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家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

(2020-02-01 11:38:23)
标签:

历史

老桥古树老村老窑

分类: 苕溪古韵

何家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1.何宅大门内门头

    趁年前空档,我随朋友敏去拜访她的舅舅舅妈。舅舅施志春今年八十虚岁,精神健朗,家住何家埠,是位退休教师。说起何家埠,这位数学老师对村史了如指掌,侃侃而谈,风趣言谈间,何家埠遥远的历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在湖州妙西辖区之西与长兴县和平镇接壤的地方,有一座山叫东山,山脚下有一条长长的小河沿着山脚蜿蜒流过。在这依山傍水的地方,有一个叫何家埠的小山村,就坐落在这小河与小山之间,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何家埠位于湖州西南妙西境内,现名五星村。距湖州约十五公里,南接肇村,东南接潘村,西依东山,与长兴和平接壤。村以姓氏得名。

历史上何家埠是个山码头。此处多山,出产山货。山货就是竹、木、柴、炭等四者。每年产竹较多,因鲜笋难以存放,故制成笋干、笋衣等,销往沪、苏、杭等处。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是沿河人家茅草搭棚的山货店面也有数十家之多,店内主要贩卖竹、木、柴、炭等山货。苏州、杭州、嘉兴一带生火所用木柴,多出于此。销往外埠后,所需生活用品由自己带回,一出两便。生意虽小,然此处人家多以此维持温饱。以至当地有民谣说:“尖头扛,两头尖,拔出来,无铜钿”,就是何家埠村民砍柴为生的真实写照。民国年间《大公日报》(1946年10月17日)有文章说,“从前一向没人注意的东西,现在居然也是湖州的重要输出品之一。因为国内的局势尚未安定,交通尚未恢复,沪杭等地建筑同燃料的供应,就是有赖湖州而去的竹、木、柴、炭并竹笋的集中区”。有记载,民国年间何家埠匪患严重,1930年5月份前后一个月内,何家埠及何家埠所属村遭土匪绑架勒索15起,其中四月二十六日1起,五月三到四日3起,五月四到六日5起,五月十一日6起,匪患之乱,已到猖獗地步。

何家埠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水上交通的便利,是附近一带进山出山联系外界唯一的水上交通要道。说起来这个码头还和苏州状元陆润庠有关呢。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等职,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民国四年卒,去世后归葬湖州青龙山。当年状元棺椁就是从此处水路进来,据当地一位青年说,他父亲的爷爷曾经抬过状元之棺,状元归葬离此不远的青龙山。状元的祖坟就在青龙山,状元上坟祭祖,势必要经此水路才能进山。据此推测,状元在世时,经何家埠码头上岸祭祖,也是很自然的了。

抗日战争中,何家埠也有一段惨烈的历史。日本鬼子来时,一把火烧了何家埠码头沿岸的店面房,何家埠码头自此败落。1937年11月,受上海党组织指派,王文林与彭林、郎玉麟一起,组织一批有志青年,建立“抗日群众救亡工作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1月1日,在南埠乡何家埠村的铜盆寺,成立了抗战时期湖州地区第一支党领导的队伍。郎玉麟担任大队长,王文林担任政训员和党支部书记。这支队伍在吴兴、安吉、长兴三县边境的山区和苕溪两岸,打击日伪军,惩除汉奸。何家埠这一带,成为抗日的主战场。王文林积极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以抗战歌曲、日军暴行、铁蹄下民众的苦难等为题材,编印、揭露日军罪行,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激励民众的抗战热情。1938年3月26日,游击大队突遭帮会武装袭击,王文林为掩护部队撤退而壮烈牺牲,年仅25岁。王文林烈士现葬于离此不远的金斗山麓。在此期间,何家埠人孙永祯(1913——1939),于1938年参加苦命。1939年5月在吴兴县弁南乡钮店桥侦察敌情,被捕后牺牲,时为吴兴县抗日游击队战士。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发现了何家埠窑址。面积大约一千多平方米,堆积厚在2米以上。所产以青瓷为主,主要器型有碗、钵、罐、盆等,同时伴出带嘴壶,器型厚重,制作粗糙,施釉不匀。釉色以青中泛黄为主,同时有青中带褐和少量紫酱釉。器底和外壁下半部或大半部不施釉。胎质坚硬,色呈灰褐,也见灰白,胎多气孔。窑具有筒形和垫饼两种。系唐、五代窑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窑址相关的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明朝年间,何家埠这一带是风水宝地,说是要出芝麻官。军师刘伯温访到此处,于是就将此处开设一窑,生产各种罐,因“官”与“罐”谐音,又将生产出来的罐给打碎,就有破“官”之说,据说这样一来就把这块风水宝地给破了。现此处辟为小公园,建了石拱桥、亭子,面貌一新。

