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选股的时间性错觉(二)

(2008-02-14 15:41:23)
标签:

趋势动量

选股

时间

周期

股票

■本刊特约作者 王成
 
    上次说到“趋势动量”选股方法的优劣,还有几个例子来补充,比如我的一个老师也是喜欢“趋势动量”选股的投资者,在互联网泡沫的时候,看到某只没有任何业务也没有任何业绩的股票从2美元短期上涨到200美元,将自己全部养老金买了这只股票——很简单,因为当时这只股票是涨势最猛的,未来肯定会更猛。结果最终这只股票下跌到小于1美元,并且破产,我的这个老师只好继续教书。
    现在国内的很多机构也在利用投资者这种简单的选股思路来害人,比如某农业股质地很差,但一些机构仍然买入并在很短时间把该股票推高很多。据说这些机构认为,反正散户不愿意研究这只股票,也不知道这只股票质地如何,现在炒作农业股,机构把这只股票推高后形成趋势动量,那么大家都会买它——那个时候机构会将所谓的农业股全部卖出去。
    “趋势动量”的问题不仅在于从基本面辨认趋势本身,还在于新趋势形成的时候,你已经陶醉在过去的胜利历史中而拒绝承认。因此该选股方法不能成为选股的直接和决定性依据,只具有为你的基本面选股提供借鉴性意义。

选股后并不是持有时间越长越好
    选股的另外一个错觉是选股的时间性。因为市场上流传太多的神话,比如某老太太生病住院几年,出院后发现自己的股票已经上涨无数倍。因此,买了股票最好是一直持有。前期市场上流传着《死了也不卖》这首歌,正是这个想法的写照——认为只要任何股票持有足够长的时间,都能够赚到大钱。
    可是这个想法早在几年前我的一个日本同学那里就被质疑了。他是1990年进入日本市场的,当时信奉的就是巴菲特大师的长期投资理念。我认识他时是2000年,他已经亏损惨重,现在又过了几年,他的投资组合总价值估计已经只有1990年时候的零头了。没有办法,他开始投资的这些年是日本持续衰退的时代,他选择的股票也并不符合巴菲特的标准。
    实际上,投资者过于看中某些股票长期持有获得暴利的神话,而忽视了很多股票的风险。我举个例子,100年前美国股市上市的多数都是铁路股票或者汽车类股票,如果你随便买入一只铁路股票,不用持有100年,你可能在几年之内就破产了,因为1000多只铁路股存在下来的只有几只,汽车股也一样。你投飞镖选中通用汽车或者福特汽车的概率是很低的。
    因此,投资选股后并不是持有时间越长越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一只股票质地如何,平均忍耐的持股时间为2年。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你选错一只股票,该股票不幸下跌,第一年你还忍得住,相信自己是长期投资,但是第二年开始做噩梦,对这个股票越来越不满意,然后等股票稍微反弹,你就会卖出去,然后再也不愿意想起它。或者即使你选对一只股票,持续上涨,第二年只要股票出现调整,你都有为了保存收益而卖出的强烈冲动。这是人性使然。
    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不同的股票应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投资持有期限——这在任何国家的股市都是合适的,惟一不同的是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同,某些类型会多些,某些类型会少些,比如巴西,资源类股票就多,这属于长周期品种,在周期底部买到后,可以持有若干年,获得很好的收益,而如果在周期顶部买到,可能若干年都难以盈利;在美国则是金融、消费服务和技术类股票比较多,其投资起来更具有多元化特征。中国目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济体,复杂的原因主要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周期性的新工业经济和传统工业经济、高科技经济和服务经济混杂在一起,整体来看,目前国内还是以周期性的工业经济为主,这也契合中国目前发展的状况,因此对于很多股票来说,股价的变化更多是轮回形式的,比如,水泥股票不景气的时候可以每股股价几元钱,景气的时候每股股价可以几十元,等到又不景气的时候可能会下跌很多——优质水泥股也许不会跌回起点,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周期还是蒸蒸日上的周期。

选时比选股更为困难
    选股和选时是投资的两个最初出发点,并且两个方法看似是矛盾的。很多职业的交易人士,都是先选择市场涨跌的时机,然后在去寻找在这个时点上什么样的股票涨幅大。但即使这样,对于时机的选择仍然存在很大的风险。这个风险很容易理解:对于选择股票,判断股票的类型以及分析股票的竞争优势,几百年来成功的投资者已经总结出一套相对比较健全的方法,而时机的选择则更为困难。
    选股则是先判断一只股票的质地和类型,然后再去判断其相应的买入时机和持有期限,并且这个期限并不是固定的。并且单只股票如果选错了,长期来看风险也是很大的。而股票指数却不是这样,特别是成份指数,由于总是优胜劣汰,从长期来看向上的趋势可以保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长期的普通投资者放弃了选择单个股票甚至选时,而买入指数基金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