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茅台酒的历史故事  茅酒之父——王立夫

(2008-10-13 10:18:15)
标签:

朋友们

新浪blog

茅酒历史

王立夫与茅台酒

茅台酒的历史故事 <wbr> <wbr>茅酒之父——王立夫
                                                               赤水河畔茅台镇的王立夫烧坊



  我已经在新浪BLOG安家了,欢迎你“常过来看看”,大家多多交流哦。我们可以一起把这里变成共同的心灵家园,像家一样温暖的地方。
   我的BLOG地址:  http://blog.sina.com.cn/u/1339148281
    2008年9月遵义酒博会上让我眼前一亮的王立夫烧坊酒使我对茅台酒的文化历史感兴趣,我从王立夫酒业公司提供给的资料了解到一些情况,在这以前很少关心这事,也还不知道有这么多的历史藏于民间。这也难怪有很多的事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造成的,现在逐步的让世人所知,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王立夫是茅台镇王天和盐号创始人王振发的孙子,王振发(1793—1857)于清道光年间在茅台镇经营盐业,商号为“天和号”,当时在茅台很有名,王振发在当地人称王天和,做盐生意发财后,又买了大量土地,仁怀县好的土地当时都是他家的,成了当地的一方巨富,家有酒房、碾房、铁厂、私渡,茅台街上有栈房、油房、商铺等,王天和有五个儿子,小儿子王用兵留守茅台祖业,其他四个儿子分别在仁怀县几个土地较好的下坝、文村、水塘、巴蕉窝新建宅院购买田地。王振发因为当时发家后给朝庭捐了大量银子抗击太平军,同时也上贡上好的茅台烧,道光皇帝龙颜大悦,例赠王振发为奉政大夫(正五品)。贵州省仁怀市苍龙街水塘村牛心山上,王振发的墓现保存完好,高两米多的墓碑上字迹清晰可现:“府君号春庭,生于乾隆癸丑年正月二十九日癸时,没于咸丰丁巳五月二十日丑时。幼时艰苦备尝,长则济施恒切。训子归于忠厚,待人出以平和。一生实绩,别有行状可述,以俟留心者观其巅末焉。至于将时之虹霓绕椁,风雨摇旌,在人固以为奇,在已则何敢称异,不过即其所见,略述数语以志不朽云”——记叙的是一个传奇的人和他传奇的事来。可见当时王振发的社会地位之高和身份之显赫。
    到了王天和的儿子这一代,小儿子王用兵娶了几房,但只有王立夫一个儿子,王立夫接管家业后,由于生意上的原因与外界有许多交往,也需要酒水招待客人,且茅台镇的酒是很出名的,自家的祖辈就已经多年酿酒,酒也很受客商欢迎,当时茅台镇是贵州的一大通商口岸,商贾云集,大家也看到了茅台镇酿酒的商机,于是王立夫就与仁怀中枢地主石荣霄、习水商人孙权太合股创办了“荣太和烧房”,烧房的取名是从各股东的名字或号名中取一个字而得。后来在1915年“茅台烧”送展美国旧金山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之历史,就是出自“荣和烧房”、“成义烧房”两家的酒房。关于王氏家族传奇故事,仁怀市政协、人大、文史研究馆以及遵义政协都作过考证,并在有关政协的文史资料丛书第三期、第四期、遵义政协专刊2008第二期中都有记载,据此,贵州电视台于2006年十一月的专栏《发现贵州》中制作了上、下两集电视片,名为《王茅传奇》。足以可见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它对于发掘茅台酒文化历史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也是一段珍贵历史史料。

    下面笔者转载文史工作者周山荣先生撰写的文章:

   

王茅家族的商业传奇

 

一、王天和盐号创始人王振发

位于今贵州省仁怀市苍龙街道办事处水塘村牛心山,立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的王振发墓碑记载:“府君号春庭,生于乾隆癸丑年(1793年)正月二十九日丑时,没于咸丰丁巳年(1857年)五月二十日丑时。幼且艰苦备尝,长则济施恒切。训子归于忠厚,待人出以和平。一生实绩,别有行状可述,以俟留心将择者得覩其巅末为焉。至于将丧时之虹霓绕郭,风雨摇旌,在人固以为奇,在己则何敢称异,不过略即其所见,略述数语以志不朽云。”这记载的是一个传奇的人和他传奇的事业。

