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马青梅》PK《山楂树之恋》

(2010-06-07 09:14:40)
标签:

竹马青梅

山楂树之恋

张艺谋

分类: 精品屋

《竹马青梅》PK《山楂树之恋》

在《竹马青梅》即将上市之期,

一,感性与理性。

《山楂树之恋》是一个纯爱故事,最大的优势便是感人,静秋和老三誓死相爱不分离,博得了无数读者的眼泪,所以喜欢这个故事的读者更多地是被真爱所感动,尤其是静秋为女性读者树立了标杆。《竹马青梅》讲述的则是一段错爱姻缘,因时间地点的错过和双方家人的误解导致了主人公岑今先后爱上了卫国和芷青,虽然这个故事过程有笑有泪,但我们看到的是岑今用宽容、理性、大度、顾全局的方式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她的聪明睿智、果断坚强、是非分明的性格更是让读者钦佩。

二,爱一个人与爱两个人

若论爱情的主题,《山楂树之恋》讲的是一对恋人最纯洁的爱,这从文革为背景的时代来看也是可歌可泣的,是符合那个年代的背景的,其爱情特点便是忠诚、不离不弃。而《竹马青梅》中的岑今和卫国的爱情时代则是在文革后的上世纪80年代,那个年代的爱情含蓄中透露着渴望和奔放,正因为处于从禁锢到开放的过渡期,多是想大胆地爱却又有所顾忌、犹豫,才导致了诸多错爱姻缘,酿成了许多类似岑今、卫国、芷青这样的坎坷而复杂的爱情故事。

三,理想版和现实版

就现代人来看,《山楂树之恋》之所以让人感动,既有现代人对纯真年代一去不复返的留恋和对那个年代彼此真心相爱的理想追求,也有对现实爱情复杂多变和受伤害后的不满和厌恶。而《竹马青梅》这个故事便更加贴近现实地折射了现代人复杂的爱情,拿今人来说,试问:只爱一个人?谁敢问心无愧地说自己做到了。当一夜情、婚外恋成为家常便饭时,当情人、小三层出不穷时,我们该怎么办?

五,悲剧与喜剧

《山楂树之恋》之所以能震颤人心,是因为那份纯情真爱达到了最大的高度——死亡。老三因白血病去世,静秋依然不离不弃,有这份守候,有这份执著,足矣,这便应了鲁迅的那句话: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艾米的《山楂树之恋》便做到了这一点。而《竹马青梅》,我个人认为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爱情的过程虽然是起起伏伏,有笑有泪,但这恰恰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也印证了一个不变的爱情真理——美好的爱情靠的是经营,因为岑今在故事中给了我们最好的经营方式。

六,教条束缚与观念改变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爱情轨迹。封建社会是父母包办,现代社会是自由恋爱,但在文革的那段时期却受到了传统思想、时代背景和道德观念的多方约束,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在客观上助推了《山楂树之恋》这个纯爱故事的发生;《竹马青梅》则正好相反,爱情观随着时代的开放出现了观念上的根本改变,当岑今同时爱着卫国和芷青的时候,她没有父母年轻时的那种负罪感,而等到她的女儿这一代,甚至对可能的兄妹乱伦都不介怀,这不得不感叹时代改变观念的力量。

七,爱情的步步升华与三代人的横向对比。

在故事情节上《山楂树之恋》以情感的递进取胜,而《竹马青梅》则以三代人迭荡起伏的爱情取胜,所以更富戏剧性,也极具可读性,再加上三代人的爱情跳跃和横向比较,更是为故事增色不少。

八,电影与电视

《山楂树之恋》以摧人泪下的纯爱故事取胜,在情节上并没有过于曲折的过程,所以剧本改编好了抓住关键情节适合拍成电影,而《竹马青梅》则正好相反,正是因为情节过于复杂多变,吊人胃口,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历经三代人,这便决定了一部100分钟左右的电影是无法完成这样迭荡的剧情的,这便是为何《竹马青梅》出版方与作者艾米在影视改编权上更倾向于著名的电视剧导演。

九,脱离原著和忠于原著

此前艾米对张艺谋所拍《山楂树之恋》的剧本改编者顾小白颇有微辞,其根本原因便是顾小白在改编过程中不少情节过于脱离原著。对此,《竹马青梅》出版方在影视改编权出售上不再只考虑利益高低,同时也注重与更有责任感和诚信度的影视公司合作,以求更加忠于原著地把这部作品呈现在电视屏幕上。

十,演员内定与演员海选。

《山楂树之恋》的演员基本都是由张艺谋内定产生,据说静秋的扮演者是位名不见经传的新谋女郎,其气质形象都与小说中静秋的原型相差甚远。而《竹马青梅》出版方则明确提出,在演员角色方面将会由读者和艾米的粉丝团亲自投票选举,而具体的候选人也将会在图书上市后在于各大门户网站公布。

综上所述,我认为《竹马青梅》是一个更贴近现实生活、更适合理性睿智的读者阅读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