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2013-11-24 07:30:12)
标签:

知行力

王建中

冲向巅峰

培训

福利

分类: 破局

 

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培训是对员工最好的人文关怀,培训是对企业最好的自我关怀”,这是2004年我在为汾酒集团进行企业文化咨询项目时为汾酒集团确定的培训观。

企业的所有工作都是通过员工来完成的,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从员工角度讲,培训可以有效增强员工个人的综合能力,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及基本技能,可以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发现自身的潜能,从而使员工生活更加美满、事业更加成功,因而培训被看成是一种长期的、影响深远的福利和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人文关怀;从企业角度讲,培训可以有效强化组织的核心能力,增强团队的协作水平,是凝聚员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配套措施,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是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步骤,同时训练有素的员工可以更高效有序地完成工作,因而培训也被看成是对企业最好的自我关怀。

员工培训对于企业健康稳步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毋庸质疑。对员工的培训就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一种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虽然员工培训并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唯一途径,但员工培训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图得到贯彻,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公司的制度得到具体落实。

松下幸之助讲过一句话:“一个天才的企业家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对职员的培养和训练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教育是现代经济社会大背景下的杀手锏,谁拥有它谁就预示着成功,只有傻瓜或自愿把自己的企业推向悬崖峭壁的人,才会对教育置若罔闻。”

东京迪斯尼对员工培训高度重视,并成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在迪斯尼,清洁工是游客碰面最多的人,他们的工作形象直接影响着游客对迪斯尼的印象,因而东京迪斯尼对即使是只工作两个月时间的暑期清扫工,也要花上三天时间培训他们如何扫地和服务。

第一天上午要培训如何扫地。扫地有3种扫把:一种是用来扒树叶的;一种是用来刮纸屑的;一种是用来掸灰尘的。怎样扫树叶,才不会让树叶飞起来?怎样刮纸屑,才能把纸屑刮得更好?怎样掸灰,才不会让灰尘飘起来?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都要经过严格地培训。而且扫地时还专门规定:开门时、关门时、中午吃饭时、距离客人15米以内等情况下都不能扫。

第一天下午学照相。十几台世界最先进的数码相机摆在一起,各种不同的品牌,每台都要学,因为客人会叫员工帮忙照相,可能会带世界上最新的照相机来这里度蜜月、旅行。如果员工不会照相,在游客需要帮忙照相时就不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二天上午学怎么抱孩子。孩子的妈妈可能会叫员工帮忙抱一下小孩,但如果员工不会抱小孩,动作不规范,不但不能给顾客帮忙,反而会增添顾客的麻烦。抱小孩的正确动作是:右手要扶住臀部,左手要托住背,左手食指要顶住颈椎,以防闪了小孩的腰,或弄伤颈椎。不但要会抱小孩,还要会替小孩换尿布。给小孩换尿布时要注意方向和姿势,应该把手摆在底下,尿布折成十字形。

第二天下午学辨识方向。游客因为陌生经常会问路,洗手间在哪里?我想要买可乐……每一位清洁工都要把迪士尼的平面图刻进脑子里,哪怕是第一天工作,也不能对问路的客人说,我刚来,我不知道!

第三天是花一整天的时候培训沟通方式。首先是与人沟通的姿势,必须要礼貌和尊重,例如和小孩子说话时必须蹲下,这样双方的眼睛保持在一个相等的高度,不能让小孩子仰着头说话。迪士尼要求清洁工会讲一句多个国家的外国话,内容是“对不起,我不能与你顺利沟通,我这就联系办公室,让能够和你交流的人来这里。”

三天培训结束后,清洁工们才会被分配到相应的岗位开始工作。迪士尼为什么要花这些力气去培训清洁工?迪斯尼认为,越是底层的员工越是代表着迪士尼的形象,也越能直接为顾客提供服务,而服务和形象是迪斯尼的灵魂所在。也就是说,迪斯尼把每一个基层员工都看成是自己这个团队的灵魂!

企业最大最高的成本,在于使用一批态度不积极、技术不熟练、服务不到位的员工。拿制造业来讲,非熟练工与熟练工相比,企业会多付出数倍的成本:一是操作技能不熟练,做同样的工作会花更长的时间,效率低下,但企业仍然得为这段无效时间支付工资;二是出错概率极高,不断反复,耗时耗力,会形成更多的配件损耗和资源浪费;三是机器停工时间增多,设备设施造成极大浪费;四是员工流动频繁,没有受过培训的员工比接受过培训的员工更容易转换工作,一批批不熟练的员工可能技艺还没掌握好,就已经离职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不只是可以满足员工不断提升的需求欲望并提升员工素质,而且员工素质得到提高后,企业可以因势利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正是双赢的思维与结果。企业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的要求,从而保障企业的利益。

员工需要培训,企业想培训员工,但在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有些企业对员工培训持消极态度,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愿承担培训员工所带来的风险。有些员工受训以后,操作技能和知识水平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如果企业不能适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给员工以职业设计和愿景规划,那么员工就可能会选择离开公司,故而有些企业主就会有“员工得到培训后就离职了,还是不要培训为好”的感慨。

培训已经得到许多世界著名企业的高度重视,并为企业的发展不断注入着新的活力,学习型企业蔚然成风。自1955年通用电气公司在全球建立第一所企业大学始,企业大学在全球迅速蔓延。1988年到1998年间,企业大学数量由400家猛增到1600家,到了2003年又超过2000家,2010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创记录的3700家。财富世界500强中近80%的企业,拥有或正在创建企业大学。《2013-2017年中国企业大学建设运营与典型案例分析报告》显示:美国的上市公司中,拥有企业大学的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比没有企业大学的市盈率明显要高。

培训是企业给员工的最大的福利,但这种福利会带来什么效果则完全取决于员工自己。作为一个受训者,你是知识的买方,买与不买的决定权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而作为员工,你却成了能力的卖方,购买与否的决定权掌握于他人之手。对于每一次培训,你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如何迅速地将买进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企业送给你的福利才会发挥最大的效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心澈如泉
后一篇:发现商业模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