盐运的兴起,使地处川黔要冲的茅台日趋兴旺发达。陕西、湖广一带的商人云集这里,出现了“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华局面。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中,入赘张家的王振发创立王天和盐号经营盐业,迅速成为一方巨富。

王振发经营盐业致富后,在茅台黑箐子(今金士酒业集团、怀庄酒业集团一带)选址修建了宅院。宅院规模宏大,到民国末年家道衰落后,占地尚有20余亩。居室、粮仓、圈舍,一应俱全。建国前,宅院朝门的石柱上刻有:“靖节雅栽陶五柳,行踪常植晋三槐”的联语,横批署“三槐别墅”四个大字。

发迹后的王振发要经常宴请盐商,于是在宅院附近靠赤水河的地方修建了酒房,自己酿酒宴请客商和亲朋好友。酿出的酒品质上乘,客人饮后赞不绝口。

成书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遵义府志》记载:“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料用纯高粱者上,用杂粮者次,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其曲用小麦,谓之白水曲,黔人称大曲酒,一曰茅台烧。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青黄不接之时,米价昂贵,民困于食,职是故也。” 这时的王振发刚好五十岁,正是其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遵义府志》所言“烧房不下二十家”,王振发的烧房应是其中之一。王振发经营盐业发家致富,为酿酒积聚了大量资本。

王天和烧房酿酒主要是为自用,后来因品质好,广受客商喜爱,又作为礼品馈赠。规模有所扩大后,才作为商品卖给盐夫解乏疗伤、卖给行商座贾请客送礼。客商、盐夫们沿着赤水河,将酒带到了赤水河下游合江一带。茅台民间还传说,王振发进京朝拜时,王天和烧房所酿酒曾作为上贡给朝廷的土特产。

发迹后的王振发捐了一大笔银子给朝廷,用于朝廷和太平军作战的军费,被封为奉政大夫。王振发的墓碑上,“皇清例赠奉政大夫王公讳振发府君之墓”的字迹至今清晰可辨。

当地村民至今仍称“黑箐子”为“酒房”。村民们说,听祖辈讲,“酒房”在清朝是王振发家酿酒的地方。酒房旁是碾房,民国年间还有两名长工常年专门为三槐别墅碾米。

依山而来的溪水清澈见底,乱土间有几块据说是当年碾房用的石头。

王振发为人实在、经商诚信。他立下规矩:做老实生意,童叟无欺;对家里的帮工、伙计,不得打骂、欺凌;要善待佃户;对上门乞讨的穷人一定要施舍。这些家规一直延续到王家的后面几代人,他们遵循祖训,恪守诚信,在商场中安身立命。

道光年间,王振发经营的王天和盐号在茅台镇已站稳了脚跟。在数十家盐号中,王天和盐号历史悠久,资金雄厚,是当时较大的盐号之一。盐业兴盛后,酒的需要量急剧增加,烧房的规模也有所扩大。王振发家产积聚,成为仁怀名副其实的首富。

王振发买了大量田地,在茅台街上修建了商铺、客栈,乡下建了水碾房。当时的茅台下渡口就是王家的私渡。此外,王振发在仁怀其它地区,如水塘、下坝、文村和芭蕉窝都有田地。

王振发膝下有五个儿子。小儿子王用兵留守祖业,在茅台经营王天和盐号和烧房。他还在仁怀城北芭蕉窝买了大片土地,那里土地较为贫瘠,便让三儿子王作兵前去经管;在今仓头坝村文村一带买了土地,让二儿子王家兵前去经管;大儿子王鸿宾、四儿子王国兵则分别去了水塘和下坝,经管数万亩土地。因为他们来自茅台王天和盐号,所以,当地人习惯称其居住地为“天和号”。他们除出租土地外,也从事其它副业。如下坝“天和号”清末民初曾经开办工厂炼铁,并兴建了街坊。建国前后,下坝“天和号”所有的街坊商贸繁荣,有烟馆、饭店和客栈等。

  

水塘“天和号”的长工回忆:他从十多岁起就在“天和号”干活。王家有烤烧酒的习惯,酒房有一名酒师专门烤酒,另外有两名帮工帮助上甑、磨粮等。他在王家帮工时学会了喝酒。当时的漏斗(当地俗称敞子)用木水瓢钻个洞而成。年轻时,他还护送水塘“天和号”主人到茅台“天和号”去吃生期酒。寿筵上不分主仆,帮工、伙计也一律上桌子吃饭、喝酒。

