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埭溪之美

(2020-06-22 16:01:32)
标签:

埭溪

白居易

最堪游处未曾游

千年古银杏

老虎潭水库

分类: 苕溪古韵

 

朋友相邀出门游,我兴高采烈地先答应了,过后才问去哪?知道是去埭溪,感觉自己像个孩子,心里那个开心呀甭提了。

埭溪位于湖州市的西南部,南邻德清县,属于半山区,山区面积约占67%,其余为平原地区,距离湖州27公里。车子行驶在半山区,高低起伏,深深浅浅的绿色,不时引起我们一阵阵的惊叹。正是黄梅天气,早上出门前,一阵大雨潇潇落下,湿漉漉的埭溪如同盛妆,迎接着我们。梅子雨后,清新宜人;夏至将至,山花烂漫。

一、大城村之魅

一路上风景宜人,美丽的埭溪正向我们徐徐展开山水画卷。我们第一站是到大城村。听到这个名字,有的朋友一定很奇怪,大城村,是进“城”吗?当然不是。只因此村四面环山,其形似城,便名大城村。大城村有个百年陈宅。《埭溪镇志》记载:陈宅,五开间,块石厚墙,抬梁式,抬梁雕有缠枝花卉,额枋与雀替雕有人物故事。两侧厢楼与稍间相连,内有外天井,门楼额镂“历修积德”文字。大门外有围墙,成长方天井,一侧开一门楼,顶已毁,门头上“竹苞松茂”四字隐约可见。据陈氏祖父口碑,宅建于咸丰年间。若说这个老宅特别,就是它的外墙是用毛石头砌成,尽管年久月深,墙面完好无损,远看过去,恰如坚固的“城堡”。据说这家男主人在银行工作,现住湖城。宅内情况没看到,小有遗憾。唉,说来遗憾也有遗憾的美,也许从此,就让我惦记着这里的好:这里的溪水、这里的“城堡”,还有这里的小村庄……

在村里逗留转悠,社会大变化,从村上建房就能看出来。现在山村的房子和山外没区别,只不过房子建在高高低低的小山上。但还是有特例,除了这个石头“城堡”,尚有两家木头房子,其中一家也有近百年历史了吧?一楼有冰裂纹的花窗,二楼有回纹的花窗。这个讲究,说来也是好人家才住得起的。这样的人家,自然也是有故事的。我站在花窗前,想象着阳光透过花窗落下的斑驳光影,一定很好看吧?“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现在人去楼空,干净的女主人把门前收拾得整整齐齐,再挂上锁,似乎在说,我就出去一下,还要回来,害得我们在门前徘徊半天,不舍得离去。另一家木头房子只有五十来年,就在百年石头砌的“城堡”附近,这个木头房子有两层楼,除一楼部分外墙是砖砌,二楼以上墙面及地板全是木头的。经风见雨后,木头变成深色。木房子的门前,一盆盆绣球等花花草草,有优雅安静的蓝色、也有开得热烈的红色,很是吸引眼球。站在花前看过去,便是一条溪流,这个时节,雨水充沛,看似溪水不深,水声却响彻山谷!于我们听来,就像欢快的奏鸣曲,与溪边牢固的“城堡”相对应,一个坚硬如汉子,一个欢快如少女,一静一动,相伴如斯,和谐相守,这就是大城村的魅力所在吧?

埭溪之美

陈宅大门

埭溪之美
陈宅前山溪


二、徐渭头之古

当我们还在喋喋不休地述说着大城村的见闻时,车子不觉间已来到徐渭头村。我生在平原,让我出山村再进山村,要不是有朋友提醒,我还以为在原地没出村呢。这棵1015年(2018年的铭牌)的银杏大树就在埭溪镇红旗村徐渭头村边。树高28米、胸围655厘米、胸径208厘米。今年它有1017岁了,以我们能活到一百岁计算,它也是我们的十倍之久!一千年里,风霜雨雪的摧毁,无情干旱的逼仄,自然,也有我们想象的风和日丽,人世间早换了一轮又一轮,它一直站在那里,把自己站成了雕像!放眼四周,同行者皆去了,只有它,从远古来到现在,那么漫长又寂寞。孤独寂寞的背后,也许就是阅尽沧海桑田,春天来临时,依然枝繁叶茂,原来寂寞如此优雅。回来翻检照片,我们在树下的两张照片拍得都很好,一张是以古银杏为背景,一张是我们仰望古银杏。不过我更喜欢后者:高大茂盛的银杏古树下,两个小人儿(在它面前,我们显得那么渺小),抬头仰望它的样子,带着膜拜与崇敬。在我们眼里,它越古而今,宁静安祥,波澜不惊,永远不老。“独自行兮独自坐,独自歌兮独自和。”生命的历程中,并不是每一段都灿烂如花,树如此,人亦然。