跟随施志春老师,我们看到了村中东部那座年代久远的三孔石梁桥西山桥。桥面用大块条石铺排,半个桥头爬满了青藤。其中一块原本有“重建西山桥”字样,因年久失修,有桥名的那块条石掉落水中。现在老桥旁建一新桥以利通行。材质应是武康石和花岗岩混合材,从造桥风格来说,大致是明代始建,清代重建,故才有两种材质混合现象。原桥虽危,但仍保留下来。现在来看,仍然可见其绰约风姿。

在村的另一头,有一座总管庙。总管庙原在村中部的位置,又有戏台,民国时做戏,用着洋油灯,后来戏台、庙俱毁,再建的总管庙选址村南,现戏台未重建。
    村落中心还有一座老屋何宅。何宅建筑整体保存完整,坐北朝南,平面略呈方形封闭式院落,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南围墙开内八字形大门;正厅为三开间二层楼房,东西两侧设一面坡式厢房。明间抬梁式,硬山顶,小青瓦。梁枋及正门内侧雕刻花卉、暗八仙。墙体用块石垒砌,墙面及门框用漫灰。距今约百余年,是清末民国初湖州山区民居的具体实证。何宅虽不是高门大院,外立面素雅,含而不露,秀外慧中,据说这是苏派建筑风格特点。

再来说说起施志春老师,幼时随父母逃难来到何家埠落脚,待长大时得其早早参加工作的姐姐姐夫接济,才有机会在湖州工专读书四年,教书育人数十年直至退休。施老师退休后仍进厂做事十多年。工作之余又种蔬菜、植兰花、采茶叶、挖冬笋,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夫妻俩勤劳肯干,回家自造小楼一栋,旁边又造平房数间,有连廊相接,廊下修鱼池,门前围一个大院,院内种些蔬菜、花卉、果木,春时绿树红花,秋来果红叶绿,四季花香满院。施老师业余又喜收藏,现收藏酒瓶数百余件,堪称一绝。

通往村北的路边,伫立着一棵老榉树。据铭牌记录,此树有315年历史,是何家埠历史的见证者。它倚在路边,浑身上下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孔洞和疙瘩,苍老漆黑的躯干,弯曲却仍然挺拔向上,它就像何家埠人,历经风霜雨雪,仍然屹立不倒,令人肃然起敬。

   村很小,树很老。离开之前,我又回头看了一眼何家埠,红瓦白墙,一座座小楼掩映在绿树之中,青山滴翠,绿水环流。何家埠,在我的眼前定格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何家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
2.湖州市文保点:何宅大门何家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
3.何宅内何家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
4.何宅楼梯间,上来后左右有门,可以合上扣住,下面的人就上不来

何家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
5.侧门有字,没认出来何家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
6.村中一景何家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
7.鸡笼何家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
8.舅舅家的走廊
何家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
9.舅舅家小楼何家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
10.村中有棵315年的老榉树
何家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
11.桥面

何家埠——依山傍水的小山村12.西山桥现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