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园林的理水

(2008-04-08 19:22:21)
标签:

文化

 

苏州园林的理水

                                       夏吉宏

中国古典园林的水体设计,称之为理水。“理水”根据字面理解就是整理梳理之意。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池、潭、湾、溪、瀑布、涧等,自然界水体多种多样,姿态万千。苏州古典园林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吸取灵感,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在模仿自然的同时又不拘泥于自然,是在实用与审美的基础上地再创造,是对自然山水的再创作,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对水体的设计则是叙情写意的再现。苏州园林的创作方法,既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又要有很高的艺术创作精神和概括生活的能力,实现“木欣欣以向荣,水涓涓始流”的自然美境界。但这又不是对自然的单纯模仿,而是对自然界山水精华的提炼,就象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说的“外师造化,终得心源”。园林本来就是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缩影。所以明朝文震亨在《长物志·水石》中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又须修竹老木,怪藤丑树交覆角立,苍崖碧涧,奔泉汛流,如入深岩绝壑中,乃为名胜地。” 都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古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把自然山水的精华浓缩为小巧、精致、浪漫的山水写意园林,也充分说明了水体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一、师法自然

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独具特色,属于江南文人自然园。由于苏州园林大多由退隐的官员和文人建造,是他们远离世俗纷争,寻求精神寄托的家园,所以苏州园林更讲究对自然山水的模仿和艺术加工,在对自然山水的艺术加工的基础上做到“虽为人造,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它与北方皇家园林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返朴归真的自然写意山林。更是人类崇拜自然,向往自然,热爱自然的原始回归。苏州园林是集居住,艺术于一体的建筑。园林采用的艺术设计手法多种多样,寓意、象征、掩景、藏景、造景、借景、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等。不管是高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的花窗都细心装饰的精细、别致。使园林更加富有情趣。但所有的设计都离不了一样重要元素-------水。

自然风景的江湖、溪涧、瀑布等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为传统园林理水艺术提供了创作的源泉。传统的园林理水,是对自然山体的特征的概括、提炼、再现。各类水体的形态表现刻画不在于水的体量接近自然,而在于风景式的艺术写真,各类水体的形态刻画,主要在于水情的动、静,水面的聚、分,符合自然的规律,在于岸线、岛屿、矶滩等细节的处理和背景的环境衬托。“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有了水才使的园林活了起来,无水不成园,水是园林中活的灵魂。

苏州自古就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美誉,“姑苏人家夜枕河”说的也是苏州河道众多,水资源丰富。如此众多的水,成为园林设计必不可少的第一要素。

纵观苏州大小园林几十处,无一没有水。或湖,或池,或河,或瀑,水贯穿园林的始终。所以说无水不成园,水成为园林的灵魂。也有园林设计不依赖水体的。如日本的枯山水,有但那只能作为一种园林的风格,并不是世界园林设计上普遍采用的。虽然那是一种创新,可是那毕竟不是鲜活的,有灵性的自然。中国古人讲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讲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体现的是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心境。试想如果园林之中没有了流水潺潺,泉水叮咚,观者就失去了遐想的空间。则园林之趣顿失。苏州古代的造园家们充分利用苏州地处江南,水资源丰富的特点,把水体的设计充分利用到造园当中来,并把用水发挥到了极致。

苏州园林的水体设计因园而异,各不相同。在模仿自然水体的同时遵循着“虽为人造,宛自天开”的意境。苏州园林仅在苏州城的就有几十出,在水体的设计上却各具特色,极少雷同。由于园的面积、地理位置等因素,水体设计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有的借助园林外的河道引水入园,有的园中挖池 ,有的园林本身就建在湖上,利用水的手法多种多样。

中国园林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河、池、溪、瀑等。园林中的水体既要师法自然,又要高于自然,不能对自然界的水体进行生硬的模仿,而应对园林水体进行叙情式的再创造。体现以少胜多的写意创作原则,如网狮园的彩霞池,将半亩水面处理的浩荡清旷,造成开阔的湖面之感。拙政园中部水面以太湖中的小岛为模仿对象,但创造的是“海中三神山”的主题。“小隐隐于朝,中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苏州园林本来就是退隐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所以他们造园的初衷就是希望闹中取静,在不离开都市的情况下寻找山山水水的自然美。所以说园林的水体造型一定要自然、生动,不失自然山水的本性。

有的园林的水体引自园外活水,水质清澈。但有的园林则是挖池所得,水是死水,时间久了水质得不到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古代造园家们采用在池内挖井的方法,使井与园外河道相通,解决了水质问题。如网狮园、留园等水池之水就是用在池中凿井的方法保持水质的。

