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松龄与王村(二)

(2018-12-07 14:29:45)
标签:

典籍

历史

文化

分类: 地方文化

读书著述

 勤奋读书   蒲松龄一生创作出了200余万字的作品,其主要创作成就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此外,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杂著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其创作历程,大部分作品是到西铺毕府之后完成的。设帐毕府,蒲松龄生活安定,他有机会饱读毕家万卷藏书楼内的藏书,如鱼得水,尽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知识面开阔,思想升华;东家毕际有当时是淄川县闻人名士,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文人圈子,蒲松龄很快融入圈子,视野更加远阔,文学创作产生质的飞跃,进入一个高产期。他在毕家后期,除了辅导学生举业外,为毕家做些案牍事务,接待些场面上人物,相当一部分时间放在读书著述上。

民间采风   康熙十八年进入毕府时,他的《聊斋志异》已经写作大半。来到毕家后,他经常利用教学之余,纵游王村周围山川胜景,深入当地民间采风,搜集创作素材,再对《聊斋志异》进行重新修改与补充。“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凝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集腋为裘”,“浮白载笔”,在石隐园绰然堂中终于完成了他的这部以心血凝成的“孤愤”之作。据统计,《聊斋志异》400余篇故事中,有近五分之一取材于王村本地或毗邻的章丘、长山(周村)、邹平、齐东、历城、淄川西部地区。有些篇什中信笔点染,将毕氏子弟写入故事中。《绛妃》《大司农》《查岈山洞》《狐梦》《骂鸭》《狐入瓶》等,写的就是身边人身边事。《绛妃》一篇就是到石隐园观赏牡丹花而引起。“绛妃”指的是石隐园里一株绛红色牡丹花。癸亥岁(即康熙二十二年, 1683),暮春某天,蒲松龄随东家毕际有到石隐园赏花,回到绰然堂有些累了,午后小憩得梦。梦中受到两个“被服艳丽”女郎的邀请,“有所重托,敢请移玉”,说是“绛妃”召见。他跟着两位佳丽来到一处“金钩碧箔,光明射眼”的大殿内,受到一位“环佩铿然,状若贵嫔”女子的迎接,随之对他设宴招待,礼遇有加。蒲松龄惊愕之余,问明缘由,原来“绛妃”是石隐园里的花神,经常受到“封家婢子横见摧残”(“封”暗喻“风”,指的是牡丹花被大风摧折),听说先生文笔了得,“烦君属檄草尔”。蒲松龄于是“文思若涌,少间脱稿”,写出了一篇替“绛妃”抱打不平,让花神一族扬眉吐气的铿锵檄文。本篇假托梦境,表现的是扶弱抑强、惜香怜玉的本真情感。

《聊斋志异》中还有四篇故事与其东家毕际有有直接关系。《杨千总》为毕际有口述其父毕自严任洮岷兵备道时亲历事件加工而成;《颠道人》则是记叙的毕际有的姑父殷文屏之事;《五羖大夫》《鸲鹆》为毕际有亲自撰写,蒲松龄加工收入。《狐梦》为与少东家毕盛钜在绰然堂抵足而眠,说与蒲松龄的一个梦境,蒲氏铺陈而成。《马介甫》一篇则是其好友毕世持续补。甚至毕府仆佣也为他的创作提供素材。《祝翁》写一个老翁死而复活,又约其妻同卧而死的故事。篇末注明:“康熙二十一年,翁弟妇佣于毕刺史之家,言之甚悉”。

蒲松龄一生中还创作出1000余首(阕))诗词,基本内容是记录其交友、行迹和对人对物的感慨抒发。他于康熙十八年到毕府做塾师,到康熙四十八年撤帐归家,这30年不仅是小说、俚曲、杂著创作高峰期,也是其诗词创作的旺盛期。30年中在毕府共创作了780余首(阙)诗词,占到其诗词总数的近百分之八十。绝大部分是描写王村地区风物风景和与当地文友酬唱之作,其中有关石隐园的题咏占很大比例。绰然堂、万卷楼、振衣阁、效樊堂、绮霞轩,怪石修竹,奇花异草,均有入诗。

