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

(2008-11-16 19:23:42)
标签:

教育

分类: 试卷分析

九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与社会试卷分析

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一、试卷特点:

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 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 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二、试卷分析概况:

分值情况:

项目

平均分

优生率

及格率

差生率

分值

72.52

36.05%

81.04%

1.19%

学生做题情况:

  选择题题型特点:1、覆盖面广。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23620题。

 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题、第11题、第13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如第6

 材料分析题,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读书的习惯还未养成,积累的兴趣还不高。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三、成效与不足

(一)成效方面
重点主干知识掌握较为扎实,说明历史教师在教学与复习中比较到位,学生经过认真复习能从容作答。例如选择题20小题4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率均在70%以上,辨析题、材料题、及问答题的基础部分得分率均较高。

 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学生的知识视野比较开阔,能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因而答案既多元又开放,说明了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不足之处

 考试所反映出来的不足之处,大部分属于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认真。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在辨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并不能按要求正确作答,把错误理由混合纠缠在一起,影响了得分,有的学生随意作答的多,因而失分严重。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内容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如第25小题的第2从材料二可看出,火车的出现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两方面的变化?很多学生只回答出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而对另一方面养成了人们守时的好习惯则没回答出来。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择题的第4691420小题,辨析题的第21222324、小题,材料解析题的第26小题的第1问,问答题的第27小题的第12问,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八年级辨析题的第23小题“18世纪50年代的某一天,英国殖民者克莱武继续他的三角贸易航程。他把大量的黄金、白银和烟草从美洲运到了非洲。材料解析题的第25小题的第3“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陈列馆中展出了火车、汽船这两项发明,这一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完成作答,失分最为严重。所以应加强阅读理解的教学和训练,重视对开放性试题的指导。

 四、今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2、教师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