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朋友们新浪blog茅酒历史王立夫与茅台酒 | 

  我已经在新浪BLOG安家了,欢迎你“常过来看看”,大家多多交流哦。我们可以一起把这里变成共同的心灵家园,像家一样温暖的地方。
   我的BLOG地址: 
 
 
 
 
 
王茅家族的商业传奇
 
一、王天和盐号创始人王振发
位于今贵州省仁怀市苍龙街道办事处水塘村牛心山,立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的王振发墓碑记载:“府君号春庭,生于乾隆癸丑年(1793年)正月二十九日丑时,没于咸丰丁巳年(1857年)五月二十日丑时。幼且艰苦备尝,长则济施恒切。训子归于忠厚,待人出以和平。一生实绩,别有行状可述,以俟留心将择者得覩其巅末为焉。至于将丧时之虹霓绕郭,风雨摇旌,在人固以为奇,在己则何敢称异,不过略即其所见,略述数语以志不朽云。”这记载的是一个传奇的人和他传奇的事业。
盐运的兴起,使地处川黔要冲的茅台日趋兴旺发达。陕西、湖广一带的商人云集这里,出现了“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华局面。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中,入赘张家的王振发创立王天和盐号经营盐业,迅速成为一方巨富。
王振发经营盐业致富后,在茅台黑箐子(今金士酒业集团、怀庄酒业集团一带)选址修建了宅院。宅院规模宏大,到民国末年家道衰落后,占地尚有20余亩。居室、粮仓、圈舍,一应俱全。建国前,宅院朝门的石柱上刻有:“靖节雅栽陶五柳,行踪常植晋三槐”的联语,横批署“三槐别墅”四个大字。
发迹后的王振发要经常宴请盐商,于是在宅院附近靠赤水河的地方修建了酒房,自己酿酒宴请客商和亲朋好友。酿出的酒品质上乘,客人饮后赞不绝口。
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遵义府志》记载:“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用纯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曰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青黄不接之时,米价昂贵,民困于食,职是故也。” 这时的王振发刚好五十岁,正是其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遵义府志》所言“烧房不下二十家”,王振发的烧房应是其中之一。王振发经营盐业发家致富,为酿酒积聚了大量资本。
王天和烧房酿酒主要是为自用,后来因品质好,广受客商喜爱,又作为礼品馈赠。规模有所扩大后,才作为商品卖给盐夫解乏疗伤、卖给行商座贾请客送礼。客商、盐夫们沿着赤水河,将酒带到了赤水河下游合江一带。茅台民间还传说,王振发进京朝拜时,王天和烧房所酿酒曾作为上贡给朝廷的土特产。
发迹后的王振发捐了一大笔银子给朝廷,用于朝廷和太平军作战的军费,被封为奉政大夫。王振发的墓碑上,“皇清例赠奉政大夫王公讳振发府君之墓”的字迹至今清晰可辨。
当地村民至今仍称“黑箐子”为“酒房”。村民们说,听祖辈讲,“酒房”在清朝是王振发家酿酒的地方。酒房旁是碾房,民国年间还有两名长工常年专门为三槐别墅碾米。
依山而来的溪水清澈见底,乱土间有几块据说是当年碾房用的石头。
王振发为人实在、经商诚信。他立下规矩:做老实生意,童叟无欺;对家里的帮工、伙计,不得打骂、欺凌;要善待佃户;对上门乞讨的穷人一定要施舍。这些家规一直延续到王家的后面几代人,他们遵循祖训,恪守诚信,在商场中安身立命。
道光年间,王振发经营的王天和盐号在茅台镇已站稳了脚跟。在数十家盐号中,王天和盐号历史悠久,资金雄厚,是当时较大的盐号之一。盐业兴盛后,酒的需要量急剧增加,烧房的规模也有所扩大。王振发家产积聚,成为仁怀名副其实的首富。
王振发买了大量田地,在茅台街上修建了商铺、客栈,乡下建了水碾房。当时的茅台下渡口就是王家的私渡。此外,王振发在仁怀其它地区,如水塘、下坝、文村和芭蕉窝都有田地。
王振发膝下有五个儿子。小儿子王用兵留守祖业,在茅台经营王天和盐号和烧房。他还在仁怀城北芭蕉窝买了大片土地,那里土地较为贫瘠,便让三儿子王作兵前去经管;在今仓头坝村文村一带买了土地,让二儿子王家兵前去经管;大儿子王鸿宾、四儿子王国兵则分别去了水塘和下坝,经管数万亩土地。因为他们来自茅台王天和盐号,所以,当地人习惯称其居住地为“天和号”。他们除出租土地外,也从事其它副业。如下坝“天和号”清末民初曾经开办工厂炼铁,并兴建了街坊。建国前后,下坝“天和号”所有的街坊商贸繁荣,有烟馆、饭店和客栈等。
 