纵志游历  蒲松龄在西铺30多年,王村地区周围30多千米范围内的山川胜迹,都留有他游历的足迹。距离西铺村西南四里路的豹山是他经常登临的一处胜景,收入《聊斋诗集》的1000余首诗作中,有十数首写到豹山。豹山位于冲山山脉的最西端,为古时淄川县与章丘县界山。一条山峪将豹山分成东西两个山头,东边的叫作东豹山,西边的叫作西豹山。豹山并不高大巍峨,海拔高度只有351.8米,却是一座山以人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明朝中期,山顶就建有龙王庙。万历年间,苏李庄时任吏部考功司郎中的王教,就在东豹山捐资修建豹岩观。而西豹山巨石危累,如步武列阵,蔚为壮观。其中一块巨石上,有一二尺长半寸深的巨型人足形凹痕,乡人传说是八仙过海时“八仙”从此路过,在此石上小憩所踏,被乡民称作“仙人床”。而另一块上百吨的巨石,突兀山坳,如耧斗覆地,被乡民称作“耧斗石”,虔诚膜拜,敬如神灵。豹山南麓东西排列有两个村子,一个名曰南坡,一个叫作巩家坞,豹山北麓方圆七八里范围内,分布有王村、苏李庄、西铺、万家庄等村。自明朝中叶,豹山前后这数个村庄的王家、毕家、沈家、邱家、唐家等几个大家族迅速发达,人文蔚起,科甲连第。当时淄西地区的闻人贤士除毕际有、毕盛钜,还有毕世持(字公权)、毕盛统(字子帅)、毕盛钰(字振叔)、毕盛钥(字莱仲)、唐梦赉(字豹岩)、王永印(字八垓)、邱希潜(字行素)等都集中在这几个村庄,蒲松龄与他们都有密切交往。他们经常结伙登临豹山,春赏桃花,夏听松风,秋观黄菊,冬观雪景。清溪流觞,篝火炙肉,大快朵颐,忘情山水,每每诗兴大发,引吭高歌。蒲松龄吟咏豹山的诗作,集中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也就是蒲松龄484950岁的三年间。从这三年间集中写豹山的诗作中,可以窥测到诗人年过半百之时对人生的彻悟、对命运的无奈。 康熙二十七年有三首诗写到豹山:

三月十九日,同邱行素乔梓、毕莱仲兄弟登豹山看桃花

其一

重重花影日光微,主客开襟坐四围。

春满芳林红渐老,寒凝新草绿初肥。

君家子弟皆英妙,我兴癫狂欲遄飞。

此际不因匏系苦,便应潦倒醉忘饥。

其二

开樽琥珀漾金光,良友欢逢意兴长。

山石如林青绕座,桃花无缝锦成行。

谈顷雅剧飞觞缓,风起微尘坠粉忙。

可喜芳辰仍载酒,英英年少半门墙。

这两首诗,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的春天和毕盛钥兄弟、邱希潜等文朋诗友结伴登豹山看桃花而写。诗中抒发了与文朋诗友们登豹山赏桃花流觞狂饮的豪迈情怀,也隐约感到了作者苦闷、压抑、郁郁不得志、借酒浇愁的心境。

还是这一年的春天,再一次登临豹山,有题曰《豹山》的七律一首:

豹山喜近异人栖,景物幽芳翰墨题。

丛舍遥含春树里,危峰对插梵宫西。

眼看石阵云霞护,想见军容步武齐。

我欲凭高呼帝座,一声长啸暮天低。

这首诗以拟人化手法,感谢豹山接纳他这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潦倒书生,酣畅淋漓地描写豹山美景。

康熙二十八年(1689),蒲松龄49岁,再偕朋友登临豹山。此行有《九日同邱行素兄弟、父子登豹山》诗三首,其三为:

