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
(2008-11-16 19:23: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试卷分析 |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
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一、试卷特点:
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 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 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二、试卷分析概况:
分值情况:
项目 |
平均分 |
优生率 |
及格率 |
差生率 |
分值 |
72.52 |
36.05% |
81.04% |
1.19% |
学生做题情况:
三、成效与不足
(一)成效方面
①重点主干知识掌握较为扎实,说明历史教师在教学与复习中比较到位,学生经过认真复习能从容作答。例如选择题20小题4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率均在70%以上,辨析题、材料题、及问答题的基础部分得分率均较高。
③学生的知识视野比较开阔,能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因而答案既多元又开放,说明了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不足之处
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②在辨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并不能按要求正确作答,把“错误”与“理由”混合纠缠在一起,影响了得分,有的学生随意作答的多,因而失分严重。③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如第25小题的第2问 “从材料二可看出,火车的出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两方面的变化?”很多学生只回答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而对另一方面养成了人们守时的好习惯则没回答出来。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4、6、9、14、20小题,辨析题的第21、22、23、24、小题,材料解析题的第26小题的第1问,问答题的第27小题的第1、2问,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八年级辨析题的第23小题“18世纪50年代的某一天,英国殖民者克莱武继续他的“三角贸易”航程。他把大量的黄金、白银和烟草从美洲运到了非洲。”材料解析题的第25小题的第3问“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陈列馆中展出了火车、汽船这两项发明,这一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完成作答,失分最为严重。所以应加强阅读理解的教学和训练,重视对开放性试题的指导。
1、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2、教师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