水塘“天和号”的长工回忆:他从十多岁起就在“天和号”干活。王家有烤烧酒的习惯,酒房有一名酒师专门烤酒,另外有两名帮工帮助上甑、磨粮等。他在王家帮工时学会了喝酒。当时的漏斗(当地俗称敞子)用木水瓢钻个洞而成。年轻时,他还护送水塘“天和号”主人到茅台“天和号”去吃生期酒。寿筵上不分主仆,帮工、伙计也一律上桌子吃饭、喝酒。
发迹后,离家多年的王振发十分思念家乡。于是他在菩萨面前许愿:要带着几个儿子回江西吉安老家祭祖,若能平安回到茅台,就修座桥来还愿。
从贵州茅台到江西吉安相距数千里,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水陆并行、盗贼横行。王振发带着儿子们回老家祭祖,历尽艰辛终于平安回到了茅台。
于是,王振发在仁岸运盐的必经之路盐津河上修了一座桥,名叫永济桥。此桥原本保存完好,尚可通行。本世纪初,仁怀市对盐津河进行旅游开发,拦河修建大坝,此桥方被淹没。
王振发乐善好施,作了很多善事。仁怀名胜怀阳洞当年被火烧过,王振发捐了银子将其修复,为此在怀阳洞石壁上刻有一块石碑记载此事。遗憾的是,“文革”中石碑被人撬走了。
茅台镇当年流传一首谚语:“‘天和号’的早饭吃到场散,‘天和号’的晌午吃到和尚擂鼓”。每逢节庆,茅台街上要饭的乞丐排着队接受“天和号”发粮。还有一种说法:春节杀年猪,屠夫们会说:来世投胎到“天和号”去,那里有吃有穿……
 
二、王立夫等创办“荣太和烧房”
 
王立夫(1858-1931),字泽履。自祖父王振发经营盐业发迹始,王家成为(仁怀)茅台巨富。到其父亲王用兵时,王天和盐号遍及仁怀各地,王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王立夫是独子,王用兵去世后,自然由他继承家业。他的田地大约包括茅台镇银滩坝子、仁溪沟、长榜、高榜、田榜上、黑箐子、河口、河沟、回龙湾、春树、安村坝等地。
直到民国年间,衰落的王家土地仍延伸到毗邻的四川古蔺境内。建国初,王立夫的孙女王宗辉由于经济拮据,曾步行到四川合江收地租。佃户爽快地交了地租,还说已经好几年没人去收过租子了。
此外,茅台街上还有湾子头、下场、中街、新栈房等处商铺,另有油房、碾房、私渡等,也是王家的私产。因此,当时人称“王半街”。
王立夫年轻时就开始学做生意,继承家业后,由于其祖父王振发与四川商人有生意往来,并以此立业,他也自然延续着祖辈的商路继续做着生意。到他手中时,食盐生意已经不好做了,而茅台酒却因各路客商云集悄然出名,凡喝过的人都交口称赞,回程时还要买些带回去宴请、送礼。
当时茅台已经有大大小小二十余家烧坊了。规模最大的要算贵阳华家的成裕酒房。王立夫的烧坊是祖辈传下来的,
也是其中的一家,有一定规模,而且所酿酒主要是自饮或请客送礼,只有少量出售。
王立夫看准了酿酒的商机。清光绪五年(1879年),年仅21岁的他,与孙全太、石荣霄创办了荣太和烧房。
孙全太,习水人,生平待考。
石荣霄(生卒年不详),则是仁怀中枢的大地主。仁怀市区老城(今国酒中路东风街中段)有一栋四合院,当地人称“三官楼”,便是石荣霄的宅院。
清光绪五年(1879年),他与孙全太及王立夫各出200两银子,王立夫还把自家烧房的酒师及部分技工带过来,两个出资人的名字和王立夫的盐号招牌中各取一字,定名“荣太和烧房”,由王立夫管生产、销售(祖辈经商的人脉关系所致),石荣霄管账。
与王立夫合伙仅三年后,约在光绪十六七年时,石荣霄逝世。
1881年,美洲巴拿马运河动工开凿。1903年,美国强迫巴拿马签定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 1912年初,美国国会决定在运河竣工之时召开国际博览会以示庆祝。1912年3月,中国政府收到美国总统塔夫托发来的邀请书。其后,美国政府还派特使来华“劝中国官商赴赛”。中华民国政府当时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批示工商部筹办此事。1913 年6月,成立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由工商部、农林部、教育部、财政部协同筹备,各省也相继成立“赴赛出品协会”,负责征求产品。
参展消息传到茅台后,事情自然落到了荣太和、成裕两家烧房头上。
此时,正是王立夫、王少章经管着“荣太和”的生意(王少章年轻,主要是王立夫决策)。他们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酒送出去就算“交了差”。
早期“茅台烧”的包装是用一种叫“支子”的容器盛酒。“支子”用竹片编成,再用土石灰加糯米、紫红窖泥、再加猪血合匀糊在竹篓上而成。后来,才改成土陶大肚坛。
中国商人对举办展会的了解和经验远不及欧美和日本等国。当中国还在固守着商品质量时,外国商人却以新的花样和廉价的产品吸引着更多的顾客。茅台酒的包装虽然粗陋,但它的芳香征服了评委。茅台酒被评为世界名酒,并获得金质奖章,从此名扬天下。
正值荣太和烧房送酒参展之际,仁怀分为仁怀、习水两县。孙全太家距茅台较远,又忙于在家乡习水长沙扩充势力,便以石荣霄管帐,造成历年账目不清为由,提出退股,王少章付给孙全太白银200百两并结清历年红息。从此,荣太和烧房改为荣和烧房。
王立夫、王少章做梦都没有想到,回沙茅酒竟会得奖,成为世界名酒。但是,奖牌停留在贵阳,迟迟未能到达仁怀。
消息传到茅台,有人提出,成裕烧房也送酒参展了,都是在茅台产的酒,到底是那家的酒得了奖?也有人说,两家的酒都参展了,而且是用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参展的。既然如此,如何分享这份荣誉呢?遂起争执。
然而,荣和烧房并没把这件事看得多了不起。换个说法,就是没有对这块金字招牌引起足够重视。但奖牌的纷争并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有人说当时成裕烧房遭受火灾,没有送酒参展;有人说成裕烧房老板华家有人在省里任职,知道这块奖牌的份量,想分得一杯羹;又有人说,奖牌纷争诉于仁怀县公署,当时的仁怀县知事及承办人员摄于华家势力,编造了两家烧房都送有酒参展的言辞,并判令两家烧房均享有该荣誉,奖牌送县商会保存;还有说仁怀县商会祁佐龙等地方豪绅,坚持说他们了解送酒参展真相。站出来说成裕烧房不该分享这份荣誉,并把纷争扯到了西南商会。
 
