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5月19日,在全体公民为数万名被大地震夺去生命的同胞默哀之前数小时,这一期的稿件告竣。在过去的几天,我的所有同事因举国之痛,常常挂着满面泪水在采访和写作。三天之内,30个版面的地震报道稿件采集完毕……
此刻,千言万语凝成一句话:组织采集本期稿件,注定是我的主编生涯中最难以忘怀的经历。
总理在灾区的报道已经很多,我们还是决定发表《废墟上的总理表情》一文。因为,我们想以此来表达人民对总理的敬意;我们想以此表明,要和子孙一道铭记“温家宝”这个名字——大灾当前,这位平民总理为他深情地爱着的人民筑起一座“生命价值至高无上”的丰碑!
震灾骤降,无数警察挺起脊梁支撑着灾难之重。为了记录他们的抗灾壮举,我们在请本刊驻川记者刘逸西记录一名普通成都民警的救灾行动的同时,请重庆市公安局民警王成志记录重庆警方的救灾行动。
多次拨打王成志的电话,听筒里都说“你拨的电话是空号”,心中对这位写下无数优美文字的老朋友的担忧一点点加重。直到5月14日,他沙哑而沉痛的声音才通过听筒传来。他告诉编辑赵晓秋,在四川机场关闭后,重庆机场承担着大批客机降落和运送救灾物资的任务,重庆警方的安保任务繁重,自己一直在一线,已经超过24小时未合眼了,“真的没有时间和心情写任何东西”。但在三天之后,他便把合计超过1万字的稿件发到了北京。
那些珍珠一般的文字,包含了许多重大信息,与此同时,把重庆和四川人民唇齿相依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这便是本期封面故事《渝警驰援北川》的幕后故事。
刘逸西的心情也很差,但这位刚刚失去一位亲人并经历了巨大震灾考验的四川汉子领到任务便出征了。5月19日,在一个公安局目击了默哀仪式回到办公室后,夜色已深。他打开电脑,开始按计划以一个通宵把自己8天里的采访见闻写成文字。深夜23点,电视里执拗地滚动播放着成都可能有6~7级余震的信息,他的亲人在催他撤到安全地带。那一夜,他和“全体四川人民一道睡在大街上”,第二天一早又回到电脑前。当我拿到他在特殊情境下写就的《我在震区应急指挥中心的8天》一文时,禁不住再一次泪流满面。
“地震发生后,我的眼里一直是湿的。”他在短信里说。5月21日中午,在发出这条短信几分钟后,他又启程,继续寻访抗灾一线的民警英雄。
大地震发生后,杂志社的多名女记者争相要去第一线,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于是,她们的目光落在了“地震孤儿”和在京的川籍保姆身上。来到这些川籍保姆身边,孙欣才知道其中一些来自重灾区的母亲,寝食不安地牵挂着留守在家乡的儿女。于是,采访结束后,她出资2600多元为8位归心似箭的母亲买了回家的车票……
大灾之后,人性的光华照亮全球,也闪耀在我们身边。沐着这一道道高贵的光芒,在无数次泪流满面之后,我们终于携手走出了悲伤且悲壮的5月。
此时,“六一”到了。在这一个儿童节,我们想对那些在震灾中逝去的孩子们说:宝贝们,安息吧,因为,天堂里没有大地震。
(文/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