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远古的太行、王屋、不周之山哪里去了?

标签:
转载 |
你推论得好像有些意思,常联系。
原文地址:远古的太行、王屋、不周之山哪里去了?作者:柳明兰
远古的太行、王屋、不周之山哪里去了?
《列子•汤问》里有一则《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hèdàn)者三夫,叩(kòu)石垦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qǔ)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残年余力,曾(cé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曾(cēng)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qǔ)智叟(sǒu)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又名《冲虚至德真经》,是春秋战国列子与其弟子门人所做。记载云:“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看看《愚公移山》里面是怎么记载太行王屋二山的?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是说,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他们去豫南与汉阴的去路。最后“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汉阴在哪里?在湖北潜江和仙桃地区吧。
河阳在哪里?远古的河是湖北荆州地区的夏水,河阳之北就是指的湖北荆州地区。
冀之南在哪里?就是济水之南。则这个济水显然不是山东的济水,更不是湖南华容县的那个资水或雎水,它,其实是湖北荆州地区的沮水或姬水。
所以冀州,最早的时候是指燧人氏建都的地方雎阳,在湖南华容地区。但是炎黄时代冀州被搬到湖北沮水流域去了。根据我的体系,炎黄是长江北岸民族,他们曾经先后入侵了南方文明发展较早的农耕区。
一个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原来炎黄家族,他们可能在入侵南方时从南方华容地区抢走一些地图,然后将大量南方地名套在湖北荆州地区的头上,然后他们就发现太行、王屋、不周之山等山不见了,于是编造出一些神话来,不周山是被共工氏撞到了,太行、王屋被天神搬走了,甚至有些地图上原本标注是大海的地方,也被一种名叫精卫的鸟儿填平了。等等。
有人还傻问,那那些山怎么不见了呢?因为华容地区的地图,他们拿到荆州地区用,生搬硬套当地的地名,就很有可能有些地图上标注的山在荆州地区找不到了。
在我们现在看来,《愚公移山》与《不周山》都是是神话文学创作,但远古时代,他们很可能认为记载的是历史。
冀州,是远古的文明核心的地区,就是济州的意思,根据文献记载,它的具体位置当在济水之阳。下面我们不妨仔细考证一下两套文明体系里的与济水有关的相关地名。第一套体系,认为济水在湖南省华容县。第二套体系,认为济水在湖北荆州地区。
现在流行的传统的说法。《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水经》:水出“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皆专指夏水北岸济水的发源处为沇水。根据《禹贡》,兖州一作沇州,即得名于沇水,州境应该在济水上游的沇水部分。
《说文》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
《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
《山海经》聮水西北流,注于秦泽。《注》聮衍声相近,卽沇水也。
《水经注》济水迳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衍水,卽
《集韵》庾准切,音尹。义同。又兪水切,唯上声。沇溶,水流㵎谷中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沇溶淫鬻。《集韵》或从兖作渷。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十一】【水部】沇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东为泲。从水允声。沿,古文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沇水。出河东垣东王屋山。谓垣县东之王屋山。水经云垣县东王屋山是也。东为洓。各本作河东东垣。误倒一字。今依水经正。周礼职方氏注,山海经注皆云东垣。衍字耳。汉志眞定县故东垣非此地。若晋史,宋志,後魏志,隋志之东垣。则今河南府之新安县也。河东郡垣,二志同。今山西绛州垣曲县,河南怀庆府济源县是其地。垣曲县县西北二十里有垣县城是也。前志垣下曰。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轶出荧阳北地中。又东至琅槐入海。过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过郡九者,河东河内陈畱梁国济阴泰山济南齐郡千乘也。
