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情感梦想文化 |
分类: 杂谈*我的杂谈 |
中国没有成人礼吗
鳄
偶读报《结婚进行曲,一场中国式的成人礼》(《南方日报》2008年3月2日),对这篇三百余字短文里出现的一个肯定的结论感觉特别扎眼。这句话是:“中国是没有成人礼的”。感觉一份有影响的报纸,出现这样的肯定判断其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作为舆论工具,对于中国是否有成人礼不会不清楚。然而,这个判断的语气十分肯定,其国别概念、时空概念是十分明确的,是不容置疑的,是丝毫没有商量余地的,即,它涵盖了古往今来中国所有关于成人礼的文化。特别在今天,当传统文化面临着失守的危机的时候,作为媒体如此妄自菲薄还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怎能不叫人扎眼呢!
素有“礼义之邦”之称的古老中国,关于成人礼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文字的产生。“士”这个字就是承载着中国成人礼文化的典型符号。古人“二十而冠”,二十岁以前则垂发,称为髫(tiáo,条)。《后汉书·伏湛传》:“髫发厉志,白首不衰。”李贤注:“髫发,谓童子垂发也。”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人是不剪发的,小孩的头发长了,就紧靠着发根扎在一起,类似后代的“凤尾头”散披于后,这就叫做总发。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称为“总角”。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童年阶段。《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盘在头顶。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其实冠跟后代的帽子形制很不一样。冠并不像现在的帽子那样把头顶全罩住,而是有个冠圈,上面有一根不宽的冠梁,从前到后覆在头顶上。冠的作用也跟现在的帽子不同:主要是为把头发束缚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
要戴冠,就要先把束在一起的头发盘绕在头顶处(髻),用纚(Xǐ,喜)把头发包住,然后加冠、笄(jī,机)、簪(Zān,赞阴平)。纚后来又写作纵。这是一块整幅(二尺二寸宽)六尺长的缁帛(黑帛)。因为戴冠必先以纚韬发,所以古人有时称纚以指冠。例如,扬雄《解嘲》:“戴纵垂缨而谈者皆拟于阿衡”,戴纵即戴冠。阿衡是商汤的宰相伊尹,这句是说士大夫们都把自己比成古代的贤臣。笄与簪是根细长钎子,一头锐,一头钝,钝的一头并有突出的装饰,一般是竹子做的,所以字从竹。先秦时叫笄,从汉代起叫簪。笄、簪的作用是横插过头发与冠冕,使之固定。专用以固定头发的是发笄,固定冠冕的叫衡(横)笄。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头发短而稀少了,插簪就有了困难。“士”是个象形字。底下的短横表示头顶,中间一竖就是头顶束起来的发髻,而冠圈上那根从前到后覆在头顶上的冠梁和横插过头发固定冠冕的笄、簪,无论从前后或左右看都象“士”字的一长横。
男子行了冠礼之后就踏入社会,进入“士”这一阶层。
“冠礼”见于中国最早的礼书《仪礼》、《礼记》。中国古代称成人礼为“冠礼”,并把“冠礼”置于“六礼”之首,古人认为,“冠者,礼之始也。”故古者圣王重冠。足见中国古代对成人礼的重视程度。
“始”如何理解,《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我国古代把举行成人礼作为“重礼”放在礼仪中第一的重要位置,认为“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我国古代为何把成人礼看得这么重要?换言之,古人是如何认识成人礼的重要性的?