想来徐渭头有这棵千年古树镇守着,自然风调雨顺,泰平吉祥。

埭溪之美
浅君摄  右为笔者 
埭溪之美
书君摄


三、镇水村之老

光绪《归安县志》卷六记载,镇水村,本名“堑水村,又名正水村”。村据地势得名,堑水坞的溪水,每逢汛期湍急直泻,至此逐渐缓流,水若被镇,因有此名。

镇水村也是一个小山村。去镇水的路上,时不时地响起溪流的声音。长在平原上的人如我,总以为山中少人烟,行路多寂寞。其实不然,下雨时,有山溪为伴,时急时缓,时大时小;晴朗时,松风送来鸟鸣,时多时少,时有时无。山中行走,恐怕永远不会寂寞吧?这不,我们刚一进村,耳畔传来溪水霅响,只见溪流飞泻而下,形成一道亮眼的瀑布,引得我们立马过去又是拍照又是赞叹!大历湖州才子钱起有诗赞道:“胜景不易遇,入门神顿清。房房占山色,处处分泉声”。就是镇水村最好的写照。

镇水村的古迹可不少呢。半山腰上有古天桥一座、古井一座。那个古井也是奇了,坐在半山腰,井里的水满满的,清可照人。为防上面的人失足落井,井上特意用石头砌成“小石屋”作护挡。这个天桥,单孔石拱,南北向,长约10米,宽1.8米,高4.3米,桥身和拱圈均由块石垒砌,桥面为石板,两侧以长条巨石为栏,两端各有二石级。天桥上下均为通道。天桥的下方,有石阶百余级,直通山顶。这个天桥和古井,据推测也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了(《埭溪镇志》语)。我们就从这古老的石阶上去,只见古天桥旁一株300年的榉树,和4棵有300多年历史的大银杏站成一排绿色的“树墙”,那种壮观、震撼的感觉,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感受它们的气势非凡!远看这一排“树墙”伟岸坚强;走近它们,又觉古树那么温柔可亲。它们站在高高的山上,看云卷云舒,四季如歌,守护着镇水数百年的风雨轮回。施君指给我们看,在山的对面,山上有块大石,传为仙人下棋石。嗯嗯,这么山明水秀的地方,要是没有美丽的神话故事才怪呢。

不止如此,镇水村还有一棵600多年的古银杏,长得粗壮、丰满,想来是它占据了最有利的地形,既能吸收到最全面的营养和水土,又能得到最充分的阳光照射,这个年纪的树,其粗壮程度,足可以与千年古银杏相媲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得天时地利之故吧。在我看来,镇水村呢,一定是得自然之赐,得天时地利,得风水福地,镇水有此“三得”,夫复何求?

埭溪之美
溪流成瀑
埭溪之美
半山上的古井
埭溪之美
600多年的古银杏
埭溪之美
古“树墙”气势拍不出来

四、青莲桥之心

中午饭后,我们一行去了塘村的苦竹华严阁,据称是上海人来此修建一座庙的,开间宏阔,驻足间,耳畔梵音缭绕。寻声不见人迹,未知这华严阁前冠以“苦竹”何意?不得其解。

随后去了下施村的三清宫。宫前有气派的石牌坊,庙前有水池,池中一桥,入庙门前正中又建一龙,三清殿正中供着太清、玉清、上清三位至尊。殿后别有天地,因其后面有两座殿外,从其一侧往后经过池塘,另建有殿堂、敞轩,又种些时蔬、果木,茂林修竹中,好个清雅修行的地方。

