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场逐步回暖 金融股获QFII青睐——11月大宗交易情况简析

(2013-12-02 14:10:33)
标签:

校园

《红周刊》作者 刘增禄

    随着行情的企稳回升,11月大宗交易市场交投热情明显活跃,成交金额上升近七成。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大宗交易市场的回暖或暗示产业资本开始看好未来市场变化。

市场逐步回暖

    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月内A股大宗交易市场共有317家公司发生大宗交易921次,累计成交22.16亿股,涉及成交总金额239.87亿元,成交规模相比10月的141.7亿元环比上升69.28%。

    “从以往大宗交易成交情况看,一般周成交或月成交活跃时,则市场多处于相对强势的状态。”分析人士认为,11月大宗交易市场的活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A股市场人气的回升。而此观点从记者所统计的数据上也有所证明,截至11月28日,11月的4个交易周周成交金额出现了持续攀升,从月初首周的41.68亿元上升至第二周50.78亿元后,第三周大幅增长至70.73亿元,而从本周前4天成交看有可能继续放量,仅本周前4天现已成交69.47亿元。与大宗交易成交增长同步的是,这4周的大盘涨幅分别为-2.02%、1.41%、2.83%、1.05%,市场正逐步回暖。

    回暖的积极信号还可从大宗交易市场整体交易折价率变化中看出。截至11月28日,921次大宗交易整体折价4.92%,相较10月再度降低,月内以溢价成交的交易高达153次,超过10月整月水平。而以历史经验看,大宗交易折价率的变动往往与市场的涨跌密切相关,大宗交易折价率出现下滑大多出现在大盘企稳及反弹初期,大宗交易市场整体折价率的下降表明市场的惜售心态有所抬头,主力资金开始逐步由空转多。

机构、游资交投活跃

    其实,11月大宗交易的活跃不仅是因10月份三季报窗口期压抑了大小非增减持意愿而出现报复性反弹,同时也是机构和游资看好三中全会召开后带来的改革预期而积极布局。

    统计显示,截至11月28日,国内机构共出现在28家公司买方席位中,其中有多家公司明显受到机构的重仓看好。如机构在11月20日从汇川技术的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共19名股东手中接盘991万股股份,耗资4.68亿元,成交价相比前一日收盘价折价6.94%。对于汇川技术的看好,其实与三季度期间对其大力抛弃有关,在三季度期间,老一批机构通过大幅减持退出了前十大流通股东行列,随着四季度市场的调整,汇川技术并未出现明显回调,相反因业绩的大幅增长,股价有重新走强趋势,这导致部分机构又重新考虑买入。

    外高桥和杭齿前进在11月也得到了机构和游资的认可。如机构专用、QFII的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和中金公司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营业部席位,在11月动用了5.69亿元买入外高桥;而著名游资席位中信证券杭州定安路证券营业部,则于11月25日通过大宗交易分2笔以0.44%的溢价率买入了757.92万杭齿前进,合计成交金额高达5229.65万元。

QFII青睐金融蓝筹

    数据还显示,自9月份以来,中金公司淮海中路营业部、中金公司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营业部、中信证券总部、海通证券国际部等4家素有“QFII大本营”之称的席位即频频现身大宗交易平台的买入方。本月,上述疑似QFII席位再度出手,累计买入63只A股股份,发生交易94次,成交总金额22.48亿元。观察近几个月以来QFII的投资倾向,银行、保险等大盘蓝筹股备受青睐,如工行、建行、中国平安、中信证券等多只金融股在本月分别被海通证券国际部斥巨资买入。

    而从机构股票开户数来看,近期QFII资金加速入场的迹象也较为明显。中登公司发布的2013年10月统计月报显示,10月份QFII在沪深两市新开A股股票账户共17个,为QFII连续22个月出现新开账户。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也显示,截至2013年10月31日,共核准222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累计批准额度达485.13亿美元。而仅在10月30日,外汇局就新发放了5.3亿美元的QFII额度“输血”A股。

    “QFII资金一向具备前瞻性,曾经多次抄底成功。外资机构的涌入也说明A股市场对其的吸引力。”业内人士认为,9月中旬以来A股市场即处于震荡整理的态势,估值较低、具备较高安全边际的金融蓝筹股显然更容易成为注重价值投资的QFII资金的增持对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