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价格谁是主导?
《红周刊》:谈到宏观经济,王强作为《红周刊》的宏观经济特约作者还是非常擅长的,能否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王强:我觉得文老师的判断是比较有道理的,就是说不会让经济滑落下来。另外一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施行新《劳动法》之后,劳动成本就上去了。实际上,整个生产成本肯定会上去,包括人工成本都上去了。整个经济还是会发展的,只不过它的增长点可能要逐步有些转换。
我个人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点还是以国有经济为主的企业为重点,因为政府对它们的投入以及获取的政策资源,绝对是重中之重。所以,国资委下面的大企业还是值得重视的,如果市场出现徐老师、文老师判断的3800点或者更低,那么,这些大盘股还是值得介入的。
对于市场的资金问题,我认为资金是根据价格的调整来的,如果中国石油真的跌破发行价,肯定会有很多资金进来,因为它的确值那个价。
徐一钉: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像中国石油这样的股票在香港市场更便宜,资金为什么去内地买呢?像2007年7月到10月,大盘股横行市场,最初A股对H股的比价只有30%的溢价,但是截止到2008年3月10日,AH股溢价比例是73.47%。如果要是买A+H股的话,大资金可能就不会在A股市场买,而会买H股。所以,我觉得买大盘股票的机会必须满足一个条件,就是AH股溢价比例降到50%。
期指推出后私募可能脱颖而出
《红周刊》:如今期货市场和股市的联动性越来越强了,作为一名资深期货从业人员,李潼军先生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野?
李潼军:我觉得做证券如果同时关注期货市场,还是能有很多帮助的。前期有色金属板块已经很明显了,最近的农业板块也都非常明显地跟着期货行情,这样视野会放得更宽一些。
《红周刊》:如果股指期货推出的话,蓝筹股会不会有较高溢价?
李潼军:短期应有一个溢价的过程。我觉得股指期货出来之后,首先对于公募基金来说,操作难度会加大。如果按照我们正常的理解来说,公募基金应该进行套期保值,那么套期保值之后,它的利润就会从一个暴利的状态变成微利。所以,股指期货推出之后,可能私募的利润会很大,因为它们不受监管,有很大的决策自由。我觉得有一批私募基金在股指期货出来之后很快会脱颖而出。不过,它们脱颖而出很可能是冒着更大风险的,要么做单边持有,要么就像公募一样做保守的反向持有。
我觉得如果从对公众负责和监管的角度来说,机构投资者应该是要做套期保值的,所以股指期货出来之后,实际上给了机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会把机构分化,而且理论上会降低股市的波动,使它运行更平稳一些。但不排除在短的时间内,产生飙升或者是快速下跌的情况。这些都是投资者需要做好心理准备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