    对于池岸的设计为了避免雨水冲刷池岸往往采用石岸,布置成自然之态。或高,或低,富有变化。一般分几层石岸,这样雨水多时池岸不显局促,水少时不露池岸,并且岸边石,可坐,可立,休息观景两不误。

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分散与集中两种形式,从情态上看则有静、动之分。集中而静的水面能使人感到开朗、宁静。一般中、小园林采用这种理水方法。特点是:整个园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采用这种格局形式可使空间具有开朗、宽阔之感。如苏州畅园、鹤园、网狮园等。由于水池和建筑之间留有或多或少的空间,加上花木、假山掩隐,水面倒影依依,加大了空间的视觉、听觉范围,使空间更赋有自然情趣。

二、水体、建筑、植物的尺度

园林中的水体设计要有相对合理的比例、尺度,才能营造出空间感。尺度指的不仅仅是自身绝对的数字关系,而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比例和尺度在建筑上的体量是一样的,但是为了建立和谐的视觉秩序,比例要达到建筑本身的和谐关系,而尺度要追求的是建筑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尺度所关照的美感层面,除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外,另一关照层面是建筑物与人的相对关系。

《园冶》指出“约丈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俾无论……”意思是说:池内挖地面积占30%,其余70%的土地只能有40%堆成高低不同的地形,剩下的30%可以植树、修路、 建屋,由设计者处理了。如苏州狮子林水面占32%。艺圃水面占29.9%。水面开阔的则植以莲花、荷花等水生物。如拙政园的荷花池。给人以开阔之感。设计者在种植荷花、睡莲时为了合理处理好水面在整个园林中搭配比例,往往把荷或莲植在瓷盆里再放到池中,这样植物就不会随意繁殖了。小面积的水面不种植水生植物或少植。如网狮园的“涵碧泉”,水中没种植任何水生植物,却在池中放养各种观赏鱼类,每当微风吹过水面,金鳞游泳。从月到风来亭向东望,如临太湖之畔。同时采用“藏”的手法。在水源尽头的岸上植灌木、矮树、藤等对源头进行遮挡。使观者不能一眼看到水尽头,使人有无限延伸之感。使不大的水面却营造出“湖”的意境。为了营造出湖的效果,造园家们除了在水中合理种植水生植物外,同时在临水处建水榭、廊、亭等。给游人以亲水,近水,便于游人从不同的角度观赏。

 

水体的设计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因素,也必须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水体要与亭、廊、榭、桥等在比例、风格上协调。如果水体面积过小就不适合建体积和面积太大的建筑,否则就会对水体产生压迫感,使水体失去“湖”“河”“海”的感觉。如苏州狮子林中的不系舟就是败笔。本来园中的水面就不大而设计者却在水中建了一个体积很大的石舫,无形中对水面形成压迫感,使水面显得很局促。使“湖”的感觉顿失。违背了设计的本意。相反苏州网狮园彩霞池东岸的小桥就是经典的范例。虽然桥只有一米多长,但是却水的面积十分协调。体量和比例的关系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桥体量虽小却不失为桥,小巧而景致。

  

模仿自然水体的形式

苏州园林水体的设计是对自然界水体的模仿和再创造,在参考自然界的江、河、湖、滩等的基础上的艺术在加工。具体的手法有以下几种:

 

1.               池塘。采用石条、块石或片石砌筑成整齐的驳岸。种荷花,养鱼。池呈几何型,多用于寺庙、书院等。庭院中也偶有采用的。如苏州曲园“曲水池”,天平山的“鱼乐园”都呈规则水体。

2.               湖泊。是古典园林常见的水体。呈不规则形状,驳岸起伏凹凸,岸边垂柳拂水,草披入池,萍藻浮水,湖面贴岸,使人产生水波浩荡之感,有的湖中建桥设岛,筑矶滩等。

3.                江河。为不规则带型分岔水体,蜿蜒曲折,一般以土岸为主,散置自然石块,岸边点缀藤蔓植物,自然朴野,源远不尽。以壮写江河景色。如拙政园东部“曲水”留园西部“之”字型小河等。在古典园林中“江河”使人产生船行如梭的世俗之状,故往往称“海”。

4.                山溪与古涧。山溪是带型曲折的水面与山峦形成的景象。如苏州拙政园西部的塔影亭和艺圃南斋小院一带的溪流,岸边全用自然叠石,造成溪流冲刷河床,石骨嶙峋的景象。谷,指自然幽谷,不一定有水。如藕园东园的黄石假山。涧,溪流不断的山涧。如留园“闻木犀香轩”的溪涧,涧口设一小岛,增加了水涧的层次与深度。网狮园的“磐涧”叠石不多却造成源头深远,余意无穷的意境。

