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市公司狮子大开口般的再融资广为投资者所诟病,并被千夫指为股市暴跌的罪魁祸首,以至于有“再融资门”之称。股市一蹶不振的发展态势让管理层也坐不住了,中国证监会公开表态要严审再融资,中国联通和中国人寿也双双出面澄清,称公司再融资的消息纯属谣传,但效果有限。为什么?因为A股市场缺乏制约无节制圈钱的市场机制,没有建立发行失败的规则,因此尽管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可能与市场形势严重脱节,但其却不必为此担心发行失败,因此也就不必承担什么责任。
这一点与港股市场存在很大的不同,先期登陆A股市场的中国太保近日获得了中国证监会批复,核准其发行不超过9亿股境外上市外资股。公司原拟于3月份完成香港公开招股。然而,由于沪港两市的低迷,公司及其承销商对其H股能否如期成功发行难以把握,因此不敢贸然行事。显然,这里市场机制起到了作用。
A股与H股的本质区别
中国太保H股发行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价格问题。根据公司发行A股时的承诺,H股发行价格将不低于A股的发行价格,以维护A股投资者的利益,因此中国太保H股发行区间的下限必须在每股30元以上。根据现在A股与H股的溢价比,中国太保只有在A股价格达到每股45元左右,才能保证其H股的发行价不低于每股30元的A股发行价。
然而,受累A股市场暴跌影响,中国太保A股已由高位时的50元回落至35元上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H股的发行价定在30元以上,香港的投资者恐怕不会买账,因此H股的发行就面临失败的风险。据悉,中国太保因此考虑推迟H股上市时间表,公司相关人士向媒体公开表示:“什么时候登陆香港市场,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事情,而是要由市场来决定。”可见市场机制的作用令中国太保不敢轻举妄动。
这件事如果倒过来,即中国太保先以每股30港元发行H股,现在再要以每股30元的发行区间的下限来发行A股,那会怎么样?中国太保的高层现在恐怕就用不着为此操什么心了,有中国平安还在70元一线挺着,有那么多相信“交易性机会”的投资者,有新股不败的神话故事,最关键的是还有主承销商的余额包销兜着,就不用担心A股会发行不出去。就算是出现最差的情况,还有主承销商来垫出巨资包下余股,那也算是发行出去了。
这样的先例过去有的是,最早的时候有中山火炬,是由主承销商先买下全部新股,然后再二次发行;后有哈医药的配股,由于配股价过高,导致绝大多数老股东弃配,最后主承销商南方证券不得不拿出巨资包销“余额”。南方证券为了救赎这些配股而坐庄炒作哈医药,结果搞跨了自己。现在的主承销商实力较之过去那是强多了,因此能量也更大,如果不幸垫下巨资,那也难不倒他们,最后因此大赚一笔也说不定呢。这里市场机制几乎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资金实力,只要有足够的资金,那就有足够的定价权,只要股价炒起来,不怕局外的投资者不跟风上套。这就是A股与H股的本质区别。
用发行失败规则约束圈钱冲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太保H股的发行难是一件好事,可以让上市公司对市场机制形成正确的认识。可惜的是这件事是发生在港股市场,只能产生间接影响,大多数上市公司可能不以为然。本周四浦发银行披露了董事会决议公开增发8亿股A股的公告,就是一个证明。
从市场传出浦发银行的再融资消息,到公司正式公开披露,浦发银行股价在短短的几个交易日已跌去20%,但这丝毫不能动摇浦发银行圈钱的决心,投资者近乎自残的以脚投票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显然,浦发银行对能够完成公开增发计划充满信心,因为当上市公司的股价被炒高以后,被动的是投资者而不是上市公司。连续杀跌难以为继,因此当浦发银行正式公布再融资的消息时,其股价却又不跌了,这又给浦发银行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圈钱的阵痛也不过如此。
由于A股市场不存在制约恶意圈钱的市场机制,因此对浦发银行这样铁了心要圈钱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几乎没有什么办法,惟一的希望就是管理层的干预,但这又回到了行政干预的老路上去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给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设置更高的市场门槛,建立发行失败的规则,让上市公司自动约束圈钱的冲动。
所谓发行失败的规则,就是取消主承销商的余额包销制,当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有一半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发行出去,即视为发行失败,上市公司应将已发行出去的新股全部收回,并且一年之内不得再提出发行新股的申请。而给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设置更高的市场门槛,就是要严格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定价规定,现在的规定太宽松了,一般是以招股书公布前20个交易日的均价或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作为发行价,那几乎是无论市场发生什么变化上市公司都处于主动地位,那是鼓励上市公司圈钱的政策。上市公司有再融资的自由,但也要承担起码的市场风险,不能风险都是投资者的,而利益都是上市公司的。只有这样,投资者以脚投票才可能是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