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殿霞病逝原因探秘:肝癌是祸首

(2008-02-22 09:21:51)
标签:

我记录

我的生活梦想

肥肥

沈殿霞

死因

肝癌

癌症

健康

分类: 健康在线

沈殿霞病逝原因探秘:肝癌是祸首

 

    经过与病魔近两年的顽强抗争,香港娱乐圈的“开心果”肥肥沈殿霞最终仍离她的爱女、亲朋和无数热爱她的观众而去。20日下午两点,肥肥家人、女儿郑欣宜、生前挚友陈淑芬等在香港召开了名为“肥姐,我们永远怀念你”的新闻发布会,向大众公布肥肥去世的具体情况。其间,郑欣宜数度哽咽,泣不成声。陈淑芬透露,肥肥的葬礼不在香港举行,她的遗体将运往加拿大,遵照其遗愿,与她的母亲安葬在一起。

 

    肥肥突然离世,关于她的死因,医院方应家属要求,始终没有发布,只说肥肥是死于胆管癌引起的肾衰竭,加上血管有细菌及肺积水,抢救无效病逝。此外,家属方面也一概拒绝回应“死因”这个话题,让此事越发显得扑朔迷离。据称,肥肥本月4日入院后持续昏迷、需靠插管及仪器维生,内脏和四肢甚至出现溃烂。临终前1天,她接连注射补肝药、降血压药、降血糖药等10几剂针药,以维持生命。无奈18日早她病情急遽恶化,医院通知后,众人赶赴医院,肥肥的干儿子陈家豪在上午8时25分先到,不料38分肥肥走得突然,女儿郑欣宜等人8时45分到医院时似乎仍不知情。差了7分钟,竟没能见到妈妈最后一面,郑欣宜哭得双眼红肿,事后透露:“妈妈离去时很安详。”

 

  沈殿霞长期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2006年,她因胆管手术后出现并发症住院治疗,后证实患有肝癌。其后又接受肝肿瘤切除手术。两年时间内,沈殿霞多次出入医院,数度转进深切治疗部,但又奇迹般转危为安。但这一次她没能挺过来。

 

  有消息称,近年受肝肿瘤、胆管发炎及糖尿病等病魔折腾、病情经常反复的肥姐曾接受手术,有同层院友说她在病房内痛极大叫,不断呼喊“好痛”。并且在肥肥去年出院后不注意节食,依然暴食。据报道,2007年7月沈殿霞又传出病情时好时坏,需回院接受化疗,但是热爱美食的她,不顾此前曾切除肝肿瘤,一直无法忌口,常常上馆子吃火锅,中秋节甚至还吃月饼,入院前一天连吃6只大闸蟹,导致肝功能无法负荷,才会昏迷送医。

  

沈殿霞病逝原因探秘:肝癌是祸首

 

    直击肥肥病情全纪录

 

  第一阶段:6年前因胆结石而入院割胆石的肥肥,本已割了36粒大小不同的胆石,但2006年9月,再因胆管发炎而突然入院,患病消息传出。

 

    第二阶段:2006去年10月,肥肥被发现肝脏有肿瘤,随即住进玛丽医院做肝肿瘤切除手术,两周动了两次手术,甚至一度昏迷,需留在ICU二十四小时观察,传病危。

 

  第三阶段:手术后,肥肥病情好转,能下床行走,并通过好友田启文转达:病情已经稳定。

 

  第四阶段:病情一直反复,被传肝癌病情恶化,直至去世!

 

  据香港医管局发言人表明,应家属要求,他们不会透露沈殿霞的病情及死因。在各种消息中,肥姐的死因也有不同版本,包括肝癌、胆管癌、肾衰竭、肺部积水等。郑欣宜后来曾在与香港无线电视的高层电话中透露,母亲离开时很安详,也没有太大痛苦。

 

  以下简单从肝癌方面进行介绍,让我们在深感悲痛的同时,也尽量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远离肝癌要控制“三大因素”

 

  肝癌的发生,是环境污染、家族基因、肝炎病毒感染、众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遇事心态等叠加的结果。对于普通人来说,需要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叠加因素,以降低肝癌的发生概率。远离肝癌要控制“三大因素”。

 

  可控因素一:防病毒感染别乱吃药

 

  慢性肝炎患者肝癌的发生概率比正常人高出100倍。普通人防肝癌首先要预防感染乙肝、丙肝病毒。

 

  专家提出,要特别注意服药安全。很多药物都可能会引起肝脏损伤,不可乱服,如抗生素、止痛药、避孕药、降糖降脂药等。另外,许多乙肝病毒感染者乱服药、迷信民间偏方的现象也较严重。一些以“保肝”、“提高免疫力”、“营养”为标榜的药物往往名不副实,切忌滥用。

 

  可控因素二:海产品少吃“生猛”的

 

  肝癌年轻化,与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很大关系。很多年轻人营养过剩、肥胖,早上不吃东西,晚上暴饮暴食,喜欢睡懒觉,这些都是危险因素。