发迹后,离家多年的王振发十分思念家乡。于是他在菩萨面前许愿:要带着几个儿子回江西吉安老家祭祖,若能平安回到茅台,就修座桥来还愿。

从贵州茅台到江西吉安相距数千里,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水陆并行、盗贼横行。王振发带着儿子们回老家祭祖,历尽艰辛终于平安回到了茅台。

于是,王振发在仁岸运盐的必经之路盐津河上修了一座桥,名叫永济桥。此桥原本保存完好,尚可通行。本世纪初,仁怀市对盐津河进行旅游开发,拦河修建大坝,此桥方被淹没。

王振发乐善好施,作了很多善事。仁怀名胜怀阳洞当年被火烧过,王振发捐了银子将其修复,为此在怀阳洞石壁上刻有一块石碑记载此事。遗憾的是,“文革”中石碑被人撬走了。

茅台镇当年流传一首谚语:“‘天和号’的早饭吃到场散,‘天和号’的晌午吃到和尚擂鼓”。每逢节庆,茅台街上要饭的乞丐排着队接受“天和号”发粮。还有一种说法:春节杀年猪,屠夫们会说:来世投胎到“天和号”去,那里有吃有穿……

   

二、王立夫等创办“荣太和烧房”

 

王立夫(18581931),字泽履。自祖父王振发经营盐业发迹始,王家成为(仁怀)茅台巨富。到其父亲王用兵时,王天和盐号遍及仁怀各地,王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王立夫是独子,王用兵去世后,自然由他继承家业。他的田地大约包括茅台镇银滩坝子、仁溪沟、长榜、高榜、田榜上、黑箐子、河口、河沟、回龙湾、春树、安村坝等地。

直到民国年间,衰落的王家土地仍延伸到毗邻的四川古蔺境内。建国初,王立夫的孙女王宗辉由于经济拮据,曾步行到四川合江收地租。佃户爽快地交了地租,还说已经好几年没人去收过租子了。

此外,茅台街上还有湾子头、下场、中街、新栈房等处商铺,另有油房、碾房、私渡等,也是王家的私产。因此,当时人称“王半街”。

王立夫年轻时就开始学做生意,继承家业后,由于其祖父王振发与四川商人有生意往来,并以此立业,他也自然延续着祖辈的商路继续做着生意。到他手中时,食盐生意已经不好做了,而茅台酒却因各路客商云集悄然出名,凡喝过的人都交口称赞,回程时还要买些带回去宴请、送礼。

当时茅台已经有大大小小二十余家烧坊了。规模最大的要算贵阳华家的成裕酒房。王立夫的烧坊是祖辈传下来的,

也是其中的一家,有一定规模,而且所酿酒主要是自饮或请客送礼,只有少量出售。

王立夫看准了酿酒的商机。清光绪五年(1879年),年仅21岁的他,与孙全太、石荣霄创办了荣太和烧房。

孙全太,习水人,生平待考。

石荣霄(生卒年不详),则是仁怀中枢的大地主。仁怀市区老城(今国酒中路东风街中段)有一栋四合院,当地人称“三官楼”,便是石荣霄的宅院。

清光绪五年(1879年),他与孙全太及王立夫各出200两银子,王立夫还把自家烧房的酒师及部分技工带过来,两个出资人的名字和王立夫的盐号招牌中各取一字,定名“荣太和烧房”,由王立夫管生产、销售(祖辈经商的人脉关系所致),石荣霄管账。

与王立夫合伙仅三年后,约在光绪十六七年时,石荣霄逝世。

1881年,美洲巴拿马运河动工开凿。1903年,美国强迫巴拿马签定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 1912年初,美国国会决定在运河竣工之时召开国际博览会以示庆祝。19123月,中国政府收到美国总统塔夫托发来的邀请书。其后,美国政府还派特使来华“劝中国官商赴赛”。中华民国政府当时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批示工商部筹办此事。19136月,成立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由工商部、农林部、教育部、财政部协同筹备,各省也相继成立“赴赛出品协会”,负责征求产品。

参展消息传到茅台后,事情自然落到了荣太和、成裕两家烧房头上。

此时,正是王立夫、王少章经管着“荣太和”的生意(王少章年轻,主要是王立夫决策)。他们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酒送出去就算“交了差”。