事情又拖了两年。民国七年六月(1918年),贵州省省长刘显世以省长公署令,裁决了这场奖牌归属纷争。公署令全文如下:
令仁怀县知事覃光銮:
呈一件。呈巴拿马赛会茅酒,系荣和和成裕两户选呈,获奖一份,难予分给,请核示由。呈悉。查此档出品诚系当时征集呈署,原系一造酒公司名义,故奖凭、奖牌谨有一份。据呈各节难属实情,但当日就未分别两户,且此项奖品亦无从再领,应由该知事发交县商会事务所领收陈列,勿庸发给造酒之户,以免争执而留纪念。至荣和、成裕两户,均系曾经得奖之人嗣后,该两户售货仿单商标,均可模印奖品,以增荣誉,不必专以收执为贵也。仰即转饬遵照,此令。
中国民国七年六月十四日
纷争自此了结。两家烧房从此共同享有“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奖牌荣誉,并将其运用到了各自的营销中。此后,荣和烧房、成裕烧房及后起之秀恒兴烧房,均在商标上印了“真正茅台酒”五个字,在商标底部标注厂名及地址。
此前,茅台所产美酒均惯称茅酒。自获奖后,才正式得名“茅台酒”。为了以示区别,荣和烧房的酒当时在茅台被称为“王茅”,这是因为荣和烧房的老板都姓王、且发端于“天和号”烧房的缘故。华家的成裕烧房的酒则被称为“华茅”。
“王茅”主要销往四川方面,这是王立夫的祖辈经商的
人脉关系所致。荣和烧房曾在重庆的报纸上打广告,加大营销力度。其广告全文如下:
本烧房开设贵州仁怀县属茅台村,历有年,深蒙各界嘉许。民国四年运赴美国巴拿马赛会,蒙给奖凭、奖牌,由农商部转咨来黔,承领在案,人所共闻。此酒之特色,中外咸知。兹再精不惜工赀,改良造作,总期尽美尽善为目的。如蒙仕商赐顾者,请认明麦子商标为记,庶不致误。
贵州仁怀县茅台村荣和烧房谨启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