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字温热
(2015-08-15 18:36:36)
标签:
文字散文朱明东在北方酒杯里的月光 |
大兴安岭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校对这两本散文书稿,虽然书房的室温不到二十度,心中却感到十分温暖。
2002年以前,自己只一门心思去搞诗歌创作。在湖北的后两年,思乡心切,诗歌已不能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开始写些类似散文的文字,没过两年就出了第一本散文集《檐下无霜》。至今想来,觉得有些匆忙,毕竟相对而言,那本散文集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创作要求。因工作繁重和母亲突然去世等原因,2005年后的一段时间,自己很少能静下心搞创作,即便写了一些文字,但搁置一段时间再看,仍觉得不尽满意。
对文字修改,我倒是能坦然处之。可最头疼的是校对。小时候在故乡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再好的镰刀也削不了自己的把儿”,自己校对自己的文字,效果肯定不好。我是用搜狗拼音输入法写字的人,敲错字是经常的事。所以,在单位写大材料时,总要请几位同事帮助校对;在家写散文,主要由妻子校对,儿子在外地上大学,也不方便校对。有同事的校对,错字、漏字、多字的现象很快就被杜绝了。可创作上的问题却经常有“漏网之鱼”。2007年,我分别在新浪和搜狐建了以个人散文作品为主的博客。当时,由于精力有限只好将搜狐博客作为交流重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13年,我发现有两个问题很突出:一个是搜狐博客的人气不旺,互动氛围不强;二是很多文友所建的博客多是新浪的。再打理两个博客根本不可能,自己权衡来权衡去,索性放弃了搜狐博客,集中精力打理新浪博客。我将自己的散文文字不断地在新浪博客上展示。从起初的几个关注人气很快提升到现在的七千多人,博客访问量也由最初的几百次升至今天的十三万人次以上,互动的效果明显好于搜狐博客。
在新浪博客上发文字,不仅得到了新浪网站的推荐,也得到了国内很多文友的关注与支持。最让我难忘的是高玉林。玉林是沈阳某大学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学者,对汉语言文学研究较深。2013年我恢复使用新浪博客时,很快就得到了玉林的关注和支持。他很喜欢读我的文字,对我文字中的多字、漏字、错字问题经常热心地帮助指点和提醒,每每是一字千金,一语中的。没过多久,我就和他成为网上最好的朋友。慢慢地,我每向博客上传一次作品,玉林都能及时帮助校对。从校对中可以看出玉林的语言功底和严肃态度。单位里有一位老大姐,叫鄢丽君。她虽然不经常与文字打交道,但酷爱文学,汉语言基础比较强。进入书稿整理阶段,鄢姐主动帮我校对稿子,从校对的效果看,鄢姐看得很细致,充分体现出一种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思想。
这几年,是我的文字略显成熟的时期。对这一点儿进步,我由衷地感谢一些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的编辑老师及文友们的帮助,也真诚地感谢单位的领导、同事和亲人们的鼓励与支持。在当下工作之余坚持创作,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不可能获得进步。把文字整理出书,我也思量再三。作为一名业余作家,自知个人写作水平离广大读者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创作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只有不断学习、积累和勤奋创作,才不会让广大读者失望。虽然,我的这些文字很多都公开发表过,但是,我并不满足于此。在此次整理校对中,自己对有的文章重新进行了修改,尽量使自己的文字质量高一些再高一些。感谢散文大家、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许晨老师百忙中作序以及对我的高度评价,感谢北方文艺出版社对我的关心,相关编辑老师对作品审核校对付出了大量心血,出版社的领导对封面设计也提出了指导意见。这些,都是对我创作上的最大鼓励。
天杰放假回家,用了一个月时间将两本书稿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除了校对外,居然能提出一些修改建议。看来这小子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没白读。此次出版的《酒杯里的月光》《在北方》在风格上虽然相近,但题材有区别,尤其是《酒杯里的月光》主要记录童年时期的生活,当然,在保留真实性的基础上略有修饰。在这一点上,相信读者们会理解的。母亲在世时,对我的创作十分关注,经常鼓励我坚持写好字做好人。我将一些怀念她老人家的文字也一并收录于《酒杯里的月光》中,让她老人家的优秀品质像月光一样永远照耀我扎实创作,使我在文学之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在北方》这部散文主要收录了自己对现实对历史的感悟性文字,以在“2014年中国散文年会”上获奖的散文《在北方》为书名,感觉还算贴切,毕竟这些文字都与北方这个大主题有关。
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文字要写,但是后记篇幅过长也没多大意义,好在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多在作品中了,还是就此打住吧。
感谢我的母亲,愿她老人家在天之灵能知晓她的儿子是那样深切地怀念着她!
感谢我的父亲,愿《酒杯里的月光》和《在北方》这两本散文集能让他老人家在青岛的生活多一份安慰,多一份幸福!
愿所有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心中月光常驻,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都能始终拥有一份快乐,一份安康!
后一篇:[转载]在文字中追寻精神原乡