    对于现代人来说粗茶淡饭不仅是节俭美德,更重要的还是健康。但大部分年轻人却不这么想。他们吃得太豪华,还有猎奇心理,什么新鲜吃什么,生猛海鲜、生鱼、生肉大吃特吃,却不知不少海产品由于受污染,可能会含有各种肝炎病毒,一旦食入,有可能导致急性肝炎的发生。这也是我国东南海沿海一带是肝癌高发区的原因之一。

 

  专家表示,这些生活习惯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肝癌的发生,但叠加之后就会有患肝癌危险。肝癌往往是以肝硬化为基础,喝酒导致酒精肝,暴饮暴食导致肥胖引起脂肪性肝炎,过分节食导致肝损伤,这些都有可能直接导致肝硬化。而早不吃东西导致营养不均衡,熬夜、睡懒觉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等,则会降低免疫力,从而成为导致肝癌的叠加因素。

 

  可控因素三:坏情绪压垮身体

 

  现代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在我国目前又没有庞大的心理医生队伍来帮助人们缓解这种压力,心态调整不好,就容易发病。

 

  专家指出,不少人在得知自己感染了乙肝病毒后,恐惧、抑郁,整天不思茶饭,用手抚摸肝部,有时一摸就摸上两三个小时,时时担心肝炎会癌变。假如这种情绪长期持续,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变化,使血液中的抗癌细胞明显减少,癌变就会真的发生。

 

  自己作主防肝癌

 

  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尽可能做得更好,每改掉一个不良习惯,你就会远离癌症一步。

 

  1、首先把农时霉变的食物坚决扔掉,污染这些食物的黄曲霉毒素会导致肝癌。肝癌高发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程度高于其它地区。所以要多吃新鲜食物。

  2、要保持适度的体重,不要过瘦也别肥胖,以防止营养不良或脂肪性肝炎。

  3、遇事心态要调整好。有肝癌家族史的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又不好好控制的话,转成肝癌的概率是一般人的20倍,如果再加上心态不好,这个概率就更高了。

    4、此外,定期体检是肝癌早发现的最简单方法,专家建议大家要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最好每半年进行一次肝癌筛查,到大医院或体检机构做就可以,只需查两项,一项是甲胎蛋白,一项是B超,前者的费用是20元,后者是30至60元。

 

  肝病的表现多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就是说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乏力、厌油腻等症状时,要意识到可能是肝脏出了问题。另外,观察大小便也是简单的自我检测方法,如果发现尿色明显发黄、大便颜色浅白,一定要到医院就诊。

 

  肝癌可引发严重的肝昏迷

 

  肝癌可引发严重的肝昏迷(肝性脑病)并发症,约占死亡原因的三分之一,常为肝癌终未期的表现,消化道出血、大量利尿剂、电解质紊乱及继发感染等常可诱发肝昏迷。

 

  肝昏迷又称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肝昏迷常见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高蛋自饮食。安眠镇静药物、麻醉药、感染、便秘、手术、尿毒症及呕吐、腹泻、电解质紊乱等。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氨、硫醇和短链脂肪酸、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例失调、假神经递质形成等有关。

 

  病因以急性肝坏死,肝炎后肝硬化最为常见。其他有胆汁型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硬化及心源性肝硬化等亦可导致肝昏迷。

 

  深度肝昏迷很危险

 

   “肝昏迷也称肝性脑病,是急慢性肝功衰竭时导致机体代谢紊乱所引起的大脑功能障碍。一旦转入深度肝昏迷就已经是晚期了,情况很危险,病人到了这时一般都神志不清,且身体不能自行解毒,毒素越积越多,对身体的影响很大。另外,一般的肝昏迷在病人恢复神志后可对其进行换肝手术,但深度肝昏迷的病人由于不能做手术,所以特别难以抢救,只能靠药物来解毒,但这些对于病人来说病不是彻底解决的方案。”

 

  我国肝癌5年生存率高

 

  吴孟超院士说,肝癌是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恶性肿瘤,由于缺乏敏感和特异的早期诊断方法,临床上发现多为晚期,总体疗效差、死亡率高,因而被称为“癌症之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新发肝癌病例100万至150万例。由于我国是肝炎大国,居民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薄弱等原因,全世界45%以上的肝癌发生在我国。

 

  肝癌早期发现非常重要

 

  肝癌能否早期发现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早期发现治疗效果就会非常好。肝癌在我们国家高发于乙型肝炎患者,肝癌患者大概有80%左右有乙肝病史,所以曾经患过乙肝的患者平时需要做各项相关检查,特别是每年都要复查B超和甲胎蛋白,也就是AFP。AFP是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如果大于400以上,而且同时发现肝脏肿瘤,就可以从临床上诊断肝癌的存在。如果想早期发现肝癌,每年例行查体、做B超和甲胎蛋白是必不可少的。

 

精彩博文推荐:

 

专家研究发现男性不育之谜(图)

英国研究发现聪明的人更易酗酒

过度吹牛是精神人格异常的表现

解读:为何情人之间容易相互吸引

男性长吃素食易致性欲减退

专家提示经常看韩剧容易使人变笨

心理分析:何种男人易发生一夜情

基因混合婴儿 1个爸却有2个妈(图)

男人保持阳刚不能一味补肾(图)

德科学家研究发现懒人可能更长寿

心理专家称陈冠希艳照门事件有积极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