早期“茅台烧”的包装是用一种叫“支子”的容器盛酒。“支子”用竹片编成,再用土石灰加糯米、紫红窖泥、再加猪血合匀糊在竹篓上而成。后来,才改成土陶大肚坛。

中国商人对举办展会的了解和经验远不及欧美和日本等国。当中国还在固守着商品质量时,外国商人却以新的花样和廉价的产品吸引着更多的顾客。茅台酒的包装虽然粗陋,但它的芳香征服了评委。茅台酒被评为世界名酒,并获得金质奖章,从此名扬天下。

正值荣太和烧房送酒参展之际,仁怀分为仁怀、习水两县。孙全太家距茅台较远,又忙于在家乡习水长沙扩充势力,便以石荣霄管帐,造成历年账目不清为由,提出退股,王少章付给孙全太白银200百两并结清历年红息。从此,荣太和烧房改为荣和烧房。

王立夫、王少章做梦都没有想到,回沙茅酒竟会得奖,成为世界名酒。但是,奖牌停留在贵阳,迟迟未能到达仁怀。

消息传到茅台,有人提出,成裕烧房也送酒参展了,都是在茅台产的酒,到底是那家的酒得了奖?也有人说,两家的酒都参展了,而且是用茅台造酒公司的名义参展的。既然如此,如何分享这份荣誉呢?遂起争执。

然而,荣和烧房并没把这件事看得多了不起。换个说法,就是没有对这块金字招牌引起足够重视。但奖牌的纷争并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有人说当时成裕烧房遭受火灾,没有送酒参展;有人说成裕烧房老板华家有人在省里任职,知道这块奖牌的份量,想分得一杯羹;又有人说,奖牌纷争诉于仁怀县公署,当时的仁怀县知事及承办人员摄于华家势力,编造了两家烧房都送有酒参展的言辞,并判令两家烧房均享有该荣誉,奖牌送县商会保存;还有说仁怀县商会祁佐龙等地方豪绅,坚持说他们了解送酒参展真相。站出来说成裕烧房不该分享这份荣誉,并把纷争扯到了西南商会。

  

事情又拖了两年。民国七年六月(1918年),贵州省省长刘显世以省长公署令,裁决了这场奖牌归属纷争。公署令全文如下:

令仁怀县知事覃光銮:

呈一件。呈巴拿马赛会茅酒,系荣和和成裕两户选呈,获奖一份,难予分给,请核示由。呈悉。查此档出品诚系当时征集呈署,原系一造酒公司名义,故奖凭、奖牌谨有一份。据呈各节难属实情,但当日就未分别两户,且此项奖品亦无从再领,应由该知事发交县商会事务所领收陈列,勿庸发给造酒之户,以免争执而留纪念。至荣和、成裕两户,均系曾经得奖之人嗣后,该两户售货仿单商标,均可模印奖品,以增荣誉,不必专以收执为贵也。仰即转饬遵照,此令。

中国民国七年六月十四日

纷争自此了结。两家烧房从此共同享有“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奖牌荣誉,并将其运用到了各自的营销中。此后,荣和烧房、成裕烧房及后起之秀恒兴烧房,均在商标上印了“真正茅台酒”五个字,在商标底部标注厂名及地址。

此前,茅台所产美酒均惯称茅酒。自获奖后,才正式得名“茅台酒”。为了以示区别,荣和烧房的酒当时在茅台被称为“王茅”,这是因为荣和烧房的老板都姓王、且发端于“天和号”烧房的缘故。华家的成裕烧房的酒则被称为“华茅”。

“王茅”主要销往四川方面,这是王立夫的祖辈经商的

人脉关系所致。荣和烧房曾在重庆的报纸上打广告,加大营销力度。其广告全文如下:

本烧房开设贵州仁怀县属茅台村,历有年,深蒙各界嘉许。民国四年运赴美国巴拿马赛会,蒙给奖凭、奖牌,由农商部转咨来黔,承领在案,人所共闻。此酒之特色,中外咸知。兹再精不惜工赀,改良造作,总期尽美尽善为目的。如蒙仕商赐顾者,请认明麦子商标为记,庶不致误。

贵州仁怀县茅台村荣和烧房谨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2011年06月01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