玉皇宫阙绣苔痕,白草青岚接观门。

上下云堆迷鸟道,东西雨脚暗山村。

阁中履满人盈座,殿角烟寒酒一樽。

呼吸若能通帝座,便将遭遇问天尊。

这首诗没有注明季节,但从诗中可以推知是秋天。这一次是受好友邱希潜兄弟父子邀请,到豹山之阳的巩家坞村饮酒后与邱氏兄弟父子一同登豹山,傍晚时分“东西雨脚暗山村”,暴雨眼看到来,就到豹岩观天尊殿内避雨。表面写的登山遇雨的遭遇,实则是命运不公的遭遇。一腔悲愤,叩问苍天,怀才不遇的情怀跃然纸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蒲松龄50岁,有《九日登豹山》古风诗一首。而《蒲松龄诗集》中,庚午年(康熙二十九年)只有这一首诗。这一年是蒲松龄人生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年份。是年秋,他赴济南应乡试,在第二场考试中“因故被黜”,到底因的什么“故”被黜,所有资料均语焉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对于年过半百的他是一次更加沉重的精神打击。这是他自23岁以来第七次参加乡试,考取功名的希望再一次破灭,心情可想而知。对应这一年的遭际,从这首诗中能强烈感觉到他的这种心情:

九日登豹山

乘兴直上西南山,山头松柏高丸丸。

观童尸解石血殷,剩有老道械捁残。

为我述之心骨酸,况复落魄鬓毛斑。

老友载酒坐相欢,我醉欲歌行路难。

世事茫茫何其真,拍手大叫沧溟寛。

50岁以后,他还用淄川方言写成为当地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80多万字的聊斋俚曲、戏剧。主要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磨难曲》《增补幸云曲等》等俚曲。戏剧有,《闹馆》《钟妹庆寿》《南吕调九转货郎儿》等。有些俚曲、戏剧当时便在民间演出、流传。

关于他创作俚曲,曾在毕家流传一个“跑死狗”的故事:据传,每当夜深人静,蒲松龄便到振衣阁二楼,点亮昏黄的豆油灯,铺纸握笔,开始写作。每每写到兴致时,就会脚踏楼板,“咚咚”作响,与他做伴的大黄狗以为主人唤它,就急急跑上楼去。夜夜如此,天长日久,大黄狗累死了。

蒲松龄坐馆王村其间,写下了大量悯农诗,农家的困苦之情和作者对他们的同情流注笔端,也记载下当地被灾的史实,仅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四十三年,即有《十三夜微雨,俗占雨云,重阳不雨盼十三,感而作此》《糠市》《正月二十喜雨》《二十五夜雪》《五月归自郡,见流民载道,问之,皆淄人也》《流民》《饿人》《流民蒙君恩,载送东归》《饭肆》《旱甚》《六月初八夜雨》《闻淄东无雨》《喜闻雨信》《忧荒》《记灾》《微雨》《虫后仅余荞菽,而久旱又将枯矣。时雨忽零,奈数里外未之沾及。闻毕公漪对客雪涕,感而作此》《见刈麦,慨然怀靖节》《密云不雨》《夜小雨》《诸灾并作,秋稼已空,十月犹旱,麦田未耕。月来雨频降,吾乡独不及沾。延息待苏,不免憾造物之偏也》《月夜薄阴》《十月二十二日雨》等20余篇,皆是“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叹。

他不仅致力于小说、诗词、戏曲、俚曲等的文学创作,还利用石隐园万卷楼的藏书,先后选录、编撰《省身语录》《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观象玩占》《婚嫁全书》《帝京景物略选》《小学节要》《庄列选略》《宋七律诗选》《家政外编》《会天意》《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适合于大众阅读的普及性读物。以韵文写成的《日用俗字》以及实用性工具书《农桑经》《药祟书》《婚嫁全书》等,尤其受到王村地区百姓的喜欢。这些作品是康熙四十年(1701)前后,蒲松龄60岁左右时在西铺写成,直接为老百姓服务的实用性工具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