水经曰。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南当巩县北。南入於河。王屋山今在济源县西八十里。沇水所出。北山经曰。王屋之山,㶌水出焉。郭云。㶌沇声相近。卽沇水也。尙书某氏传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按泉出沮洳曰沇。引伸为沇州。口部曰。九州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从水。允声。以转切。十四部。
根据以上的文献记载,我曾经判断沇水与济水是在湖北荆州地区。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太行(háng)、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rǔ)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hè
河曲(qǔ)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残年余力,曾(cé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曾(cēng)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qǔ)智叟(sǒu)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列子》又名《冲虚至德真经》,是春秋战国列子与其弟子门人所做。记载云:“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看看《愚公移山》里面是怎么记载太行王屋二山的?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是说,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他们去豫南与汉阴的去路。最后“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汉阴在哪里?在湖北潜江和仙桃地区吧。
河阳在哪里?远古的河是湖北荆州地区的夏水,河阳之北就是指的湖北荆州地区。
冀之南在哪里?就是济水之南。则这个济水显然不是山东的济水,更不是湖南华容县的那个资水或雎水,它,其实是湖北荆州地区的沮水或姬水。
所以冀州,最早的时候是指燧人氏建都的地方雎阳,在湖南华容地区。但是炎黄时代冀州被搬到湖北沮水流域去了。根据我的体系,炎黄是长江北岸民族,他们曾经先后入侵了南方文明发展较早的农耕区。
一个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原来炎黄家族,他们可能在入侵南方时从南方华容地区抢走一些地图,然后将大量南方地名套在湖北荆州地区的头上,然后他们就发现太行、王屋、不周之山等山不见了,于是编造出一些神话来,不周山是被共工氏撞到了,太行、王屋被天神搬走了,甚至有些地图上原本标注是大海的地方,也被一种名叫精卫的鸟儿填平了。等等。
有人还傻问,那那些山怎么不见了呢?因为华容地区的地图,他们拿到荆州地区用,生搬硬套当地的地名,就很有可能有些地图上标注的山在荆州地区找不到了。
在我们现在看来,《愚公移山》与《不周山》都是是神话文学创作,但远古时代,他们很可能认为记载的是历史。
冀州,是远古的文明核心的地区,就是济州的意思,根据文献记载,它的具体位置当在济水之阳。下面我们不妨仔细考证一下两套文明体系里的与济水有关的相关地名。第一套体系,认为济水在湖南省华容县。第二套体系,认为济水在湖北荆州地区。
现在流行的传统的说法。《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水经》:水出“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皆专指夏水北岸济水的发源处为沇水。根据《禹贡》,兖州一作沇州,即得名于沇水,州境应该在济水上游的沇水部分。
《说文》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
《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
《山海经》聮水西北流,注于秦泽。《注》聮衍声相近,卽沇水也。
《水经注》济水迳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衍水,卽
《集韵》庾准切,音尹。义同。又兪水切,唯上声。沇溶,水流㵎谷中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沇溶淫鬻。《集韵》或从兖作渷。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十一】【水部】沇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东为泲。从水允声。沿,古文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沇水。出河东垣东王屋山。谓垣县东之王屋山。水经云垣县东王屋山是也。东为洓。各本作河东东垣。误倒一字。今依水经正。周礼职方氏注,山海经注皆云东垣。衍字耳。汉志眞定县故东垣非此地。若晋史,宋志,後魏志,隋志之东垣。则今河南府之新安县也。河东郡垣,二志同。今山西绛州垣曲县,河南怀庆府济源县是其地。垣曲县县西北二十里有垣县城是也。前志垣下曰。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轶出荧阳北地中。又东至琅槐入海。过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过郡九者,河东河内陈畱梁国济阴泰山济南齐郡千乘也。