5.               濠濮。水位较低的狭长水面与山形成水面。有两山夹岸,水充其中。藕园假山东部临狭窄的水面处叠成悬崖峭壁,驳岸采用的是竖向岩层,在水中倒影的映衬下,更显高耸,与低水位的池面形成强烈对比。池面高架石板桥,衬托出水面的高深,创造出濠濮景观,视觉上又有高山远水的意趣。

6.                瀑布。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水之声有四:有瀑布声,有流水声,有滩声,有沟浍声。”园林中都有对自然界的模仿,以获得既赏心悦目,又悦耳的艺术效果。苏州环秀山庄西北角的假山,利用屋顶雨水流注池中,略存瀑布之意,在东南角假山上于石后设小槽承受雨水,由石隙婉转下泻,形成小瀑布景观。苏州狮子林旁“听瀑亭”的人工瀑布,利用水柜蓄水,山涧中出湖石三迭,下临深潭,水闸一开形成三迭瀑布。

7.               天池。模拟自然界的天然水池。像苏州残粒园。

8.                源泉。既对天然源泉进行艺术加工,又有模拟自然的创作。如网狮园的“涵碧权泉”和环秀山庄的“飞雪泉”都是自然界艺术加工的结果。苏州地下水位较高,还往往采用池底挖井的手法。如退思园等。为了使池岸保持天然之趣,池岸的处理非常重要。池岸有两种,有石岸和土岸之分。土岸比较接近自然,但不耐雨水冲刷故不常用,多为石岸。主要采用叠石岸,石几,石壁等。石岸尽可能模仿自然界的水岸,有高、低,起伏、婉转变化。水岸的处理有平岸、缓坡、陡坡石壁等。分别采用土、石、沙、岩等。为了观赏,岸边可种植花木水草等植物。无论池岸,溪岸都要自然曲折富有变化,以乱石、崖壁、土坡、芦汀、柳岸组成。沧浪亭园外用嶙峋的黄石叠成错落有致的驳岸,非常生动自然。

9.               池边建亭、台、水榭、台阶等供游人临水观赏、嬉戏。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来就对水有亲切感,亲水,爱水,嬉水是人的本性。它可以使人们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远古的童年,忘掉都市的喧嚣,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如同里退思园园内以一水池为中心,亭台楼阁,紧贴水面,花木泉石布置得体。园中有“水香榭”取唐诗“何出芙蓉落,南渠秋水香”和五代伍桥诗“碧松影里地长润,白藕花中水亦香”的诗句。水池清澈,游鱼可见,蓝天白云倒影水中宛如在画中游。建亭、台、水榭的名字往往取之古诗词,如画风景加上优美的名字是园林之趣更甚。“飞瀑亭”“瘦月池”“观鱼亭”“濯缨水阁”美丽动听的名字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10.源潭。指空间狭窄而深邃的水面。如沧浪亭假山西部的石山谷涧,在陡峭的石壁下,凿一水池,犹临深谭,称“流玉潭”,石壁上有“流玉”两个篆书摩崖,似乎碧玉般的清泉正从山石上源源不断的流入水池,

苏州古典园林的水体设计采用的手法多种多样。园林本来就是大自然的再现。好的水体设计在园林中是点睛之笔,是活的灵魂。它与静止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虚与实,动与静的完美组合。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符,那水就是五线谱,如果说建筑是琴,水就是琴弦。琴没有琴弦就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园林建筑与水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且水无常形,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景各易变化万千。近坐,远观,平视,俯视,仰视景致各不相同,水赋予园林以活的灵魂,遐想的空间。苏州园林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遗产,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与设计的源泉。

山无水不活,水无定式,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形态取决于池岸的形状。可以是静止的、安宁的,也可以是流动的,喷涌的。水是生命、灵性的代表。听流水潺潺,瀑布轰鸣,泉水叮咚,看湖光山色,池塘鱼藻,都能使人心情舒畅,宠辱皆忘。水是生命之源,亲水、爱水是人的本性。人们本能的喜欢水,对水充满渴望和眷恋。并且水体在建筑中是衬托和改善环境必不可少的元素。只要有水,一切都活了起来。水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涤化着人们的心灵世界,给观者以无限的遐想。理水是苏州园林艺术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它所运用的手法之巧,理论之深不是几篇文章能阐述透的,它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历史积淀。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园林的艺术魅力和蕴涵的知识是无穷的。是值得我们用毕生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的。

 

主要参考书目:

《咫尺山林—园林艺术文粹》  邓牛顿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年版

《长物志校注》            陈植校注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园冶注释》             陈植注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年版

《江南园林假山》     邵忠  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中国园林艺术论》     曹林娣 著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

 

                     (夏吉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