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隆中对先主衣带诏《三国演义》刘备曹魏文化 |
分类: 三国那伙人 |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版的“隆中对”
《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是其中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和刘备二人双龙际会,适值天气风云变幻,天边电闪雷鸣,席上话外有音,局势诡秘多变,唇枪舌剑,你进我退,你来我挡,两位当世英雄栩栩如生的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据历史学者的考证,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节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只不过历史记载没有罗贯中演绎得那样精彩。《三国志·先主传》中这样记载说:“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时人读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节时,都片面地认为曹操是在借纵论天下英雄之机在试探刘备,然而笔者在几番研读这一节后却发现,曹操在此却是借纵论天下英雄之机,激将刘备末路奋进,潜龙一跃,与自己一起“双龙在天”,实现一番更大作为。如果我们简单地将其解读为试探,则令曹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一豪迈之言略显苍白,更是有违曹操出此言语的本意。曹操答应刘备借口截击袁术而让其远离自己的势力影响范围,既为例证,也别有用意。如果仅仅为试探,说明曹操对刘备已起戒备之心,疑心很重的他又怎么会放韬光养晦的刘备走?刘备走脱后,曹操的谋士们都建议曹操截回刘备杀之,而曹操只派许褚带兵五百去追刘备。试想,刘备所带军马有五万之众,又有关、张二将在侧,区区五百兵卒又岂能将其截回?所以,放走刘备是与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本意相辅相承的,安排人追截刘备只是做做样子安抚谋士们。
青梅煮酒论英雄发生的背景是刘备为吕布所败后,走投无路,投倚曹操,依靠曹操的实力除掉了吕布。而此时曹操的势力也逐渐扩大,大到了超过皇权的地步。皇帝便秘密号召心腹大臣来剪除曹操,刘备也被反曹势力拉入其中。《三国演义》中说他“为韬晦之计”,在自己的居所玩起了“开心农场”——种菜。种菜真的能够达到“韬晦之计”的效果吗?我认为不能。作为汉左将军、宜城亭侯,你不通过花天酒地去麻痹对手却去种菜,这哪里是在“为韬晦之计”?分明是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嘛,分明是在向对手暗示自己“龙游浅潭”,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我说当时刘备种菜,完全在无聊之极的一种消遣,并非“为韬晦之计”。在历史的车轮驶过一千多年以后,一种为众多白领所追捧的摘菜游戏在网络上风行,将刘备当年的消遣普及、延续,不知道游戏的设计者当初是不是从刘备种菜那儿得到的启示。
我们知道曹操是十分看重刘备的,十八路诸侯会盟时,许多人对刘、关、张三人不屑一顾,而他却另眼相待,不仅为关羽温酒,而且后来还“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此前刘备为吕布所败,曹操不仅接纳了他,还“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三国志·先主传》)。”刘备玩这种消遣游戏,曹操看不下去了,于是就借口青梅煮酒,邀请刘备一起纵论天下英雄。
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过程中,曹操首先以龙之变化来说破刘备心机,激将刘备“得志而纵横四海”。《三国演义》中这样描述:“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众所周知,龙在古代是用来特指皇帝的,曹操在席间很突兀地提出龙的变化,一方面是在喻己,表明了自己有志于执掌天下的大略,另一方面在刺刘,以此道破刘备的心机,借以激将刘备。《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说刘备家门前有一棵大树如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由此可看出刘备从小就有当皇帝有野心,只不过没有人说破。曹操一下子借“龙”之变化将其心思说破,不能不让刘备心中暗自吃惊。
接着,曹操与刘备细数当代英雄,并将刘备所列举的英雄一一否决,并放言迟早要一一擒之破之,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让寄人篱下而又刚刚受帝衣带诏的刘备心中更加疑惧,天下那些兵多将广的英雄人物曹操都不放在眼里,许都安能有我刘备的居身之地?于是只盼早有机会,好鳌鱼脱却金钩去。
在进行了一番敲山震虎之后,曹操又借关、张二人来寻刘备之机,以项羽、刘邦二人来比喻曹、刘关系,提醒刘备,早些离开许昌。《三国演义》中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二人(关、张)从城外射箭方回,听得玄德被许褚、张辽请将去了,慌忙来相府打听;闻说在后园,只恐有失,故冲突而入。却见玄德与操对坐饮酒。二人按剑而立。操问二人何来。云长曰:‘听知丞相和兄饮酒,特来舞剑,以助一笑。’操笑曰:‘此非鸿门会,安用项庄、项伯乎?’玄德亦笑。操命:‘取酒与二樊哙压惊。’”既然说不是“鸿门宴”,却又以樊哙比喻二将,无疑也就是自己给这个酒会赋予“鸿门宴”的意义。既然关、张二人是“二樊哙”,曹操自然是把自己比作挟义帝以令诸侯、后来又取义帝而代之的项羽了,刘备一方自然是属刘邦一方了,项、刘不是一家,曹、刘也就不可能同在一个屋檐之下。这就等于很明确地告诉刘备,你可以走了,别老呆在许昌。刘备本来就敏感而又聪明,加上又惊又吓,赶紧借口要半路截击袁术连夜督兵逃走。后来几经周折,来到襄阳,访得“智绝”诸葛亮,一番三分天下的隆中策对,奠定了刘备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三国鼎足的基础。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奠定刘备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的战略基础隆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而迫使刘备末路奋起,激发他在困境中寻找出路潜能的,是曹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在许昌落魄危机中奋力一跃,从而悲壮地踏上追求理想的艰难行程;在檀溪中的奋力一跃,使他误打正着,访得能人相助,让人生事业柳暗花明。如此看来,青梅煮酒论英雄真可谓是曹操版的“隆中对”!
与青梅煮酒论英雄互为姊妹篇的是放走刘备。关于曹操放走刘备的用意,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说法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曹操还不是奸雄,还没有后来那样心狠手辣;二是曹操在作容人状,收买人心。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当时“纷纷四海生豪杰”,各路英雄竞起,心怀一统天下之志的曹操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逐一扫清群雄。然而当时各路诸侯拥兵自立,诸多英雄多如草芥,以曹操一人之力,何时才能扫清群雄,让“玉宇澄清万里埃”?他需要有英雄之志的人士来帮助他完成扫清群雄的任务,而后再以自己雄才大略来驾驭这个帮助自己扫尽障碍的英雄,收拾河山。这才是曹操放刘备的真实意图。
曹操是个识人的高手,看人能够达到入木三分的程度。刘备受衣带诏的事他必有所觉。刘备正如曹操所见识的一样,是一个不甘久居人下的英雄,他必有自己的更高理想。这样的人无疑是自己的得力助手,虽然他将来必然成为自己的敌人,但敌人并不是对自己没有帮助的人,有时敌人的帮助比利益同盟的帮助更大更实惠,虽然风险大但成本低。很多时候,我们在人生事业上的进步与收获,与家人、亲友、同事的帮助和支持密不可分,然而真正促使你去超常规发挥实现人生跨越的,往往是因为你的对手和敌人的存在。他们让你倍感危机,他们逼你发挥潜能,你们互防范,又互相促进。曹操在成全刘备的同时成就了曹魏。后来的事态正如曹操所预料,刘备虽受帝诏却没有像董承、马腾那样尽心奉诏,他尊崇汉室,乃是为强调自己皇室宗亲身份,为自己继大汉之嗣寻找合法化的途径。后来曹魏集团也如曹操所愿一统河山,结束了三国鼎足的局势,只是果实被司马氏所摘,这是曹操没有预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