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乱翻书而读了一篇“无事乱翻书”的好文,自己受益匪浅。
文章写道:“茶馆看到一幅对联“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在这快节奏的的生活,要过“无事”的境界不容易。随意地翻翻书,即是一种文化熏陶,又是一份小资情趣。”我自己因为已是耄耋之年,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已无力阅读,只能每月间隔翻翻书而已。
翻到一篇“三点知识”,真的大涨知识了,活到今日才知道。一是坐标点。原来中国地理最中心点,不在北京, 而是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北流村;二是时间点。原来中央准点报的北京时间,不是在北京,而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我国科学家在陕西省秦岭建成的銫时钟爆出的时间,这个时间,经秦岭地磁仪记录的结果,报道中央台,最后一响,就是北京时间了;三是普通话点。原来中国的普通话,不是北京话,也不是东北话,而是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镇金沟屯乡,巴克什营,火斗山三地语言为中国最标准的普通话。
翻到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儒学家、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的散文,如:“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文中写道,人类千百年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二是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智慧的宝库;
.翻到精品对联,如杭州灵隐寺的一副对联,如:"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顿使人远离名利,心胸开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是何等的励志!
翻到名家名言,如:中国时年86岁的我国药理、毒理学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院长、旅行家秦伯益院士讲的一句话:“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干什么事都要量力而行,特别到了古稀、耄耋之年的老者,更是如此,不能像年轻时那样争强好胜;
翻到《老年日报》登载的“大家都学感应篇”、“跟习总书记学典故”等文章。如,<太上感应篇>,这是太上老君(周朝的圣人老子李耳)讲的一篇文章,是劝人作善之书。劝人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箴言。
翻到冷知识:蚊子有22个牙齿;人屁股四季都是凉的,与气温无关,而是因为它肌肉多血管少;房间里的灰尘,最多的是你脱落的死皮;婴儿的呼吸和吞咽可同时进行...等许多你想不到和不知道的知识。乱翻书真长见识了。
跟习总书记学典故,有一篇是“吾日三省吾事”的文章。这是孔子《论语.学而》里曾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我每天都多次自觉地省察自己,避免过失。体会是你不管在岗还是退休,都要自觉地一日三省,以免犯错误或晚节不保。
现在,本人除坚持给某报刊投稿之外,从2021年开始,坚持临摹小篆,每天早饭后拿起笔,坐在电脑前开始临摹。 从以上乱翻书的点点滴滴,切实感到了老有所学乱翻书之乐趣,生活很充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