水经曰。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南当巩县北。南入於河。王屋山今在济源县西八十里。沇水所出。北山经曰。王屋之山,㶌水出焉。郭云。㶌沇声相近。卽沇水也。尙书某氏传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按泉出沮洳曰沇。引伸为沇州。口部曰。九州之渥地也。故以沇名焉。从水。允声。以转切。十四部。
根据以上的文献记载,我曾经判断沇水与济水是在湖北荆州地区。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转载]远古的太行、王屋、不周之山哪里去了?](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其中:
红色:沮水、济水或姬水。
红色:沮水、济水或姬水。
黄色:沇水、阳水或垣水。
淡蓝色:夏水或河水
淡绿色:江水。
但是后来发现,真正的山海经记载的沇水与济水,可能根本不在这个地方,而是在湖南华容县。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转载]远古的太行、王屋、不周之山哪里去了?](//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淡蓝色:夏水或河水
淡绿色:江水。
但是后来发现,真正的山海经记载的沇水与济水,可能根本不在这个地方,而是在湖南华容县。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转载]远古的太行、王屋、不周之山哪里去了?](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其中:
黄色:沅水或沇水
淡蓝色:淮水
红色:资水、济水或雎水。
当然,错乱的另一个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列子汤问》是一部大臣回答商汤疑问的著作。商汤灭夏后,占领了湖北荆州地区,而且误把湖北的纪山地区当成其先祖帝喾或者商契的居住地亳,并曾经迁都于此,但是他发现根据古地图,有些大山不见了,因此询问大臣,于是大臣四处商量打听,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果以告之。
那么就谈谈荆州文明系统里面的渤海是什么吧。
我认为,渤海就是薄海,山海经里记载的“薄山”之海,薄与蕃和亳同音,实际上一回事,所以,薄也就是帝喾居亳的地方,契曾居蕃,其实也是亳字。
荆州文明系统的薄山里有什么?中山经里:“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
甘枣之山有共水流出,可以对应湖北荆州马山镇的枣林岗地区,这附近有非常密集的远古遗址,而湖北马山镇地区的阴湘城,我判断它就是远古共工城。
湖北荆州枣林岗还是长江荆江大堤的起始点,你谷歌地图看一下去,荆江大堤为什么要修到那里去。我认为枣林岗地区的荆江大堤历史非常悠久,可能可以追朔到共工治水的时期。
薄山是一个山系,它向东延伸上千里,过湖北荆州纪山地区,则纪山南面的长湖,当是炎黄时代的渤海。
有意思的是,中山经里面有两套薄山山系,应该是炎黄从湖南搬过去一套,禹搞全国山川普查时已经搞不清楚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干脆将两套薄山山系都写进中山经里面了。
其实,炎黄时代,还有更多的远古地名从湖南搬到了湖北,包括咱们的昆仑山。
根据仔细比对,我认为山海经《海内西经》里说的昆仑山是湖南雪峰山,但山海经《大荒西经》里的昆仑山已经说的是湖北宜都南面的洈山,我想这应该又是炎黄家族搬过去的。
所以我认为《海内四经》比《大荒四经》成书时间要早,肯定在夏代以前。而禹对山海经的贡献也许只有一个《中山经》。
黄色:沅水或沇水
淡蓝色:淮水
红色:资水、济水或雎水。
当然,错乱的另一个原因很可能是这样的,《列子汤问》是一部大臣回答商汤疑问的著作。商汤灭夏后,占领了湖北荆州地区,而且误把湖北的纪山地区当成其先祖帝喾或者商契的居住地亳,并曾经迁都于此,但是他发现根据古地图,有些大山不见了,因此询问大臣,于是大臣四处商量打听,最后给出了这样的结果以告之。
那么就谈谈荆州文明系统里面的渤海是什么吧。
我认为,渤海就是薄海,山海经里记载的“薄山”之海,薄与蕃和亳同音,实际上一回事,所以,薄也就是帝喾居亳的地方,契曾居蕃,其实也是亳字。
荆州文明系统的薄山里有什么?中山经里:“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
甘枣之山有共水流出,可以对应湖北荆州马山镇的枣林岗地区,这附近有非常密集的远古遗址,而湖北马山镇地区的阴湘城,我判断它就是远古共工城。
湖北荆州枣林岗还是长江荆江大堤的起始点,你谷歌地图看一下去,荆江大堤为什么要修到那里去。我认为枣林岗地区的荆江大堤历史非常悠久,可能可以追朔到共工治水的时期。
薄山是一个山系,它向东延伸上千里,过湖北荆州纪山地区,则纪山南面的长湖,当是炎黄时代的渤海。
有意思的是,中山经里面有两套薄山山系,应该是炎黄从湖南搬过去一套,禹搞全国山川普查时已经搞不清楚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干脆将两套薄山山系都写进中山经里面了。
其实,炎黄时代,还有更多的远古地名从湖南搬到了湖北,包括咱们的昆仑山。
根据仔细比对,我认为山海经《海内西经》里说的昆仑山是湖南雪峰山,但山海经《大荒西经》里的昆仑山已经说的是湖北宜都南面的洈山,我想这应该又是炎黄家族搬过去的。
所以我认为《海内四经》比《大荒四经》成书时间要早,肯定在夏代以前。而禹对山海经的贡献也许只有一个《中山经》。
前一篇:叫什么,在什么地方,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