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纤
产销两旺价格提升
2007年,中国玻纤(600176)实现营业收入32.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83%;归属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3.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68%。
目前中国玻纤的收入及利润主要来自公司控股51%的巨石集团,2007年巨石集团实现净利润5.99亿元,按51%股权计算,中国玻纤获投资收益3.05亿元,约占公司2007年净利润的98.7%。目前中国玻纤拟通过定向增发1.77亿股的形式收购巨石集团另外49%股权。
截至2007年,中国玻纤的产能已超过50万吨,但其中当前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14万吨/年玻纤生产线是2007年6月刚刚投产的,效益还没有完全体现,同时公司2008年还将有4条合计38万吨的生产线投产,届时公司产能将会大幅增长。目前玻纤产品产销两旺,价格仍有上升空间。在完成对巨石集团股权收购及新增产能全面达产后,保守估算,中国玻纤净利润会较目前有150%以上的增长。
粘胶短纤 盈利能力将有下降
2007年,澳洋科技(002172)实现营业收入20.87亿元,较上年增长58.02%;实现净利润2.18亿元,较上年增长151.62%;公司每股收益高达1.54元,拟10送2转增8派1.5元。
2007年,粘胶短纤出现了十年一遇的良好形势,价格从年初的1.50万元/吨左右上涨到年末的2.20万元/吨。然而,在2007年高利润率的吸引下,粘胶短纤的产能有增长过快的迹象,目前国内在建产能已达到40~45万吨,并将在2008年下半年以后陆续释放,同时由于原材料棉短绒和棉浆粕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上涨,粘胶短纤行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目前来看,粘胶短纤行业2008年的盈利能力相比2007年有下降的趋势。
与同行业公司相比,澳洋科技的情况稍显乐观。2007年10月底,澳洋科技控股96.64%的子公司阜宁澳洋正式投产,澳洋科技的权益产能因此大幅增加了约76%,但由于阜宁澳洋2538.35万元开办费用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因此阜宁澳洋2007年出现了1547.43万元的亏损,影响了澳洋科技的业绩。由于阜宁澳洋目前已经达产,因此虽然2008年粘胶短纤行业的盈利能力或许会有所下降,但澳洋科技还是有望实现净利润增长。
重型装备
利润空间大幅提升
2007年,太原重工(600169)实现营业务收入47.25亿元,净利润2.81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4.61%和249.48%。
由于产品毛利率的提升及三项费用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太原重工的净利润增幅远远高于营业收入增幅。太原重工在年报中称,公司2008年的经营目标为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同比增幅接近27%,若公司仍能有效控制费用的增长,保守估算公司净利润将会增长40%以上。
目前太原重工拟总投资35亿元,建设大型铸锻件国产化研制技术改造项目和临港重型装备研制基地项目,据公司预测,两项目达产后利润总额合计将高达10.5亿元,约为公司2007年利润总额的3.6倍。
MDI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007年,烟台万华(600309)实现销售收入78.04万元,较上年增长57.77%;实现净利润14.81亿元,较上年增长71.56%。
2007年,烟台万华销售MDI产品33.74万吨,成为中国主流的MDI供应商。上市至今,烟台万华已经连续7年实现了利润的高增长,与上市之初相比,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22倍和29倍以上。烟台万华在年报中称,公司2008年的经营计划是生产MDI4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实现净利润17.8亿元,按此计算,公司的净利润还将会有20%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MDI产品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主要生产厂商都在扩大产能,预计2008年亚太地区MDI产能将扩大80万吨以上,这将导致未来MDI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有机化工 上升趋势仍将延续
2007年,山西三维(000755)实现营业收入27.13亿元,同比增长28.62%;实现净利润3.29亿元,同比增长138.26%。
虽然2007年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公司进行了两年一度的为期20天的设备大检修,但由于产品需求旺盛,公司仍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年报显示,山西三维的主导产品聚乙烯醇树脂(PVA)、1,4-丁二醇(BDO)及其下游系列产品和胶粘剂三大系列产品目前均占据了国内同类产品的主导地位。
目前国内PVA产品市场盈利能力相对稳定,预计未来几年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BDO产品目前主要还是以进口产品为主,市场需求旺盛。山西三维在年报中称公司2008年力争销售收入突破36亿元,按此计算公司仍有较大的利润提升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