《礼记。冠义》说:“成人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帝、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
古人不但认识到成人礼重要,举行冠礼的仪式也十分隆重繁杂。主要程式有:占卜、挽髻、加冠、拜见尊长和取字。
一、占卜。古代,由于人们未能掌握科学知识,人们相信宇宙的一切都由神灵控制,因此,占卜是件向神灵问吉凶信息的极其神圣庄严的仪式。每逢大事,都要卜卦问个吉凶。行冠礼也不例外。对家庭而言,最神圣、最权威、最庄重的地方莫过于祖庙。因此,占卜就选在祖庙的大门外。先卜加冠的吉日,选定的这一天为筮日。筮日前三天通过占卜确定负责给受冠者加冠的宾客为筮宾。日期确定后,作为冠礼的主人(将冠者的父亲),要提前三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前来观礼。这一仪节称为"戒宾",戒是告知、通报的意思。
三、加冠。加冠按士、诸侯、天子等级不同次数分别为三次、四次、五次,称为始加、再加、三加。
1、始加缁布冠。这是用黑麻布制作的一种帽子,据说周人太古时所戴。加缁布冠,目的是要受冠者尚质重古,永不忘本。当时贵族已经不戴这种冠,只在行冠礼时象征性地戴一下,因而,《礼记。郊特牲》有“冠而敝之可也”之谓。
筮宾捧着冠给受冠者加冠前,先致祝辞说:“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介尔景福。”(大意是:在今天这个吉庆的日子,第一次为你加冠。希望你从此去掉小孩子脾气,谨慎地修养成人之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祝毕,亲手为他戴上缁布冠。接着由助手为冠者系好冠缨。冠者进房换衣,然后出来,等待第二次加冠。
五、取字。筮宾为冠者命字。筮宾下堂,在与西序相对的地方站定,面朝西方。主人下堂,回至原来上台阶前的位置。受冠者站立在西阶东边,面朝南方。筮宾为冠者命字,冠者应答。命字致辞说:“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礼仪已行齐备,在这良月吉日,现在将你的字明白告诉你。这个字十分美好,正与俊士相配。字取得适宜就是福分,禀受永远保有它,你的字就叫伯某甫)。取字意味着受冠者已成受人尊敬的成年人,彼此以后,除自称以及君、父、老师可以称其名外,任何人不得再直呼其名,只能以字相称。
《礼记。冠义》:“已义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穀梁传。文公十年》:“冠而列丈夫。”加冠之后,社会即承认和接纳受冠人进入成人的行列,在社会上开始享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比如要尽到作为儿子或弟弟、臣子、后辈的职责,同时也具有了娶妻生子、带兵打仗、出仕做官的权利。
男有冠礼,女有笄礼。女子到十五岁就要举行笄礼。其形式是把原来垂在脑后的总发或总角盘至头顶。梳成发髻并用笄将之固定下来,但不戴冠。行笄礼,标志这个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出嫁了。《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郑玄注:“笄,妇之礼,犹冠男也。”胡培翚《仪礼正义》云,古代女子无论许嫁与否,到了十五岁都要“以醴饮之,以笄加之”,区别只在于许嫁的改称字,未许嫁的仍以幼名唤之。但《礼记。内则》却说:“十有五而笄,二十而嫁。”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两种说法不一。
古书上记载的冠礼只是士以上统治阶级的礼仪。民间是否存在这种习俗没有记载。不过,任何文化现象它的根基都源自底层劳动大众,《诗经》就是最好的例证。因为书写工具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统治阶级从民间吸取丰富的营养,经过提炼整理最后形成礼仪(法律)制度来为他们服务。这一论断从冠(笄)之礼的历史流变也可以进一步得到证实。
冠礼盛行于西周和春秋时期,秦汉以后逐渐退出现实生活。唐代柳宗元曾明确说:“冠礼数百年来不复行。”当时有位官员想给儿子行冠礼,结果闹得人家莫名其妙,引为笑谈。宋代司马光在《书仪。冠仪》中也感叹:“冠礼之废久矣。”接着,司马光又讲:“吾少时闻村野之人尚有行之者,谓之上头,城郭则莫之行矣。此谓礼失而求诸野也。”
近几年,各地大胆地对成人礼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讨,使古老的冠礼重新得到复兴。举行成人礼其要义主要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否则,还会闹出名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粗口门”活闹剧来。
本贴参考书:《中国礼仪制度研究》,杨志刚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