这一路同时见了庙和观。有朋友说,庙墙黄色,道观墙红色。还有这个区别吗?是的,我还真是头一次注意到。

下施村还有一个可爱之处,便是青莲桥,当地人称慈姑桥,独孔石桥,不通舟,是湖州市不可移动文物。桥上长满了杂树与野草,冬天时,可以看清桥额“青莲桥”三字。据鲍君考证,此桥建于乾隆年间,乱石砌法的古桥有桥额有纪年最老的一座,足见其精致与用心。这座桥有两个最特别的地方:一是桥拱用当地山上毛石头砌成,就是所说的乱石砌,不是打磨过的方方正正的石头。还有一大特点,桥心石上刻的是两支笔、一柄如意、一锭元宝,寓意“必定如意”,这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就我所见过湖州古桥的桥心石,这个题材的,目前我只看到这一座,堪称经典。



埭溪之美
冬日之青莲桥   施君摄

埭溪之美
桥心石
埭溪之美
夏日青莲桥

五、山水如画美埭溪

这其间,我们去了红旗水库和老虎潭水库。因了天公作美,今天所见老虎潭水库,烟雨微茫中,远山近树,水中小岛,若隐若现,如诗如画,我们如身处仙境,心旷神怡,如痴如醉。我都怀疑,这还是我们以前看过的老虎潭吗?施君说,山间水库,不同天气,四季风景自然有所不同。最后去访殳君和姚君,品茗相谈,把玩书画,不觉天色已晚,打道回府。

今日在埭溪山间神游,进村即进山,看山听泉,真是大饱眼福。所见有:一百年宅,一千年树,一三百年古井和天桥,一排四棵三百来年银杏,一株三百来年榉树,一六百来年银杏,一阁一宫,再有冬日“枯藤老树昏鸦”之意境的青莲桥。徜徉在埭溪诗情画意之美景中,仿佛光阴深处,还有记忆的蝴蝶往前飞舞,采摘时光留下的花儿与芳香。或许,最是多情江南雨,密如帘,疏如风。江南梅子时节雨,打湿了埭溪的山,也打湿了我的眉眼深处,睁开眼,我看到了诗一般柔媚的山水画卷。

同行党君是一位才子,有诗记录此行:《赴慧玉兄梅峰之邀》

独怜浮玉草堂静,高节爽风相鲜新。

属意书香闻磬响,有缘天字见樵人。

雨收华严阁前竹,树庇青莲桥下蘋。

何为三清宫主事,道门闲置锁松筠。

党君又填词一首《菩萨蛮》曰:

梅峰隐隐梅溪画,洗心倚树消炎夏。修竹一蝉鸣,世疏尘虑轻。条风幺袅至,桂影悠悠意。蜂蝶竞相来,野花莫浪开。

回来后我整理资料,记个流水账,施君作导游,同行浅君、书君、秋君(笔者),新结识殳君、党君,顺道访姚君。记至此处,似乎意犹未尽,我也打油几句,君莫见笑:

山人邀客品茗
黄梅时节访君
埭里不绕生客
茶罢满室生春
虽是初次见面
胜似金友玉昆
兴来赏玩书画
笔下如扫千军

但见蝇头小楷

风姿飘逸雅韵
浮玉草堂听溪
华严阁外梵音
古井古桥看过
徐渭大树将军
临岸静水如画
溪里雷霆万钧
游罢归来向晚
疑是酒后微醺

絮语:本次实为殳君邀施君品茗,我们叨光。殳君在埭溪山中觅得宝地建房养生、写字,善作大字,喜用枯笔,故有“笔下如扫千军”之语;施君常书蝇头小字,功力深厚,如行云流水,美不胜收。适逢姚君也来埭溪新辟休闲山庄,建浮玉草堂,设菁园,欲借埭溪山水成就一番事业,未来可期。殳君与姚君正毗邻而居,出得殳君隐庐,到了姚君的浮玉草堂前吃着西瓜(也是有趣,隐庐品茗,冒充风雅;草堂西瓜,名符其实的吃瓜群众,哈哈),闻着花草清香的风,同行人众兴致高昂,争相出谋献策,纷纷论起埭溪历史之长,风物之美,春时茶笋初肥,夏时枇杷摘金……他们俨然是埭溪的一分子,数落着,数落着埭溪的好。而我呢,私下暗想:埭溪,尽管我姗姗来迟,幸好,在我最优雅的时光里,可以从容来看你。虽然,我来与不来,你都在那里,不急不徐,不慌不忙,自古至今,还是那般岁月静好的模样。

 

埭溪之美
1.老虎潭
埭溪之美
2.老虎潭    施君摄
埭溪之美
3.老虎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