豹岩观天尊殿内避雨。表面写的登山遇雨的遭遇,实则是命运不公的遭遇。一腔悲愤,叩问苍天,怀才不遇的情怀跃然纸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蒲松龄50岁,有《九日登豹山》古风诗一首。而《蒲松龄诗集》中,庚午年(康熙二十九年)只有这一首诗。这一年是蒲松龄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年份。是年秋,他赴济南应乡试,在第二场考试中“因故被黜”,到底因的什么“故”被黜,所有资料均语焉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对于年过半百的他是一次更加沉重的精神打击。这是他自23岁以来第七次参加乡试,考取功名的希望再一次破灭,心情可想而知。对应这一年的遭际,从这首诗中能强烈感觉到他的这种心情:
九日登豹山
乘兴直上西南山,山头松柏高丸丸。
观童尸解石血殷,剩有老道械捁残。
为我述之心骨酸,况复落魄鬓毛斑。
老友载酒坐相欢,我醉欲歌行路难。
世事茫茫何其真,拍手大叫沧溟寛。
50岁以后,他还用淄川方言写成为当地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80多万字的聊斋俚曲、戏剧。主要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磨难曲》《增补幸云曲等》等俚曲。戏剧有,《闹馆》《钟妹庆寿》《南吕调九转货郎儿》等。有些俚曲、戏剧当时便在民间演出、流传。
关于他创作俚曲,曾在毕家流传一个“跑死狗”的故事:据传,每当夜深人静,蒲松龄便到振衣阁二楼,点亮昏黄的豆油灯,铺纸握笔,开始写作。每每写到兴致时,就会脚踏楼板,“咚咚”作响,与他做伴的大黄狗以为主人唤它,就急急跑上楼去。夜夜如此,天长日久,大黄狗累死了。
蒲松龄坐馆王村其间,写下了大量悯农诗,农家的困苦之情和作者对他们的同情流注笔端,也记载下当地被灾的史实,仅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四十三年,即有《十三夜微雨,俗占雨云,重阳不雨盼十三,感而作此》《糠市》《正月二十喜雨》《二十五夜雪》《五月归自郡,见流民载道,问之,皆淄人也》《流民》《饿人》《流民蒙君恩,载送东归》《饭肆》《旱甚》《六月初八夜雨》《闻淄东无雨》《喜闻雨信》《忧荒》《记灾》《微雨》《虫后仅余荞菽,而久旱又将枯矣。时雨忽零,奈数里外未之沾及。闻毕公漪对客雪涕,感而作此》《见刈麦,慨然怀靖节》《密云不雨》《夜小雨》《诸灾并作,秋稼已空,十月犹旱,麦田未耕。月来雨频降,吾乡独不及沾。延息待苏,不免憾造物之偏也》《月夜薄阴》《十月二十二日雨》等20余篇,皆是“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叹。
他不仅致力于小说、诗词、戏曲、俚曲等的文学创作,还利用石隐园万卷楼的藏书,先后选录、编撰《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观象玩占》《婚嫁全书》《帝京景物略选》《小学节要》《庄列选略》《宋七律诗选》《家政外编》《会天意》《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适合于大众阅读的普及性读物。以韵文写成的《日用俗字》以及实用性工具书《农桑经》《药祟书》《婚嫁全书》等,尤其受到王村地区百姓的喜欢。这些作品是康熙四十年(1701)前后,蒲松龄60岁左右时在西铺写成,直接为老百姓服务的实用性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