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凤亭,黄陂县的标致

标签:
双凤亭二程318国道程颢黄陂 |
分类: 关于*我的故乡 |
别说十里八乡再也看不到它的雄姿,就是在跟前也被疯长的树木浓荫遮盖。
到了跟前也难一睹尊容。
远处,是滠水大桥。
想流芳千古虽然无可厚非,但风雨过后留下的却是斑斑污渍和对文物的不恭。
总是有争交椅的现象,但不知左右欲与比肩的两大金刚是何人之手笔。
对面高高的树影里就是被遮盖的双凤亭,318国道黄陂大桥在老桥的东侧,过了河就从双凤亭山脚下通过。它与双凤亭会和谐相处吗?设计者们当然会说,我们早想到了。
双凤亭,黄陂县的标致
双凤亭。在黄陂县方圆十几里范围内无论怎么看它总是个标致。为什么?因为它所处的地势最高,因为它凝聚着我们民族传统的历史文化精神,因为它最有代表性。因此,可以这样说,凡是黄陂县的,没有不知道双凤亭的。当然,这是在早年可以这么说,如今,可不能这样说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已经看不到它了,自然,知道它的人也不会很多!
早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双凤亭总是那样高高在上,那样卓尔不群,那样雅致精美,那样充满着神秘感。至少作为黄陂河西岸梅家墩的一个小孩子,他是这么看的。
从黄陂河西岸梅家墩一个小孩子的角度看,双凤亭处在黄陂河“人”字型那一撇的末稍。就是说,它是看得见的,然而,它很遥远,遥远得有点儿可望而不可即。不是因为他是个小孩子,也不是他的脚力所不及。论他的脚力,别说黄陂县城里大大小小的街道,就是武湖、横店、祁家湾、罗汉寺他都常来常往。再远了,像研子岗、木兰山,小时他都去过,那时,可是没有车坐。五九年,父亲在武昌打工,有一天,他和二哥跟随和父亲在一起打工的周德山,一口气徒步几个小时到了武昌,父亲还带着他们爬上了新建的武汉长江大桥。
那时,双凤亭下的黄陂河道,是最繁忙的渡口码头,比较大型的帆船总是停泊在这一带。他和二哥也常到这儿玩。可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想到过河去,揭开那高高在上的双凤亭的神秘的面纱。
1976年春节,他随大哥、侄子由南京、上海,然后逆流而上,在外漂泊15年之后,终于回到了家乡。有幸,大嫂家是双凤亭任家村的,不用说,这次,他与双凤亭就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大嫂家姊妹四五个,他是姐夫的弟弟,一个客人。可能因为这种身份,大嫂家一家人对他非常客气,因此,他有着充裕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计划。
大嫂家在双凤亭坡东头约两公里的黄陂河堤上。是村子里唯一一家紧靠河堤的人家。从她家出来沿河堤往西,沿途都是不规则的菜地。双凤亭建在不高的山岗上。说起这个山岗,作为黄陂人不一定知道它的名字和来历。不过大家都知道有个“鲁台镇”,却少有人知道这个山岗就是鲁台山。何谓“鲁台”?它却跟北宋思想家、程朱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二兄弟有关。“共道河南有二程 ,谁知夫子产西陵”。世人说起程颢、程颐二夫子 ,都认为他们是河南洛阳人 ,很少有人知道其出生地是湖北黄陂 (古称西陵 ) 。经考证程颐、程颢(“简称二程”)兄弟俩出生在淮南西路黄州黄陂草庙巷尉厅里的思贤堂,也就是今天湖北黄陂前川街文教巷。二程祖父程遹、父亲程珦先后担任过黄陂县令与黄陂县尉。程朱理学的另一领军人物朱熹题写的二程祠记中这样记载,“洛人大中大夫程珦,初任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生子曰颢,字伯纯,又明年生子,曰颐,字正叔。”这证明了二程就出生在黄陂。相传程珦之妻侯氏夜梦双凤投怀,后来就生下二子,取名程颢、程颐。实际程颢生于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程颐生于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二程崇尚儒学,尊奉孔子,乃筑台以望鲁,并取名望鲁台,鲁台山由此得名。鲁台山虽说不高,它却是黄陂城区绝无仅有的高度。看似不高,从河沿一侧往坡上爬还是较费力的,主要是没有路,要在田间地头择路而上,而乱石之中,杂树丛生,越往上越陡峭,眼看就要到顶了,一抬头,却被一道石墙挡住了去路。
也说不清是怎么上去的;也说不清他是怎样鼓足勇气,蹑手蹑脚地在上面院落里,几进挂着锈迹斑斑锁的寺庙式老式房子房门里张望;也说不清他是怎样壮着胆子喊了几声,并加倍陪着小心,让自己的声音显示出一种自知的、无可奈何的冒犯来。但是,这样一个他自小认为崇尚无比的、令人敬畏莫侧的殿堂,竟然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真是意想不到。尽管如此,院落里的亭子三层六柱、18凤头和18龙头,斗拱飞檐,栩栩如生,依旧气势不凡。亭中立着的石砌碑文上,四面嵌建的亭碑记,石额上,遍布文革残留的痕迹和游人的涂鸦,令人唏嘘不已。
据亭中碑文和有关史料记载,二程学识渊博,诗文出众,誉满国中。为缅怀先贤,宋代始建“清远亭”于鲁台山。南宋时取双凤齐飞之意,改称“双凤亭”。1463年(明天顺七年)金事沈靖复建于鲁台山麓二程祠内,1666年(清康熙五年)县令杨廷蕴移建于山上。嘉庆年间重修,1830年(道光十年)邑人刘云衢捐资再修,后又遭狂风吹倒。1848年县令萧恩荫召集邑人金光杰。周超献、周恒渠会议重建、增修石楹,环植林木,顿复旧观。现存建筑即为当时所置。亭中石碑,四面镌刻有《重修双凤亭记》等碑文四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于1962年和1984年两次拨专款、聘巧匠精心维修。头上的“双凤亭”三个浑厚圆熟的大字即为1962年重修时郭沫若所题。199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昔鲁台山周围有苍松数十株。明景泰间同知蔡缓建二程祠于鲁台山下,岁时俎豆,祭祀二程。成化年间知县李恒改旧祠为享堂,复建新祠于前,屡圮屡建。亭东可望流矢湖,为二程当年习射之所。
池前数步为前川,即“傍花随柳”处,昔日花红柳翠,程颢曾有《春日偶成》诗记其在此春游之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二程祠前半里地有理趣林,二程当年读书时植柏为林,情与景会,理与心契,虽在陋巷,而乐得其趣。此外,白云洞、西郊桥(又称程夫子桥)、环水台都是二程游经之处。黄陂县城西的草庙巷,
1370年(明洪武三年)立程乡坊以为纪念。
翘首山头的双凤亭为什么再也看不见了呢?这次二哥陪我复登双凤亭,站在亭下,周围还没有哪一座建筑物与之比肩。双凤亭其实是被周围坡下疯长的树木所遮盖。极目远眺,周围的景色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雾气中。这一带环境污染是黄陂最严重的地方,脚下318国道上繁忙的汽车尾气正是这一污染的杀手。眼下,318国道黄陂大桥正在火热地兴建之中,这个并不复杂的问题显然也被318国道的设计者们所忽视。据了解,双凤亭公园正在规划之中,当然这是件好事。但从目前正在建设中的318国道黄陂大桥来看,我们有一句话要说:双凤亭不属于哪个公园,也不属于哪个地方,它属于全世界、全人类。我们对历史应当有这份敬畏之心。看来,拯救近千年的双凤亭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并非庸人自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